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夏古卷-寻找成都》
第20节

作者: 武夷渔父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那场大地震的情况,他也基本清楚了,因为当时的茂县县长对此事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地震发生的当天午后,突有由远渐近发出一种有如万马奔腾的吼叫声以似大海里狂涛巨浪席卷而来的潮声,屯署、县府职员,不到3秒钟一齐奔出;不少人立足不稳,沿路倒下,又急遽爬行;或经人扶持而出,咸呆视无言,不知发生什么事故。接着县府一长排横屋便哗喇一声而倒,幸未伤人。3株古槐为明清时所植,可10人合抱,连干到枝四面摇晃,如指挥旗帜状。远见四山浓烟齐冒,尘雾迷空 ,天昏地暗,几不见人,而震声隆隆仍不绝于耳。有说是火山爆发,我辈未日已至,嘤嘤啜泣者大有其人。过了一刻,又稍稍平静,日光山色,略可清辨,即闻全城墙屋倒塌声,不断哀号呼救声,又后一钟余,人可以立,可以行,报灾者麇集县府,皆面面相觑,垂头丧气。临时商议措置,苦乏善策。即用电话在上下路询问,但久无人接,知线路皆断。隔日,电话员分道出发抢修,南到威州、汶川已通,知此路灾情不重。北路刚行10余里,山与河齐,无路可通,知北道系主要震区。又约隔一星期,有难民翻山越岭而出,略悉叠溪一带损失较重,然亦不得其详。再后难民便络绎不绝来集县城,惨痛之情,真令人目不忍睹。

  灾后叠溪,原来约10里坡行之高地,已成与江面等齐之沙岸。全镇土地人口整个陷落深渊,几无一家幸免。原山脚下出现一条深沟,经坠绳测视,约数十丈深,这些可怜生命,俱皆长眠光沟底,……
  那场灾难不仅因地震直接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而且因为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的决堤,更夺走了2.5万人的生命。
  半山上深不见底,投下石头就会冰雹大作的洞穴,地下古怪的潮水声。罗三将这些东西再次串在一起之后,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在叠溪古城的地下,有着一个地下海洋,这个海洋因为距离地面较近,所以人们会在夜静无人之时听到潮水声。而这个地下海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与四教之下的地底汪洋是连通的,甚至可以说叠溪的地下海洋是受四教之下的地下海洋操控的,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四教女厕所中的那块巨石。因为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正是这块石头因阻住了工人施工的去路,而被工人又是敲打,又是用丨炸丨药炸的时候,也就是说,那块石头因巨大的外力作用,而引发了那场7.5级的大地震,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

  但是这石头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何会深入地下如此之深的地方?还有为什么在中国腹地的成都的地下,会有这样一个汪洋大海?并且在这汪洋之中会是这么一番情景,会有这么多的巨龟?……
  想到海洋,巨龟,罗三不由得想起了在石笋街听到那老者所说的海眼的传说。“妈妈的,我怎么忘了这个东西了。”罗三一拍脑袋,立即开始跑到书架上四处翻找着,弄了一本杜甫诗歌选注方面的书就开始读起来。

日期:2010-2-20 10:13:00

  “太婆,您好,您知道五块石在哪里吗?”
  “大爷,您好,您知道五块石在哪里吗?”
  周一下午的南郊公园内游人稀少,门可罗雀。正因为这样,此时公园内的十余名男子就更加引人注目了。他们在公园里一边四下搜寻着什么,见到石头总要上去摸一摸,数一数,一边逢人就问五块石在哪里。被问的人只要是成都人,就会告诉他们,你们来错地方了,五块石在成都的北边,是个地名。
  在听到一连串相同的回答后,男子们似乎失去了耐心,领头的一人怒气冲冲地道:“费鸡师,你个瓜货,你凭什么认定五块石在南郊公园内,而不是在成都的北边呢?”当中的一名男子果然是费鸡师,面对怒吼,他依然保持着笑容:“各位稍安勿躁,在下查阅了众多的书籍,可以明确五块石就在这里。比如说啊有一部叫《益部谈资》的书就说:‘城南市名五块石,有大石五片,垒叠其上’。而《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14记载:府城治南万里桥之西,有五石相叠,高一丈余,围倍之。万里桥之西,正是在这南郊公园之内。”

  “费哥子,这石头到底有什么关键,你给我们讲明白了,我们也好去找呀。”
  “嘘!小声点!《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14对五块石的记载是:相传下有海眼,昔人尝起其石,风雨暴作。而《益部谈资》也记载“石下有海眼,……又云五丁所置,下有海眼。”
  “海眼?不是毛大红的宅子中有一个海眼吗,怎么这个地方也有海眼了?”
  “小声点!现在先找到这五块石要紧,其他的再说吧。拜托各位了,找到此石,各位均是大功一件呀,大都督必须会有重赏。”
  听了费鸡师的话,众人也暂时停止了牢骚,继续寻找着五块石。

  “老张,听说了吗,昨天晚上公园里突然有一道古怪的白光,就在大雷雨的时候,当时管理员还以为是有人打着手电进来偷东西呢,没想到过来一看,却不见一个人影。而那道白光似乎是从地下射上来的。后来雷雨停了,那道白光也就消失了。”
  “还有这种怪事?”
  “是呀,就是发白光的那个地方,以前听说是有五块叠在一起的大石的,后来不知怎么的,只剩下一块石头有少部分露出地面了。听说呀,以前那个地方也发过光,不过是在白天。”
  “什么时候呀?”
  “几十年前了吧,反正就是日本对成都进行大轰炸的那一次。我刚进这个公园的时候啊,听公园里的老人说,那次大轰炸呀,不知什么原因,全城突然起了雾,而这个东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发的光。”

  “这位哥子,你说的地方是在哪里呀?”费鸡师自昨晚在齐王面前夸下海口之后,今日一早就带着人赶到南郊公园搜寻五块石的踪迹,但是花了好多时间,却一无所获。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听到了两位公园工作人员的谈话,不由得喜出望外,赶紧上前去拦住二人。
  “你是什么人?问这些干吗?”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警惕地看着他。
  “我是个给杂志写稿子的人,听了你们刚才的话,我觉得可以到现场去看一看,然后写一篇很好的稿子呀。那样子的话,你们公园的人,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少了。”
  两位工作人员低声交换了一下意见后道:“好吧。我带你们去。”
  很快地他们就到了一个池塘边上,在池塘边繁茂的树荫之下,是一片泥泞的草地,草地上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露出地面的部分仅有几寸。或许是平日里坐在上面的人较多的原因,石头的表面被磨得相当的光滑。看着那块石头,费鸡师内心一阵狂喜,终于找到五块石了,接下来只要再找到其他几块石头就好办了。

  费鸡师强压内心的狂喜,谢过了两名工作人员后,立即召来数名男子,将五块石的位置告诉他们后,立即吩咐道:“下一站,文化公园,寻找支机石。”
  在费鸡师等人离去之后,一名扫地的男子突然停了下来,微微地叹了口气后,掏出了一个手机:“喂,阿么吗?他们找上门来了,五块石已经被他们发现,现在他们正往文化公园去找支机石。”
  电话那头的阿么半晌之后才道:“你继续小心守着。文化公园那边我会派人去处理的。千万不要擅自行动,我们只需掌握他们的行踪便行了。”

日期:2010-2-21 9:09:00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在图书馆内,罗三将这首石笋行重读了一遍,甚至连后头的注释也不放过。突然间,罗三在书上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瑟瑟”是古代波斯的宝石名称,是示格南语或阿拉伯语的汉语音译。中国古代典籍多以“瑟瑟”指宝石或“真珠”,明以后主要指人工制造的有色玻璃珠或烧料珠之类。……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云:“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

  “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罗三默默地念叨着这句话,脑海中出现了一线光明。他不由得静下心来,把这首诗的所有注解释都看了一道。这一次他基本上理清了头绪:根据《九家集注杜诗》记载,杜甫诗歌《石笋行》中所描述的石笋在唐朝时的成都城西门外仅150步的地方,当时有两根石笋,一南一北地立着。北面的石笋长一丈六尺,粗有九尺五寸;南侧的石笋长一丈三尺,粗有一丈二尺。根据这一说法,石笋约在今成都少城东门街之西南,石笋街当因石笋而得名。石笋街又称笋里,是杜甫入城的必经之地。从杜甫的诗可以看出,在杜甫居住在成都的时候,这两根石笋一直就在那里,而且关于石笋一直有海眼之说,并且在大雨之后往往在石笋的附近会捡到被称为“瑟瑟”的小珠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