《周易江湖-----------学易天涯》
第16节作者:
浙易 2011-12-30 22:40:00
我大致明白,此行带上我的主要原因。作为乾陵其实基本是知道具体位置,不需要如何去寻找墓葬所在,唐葬墓的基本特征,稍微有点盗墓经验的,其实基本都熟悉,对于我这种易学功底的人来说,如果让我作为盗墓的风水师,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还是在于挖掘的时候寻找一个正确的打穴点而已。只是继勇这哥们太抬举我,认为好像只要算的好的人,应该无所不能。似乎知道点易学的都能白活风水,实际,在那个时候,我对风水也只是大致了解,并无特别的操作经验。不说给人调整个阳宅,就是给人看命都不是很多。对于北京--西安之行,我也权当是用一种易学研究者的身份,初次进行走山实验,此行能否成功,我心里是没有底,甚至担心因为这种鸡鸣狗盗之事,影响我整个仕途的发展,后半辈子或许要在牢里呆上几年了。想想觉得很是恐怖,现在已经是生米成熟饭,没必要再半推半就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也许这就是我的人生。
很多时候人生就是那么一瞬间的念想的改变,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好在我在部队呆过两年,动作还算是灵活,不说一个人打7个,8个这种天生孔武,至少遇到突发事情,我还是可以有机会逃跑的。
西安的天气我不是很适应,觉得很是干燥,再怎么也比不上江浙的那种清新湿润,鼻孔干燥,两嘴都有起泡,到达西安后的第二天睡觉早上起来,眼睛都有血丝,照镜子一看,活像一吸血鬼。于是我打来一大盆凉水,直接把脸放里面,这时,继勇进来我房间,看我这动作,说了句,这么快就金盆洗脸啊。我随口应了一声。
“赶紧收拾下,我们一会取踩点,第一套方案还是从乾陵着手,另外,如果乾陵无从下手,我们另选位置,这样不至于空手而归。我这本《孙仲连日记》,一直忘了让你看看,你先看看,我出去吃早点,一会给你带点上来。”继勇边说,边从包里拿出那本日记,放我桌上。
翻开《孙仲连日记》,前面半部分都是讲的墓葬以及文物的各种不同的规格,以及随葬品摆放的礼制。后半部分主要写的历次盗墓的经历,对于文物摆放礼制,我没有必要过多的去了解,我想马三爷应该轻车熟路,虽然不是很了解,毕竟潘家园那找出来的,也能有魄力搞乾陵,这魄力是要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
孙仲连在民国40年的一篇日记里写到乾陵挖掘的过程,内容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笔墨:是年,仲连携众将领,入西安驻扎,偶得一老者指引,道与鄙人乾陵有珠宝数十吨,吾与诸将思党国未来大业图谋,定需钱粮储备,遂与诸将合议,席间有参谋愤懑曰,窃墓者宵小行径,与吾等身份不符,恐后人诟病。另有同仁以仲连前途计量,示诚于仲连,曰党国千秋事业为本,窃墓仅用而已,所谓英雄莫问出路,大丈夫岂能因名而废事。于是乎,诸将商定,于是年冬月置日谋动。
是年冬,吾等选筹完毕,率精干兵力,驻扎乾陵,为防重蹈黄巢覆辙,英年仁兄遍寻民间术士,观天察象,按图索骥。惜天道难逆,开穴之时,弹药走火,兵力损失过半,待开穴之时,又陡见黑烟直冲,天雷大作,众属下作鸟兽散,于是,此事作罢。
从孙仲连的日记,我读来寒意阵阵,何况我也是一个易学中人,难免对鬼神之说有一定了解,凡是都是有天道的,窃人坟墓毕竟有损阴德,历代盗墓者能最终生还的,能有几人,不是死于墓穴,就是被抓而送官。
翻到日记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有几行细细的小楷:兰亭序 乾陵 。序与乾之间有个模糊的字,不太清晰,已经无法辨别。后面还有句话:欲求兰亭,问道云门。
2012-1-3 18:55:00
看到这里,放下书,头脑里对整个事情像放电影一样,再过一遍,毕竟是个精细活,虽然比不上抢银行紧张,但是毕竟这种鸡鸣狗盗之事,我这种人以前是从不屑于关注的,好歹我祖上虽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是作为伟大天朝几千年礼仪治国影响下的老百姓,思维还是比较保守。只是第一次能感受到,天朝的子民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拜金观念的熏陶,居然能创意无穷,居然将古老的易经用于盗墓,这古为今用的思维也发挥得太灵活了。既然易学能用在盗墓上,那其他的方面自然就更不用说了,其实只是一念之间,没有过多想象,古代奇门遁甲一直是用于行军布阵,三式用来推测国运,六壬用来演化生活人事,各自是有各自的用途,至于后来大家从哲学的层面去研究易学,继而将易学形成一套整体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大道,这更是难能可贵,用来盗墓,估计先贤是要责骂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