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公房子的墙壁上,还悬挂着一副他自己用毛笔手写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去世十周年的时候写下的千古名句,倒是非常适合表达三叔公对三叔婆的思念——因为三叔婆恰好也刚刚去世十周年。
而且三叔公的一手毛笔字写得那真叫一个遒劲有力,那一笔一划都勾勒得棱角分明,就跟被刀砍斧斫了似的,很有颜精柳骨的遗风。
2011-04-17 18:57:28
只是每次我看到那幅字的时候,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害怕感,倒不是因为诗词里的语句,而是那毛笔留下的墨迹,远远地从某个角度和某个方位看过去,活似一张乌黑乌黑的鬼脸一般。
是的,那真像是一张活生生的鬼脸——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就像是鬼的凌乱头发;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像极了鬼的两只绿眼;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两句又像是鬼的两只奇怪的耳朵;
“纵使相逢应不识”一句则神似鬼的尖锐鼻梁;
“尘满面,鬓如霜” 两句又仿佛是鬼的重叠双颊。
下半阙的“昨夜幽梦忽还乡”一句,又宛若是鬼的褐黑印堂;
“小轩窗,正梳妆”两句,也如同是鬼的两道吓人的剑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句,很像是那传说中那黑无常外露的獠牙;
“料得年年断肠处”一句,就跟野鬼们口里吐出来的长长舌头没有两样;
最后“明月夜,短松岗”两句,则犹如是鬼眼里流出来的两行盈眶热泪!!!
这天夜里入睡前,海藻还提示我说,“明天就是你爷爷死去后的第三天,可以出殡了,阿兵,今天晚上你会害怕吗?”
“有,有一点。”我坦陈自己并不算是一个胆子很大的孩子,心里头是有那么种风吹冰湖的感觉。
“我们这里的习惯是,出殡的时候长孙要端灵牌的,”海藻又说,“可是军哥现在还在班房里蹲着,按照习俗,理应由你来举着你爷爷的灵牌和遗像了。”
我爸爸虽然比二叔年纪要大一岁,但由于结婚晚,所以我出生的时候,二叔早就有孩子了。
而二叔的儿子军哥,却在一年前和人家打架斗殴,被公共安全专家局抓去判处了三年有期徒刑,一下子出不来。
2011-04-17 19:13:56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心里也泛起种六神无主的感觉。
这可是自己头一遭做这种事情啊,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这一切都应该是军哥哥这个名正言顺的长子完成的,虽然我知道爷爷最喜欢自己,但毕竟要将他那遗像端在手头好几个小时啊!
我这个人虽然不迷信,但却胆小如鼠,我爸爸去世后,都一直不敢触摸他生前使用过的东西,更不敢直视遗像上他那张眼神和脸部表情痴呆得,如同英国轮椅科学家史蒂芬霍金的脸。
但转而又一想,这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虽然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但不也是最后一次做了吗?也就几个小时而已嘛,爷爷生前对自己这么好,难道自己这点孝心都不要尽到吗?可不能让他白疼爱了自己啊!
迷迷糊糊间,我便入睡了。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我俨然记得爷爷在梦中跟自己说过“我在阴间很寂寞”之类的话语。
但已经来不及多想了,因为当她一睁开眼,便听到屋外喇叭唢呐锣鼓吹打敲击声一大片了。
*************************************************************
在旧时代里,死了人是一件非常严肃非常隆重的事情,即使普通人家也要闹个十天半个月才肯罢休,富贵人家甚至要将尸体停放在棺材里一个月以上才入土的。如果行事太过匆匆的话,死者的儿女便要受到邻里乡亲们的职责,会一辈子背上“不孝”的骂名。
2011-04-17 22:36:35
因而,从某种程度来说,如何将葬礼的场子办得有面子有派场,是做给外人看的,因为真正对老人的孝敬,应该早在生前的行为细节中就体现出来了,死后做得再体面再妥帖又有什么意思呢?
不过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意识已经相对比较淡薄了,再加上我的爷爷是死在春节期间,更是不能搞得太久,以免冲淡了街坊邻居们的喜庆心情,索性就连追悼会都免了。
我爷爷去世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地铺张浪费,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爷爷生前多次表达过自己不希望被火化的心愿,虽然国家“葬改令”已经下达多年了,但在农村一带,还是有许多人偷偷在山上找块地方埋葬掉的。
尤其是这几天还是休假期,go-vern-ment相关单位并没有上班,自然不会出来干涉,等到既成事实后,也不好意思强行命令死者家属挖尸火化,毕竟小镇上也没有多少人,镇go-vern-ment的工作人员也都是乡里乡亲的,自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
不过在我看来,当一个人都死了,以何种形式下葬并不显得太重要了,埋在土里也没法再复活,被火葬场烧了也感觉不到什么疼痛。
只是在一些老一代看来,心理上比较难以接受火葬这种形式而已。
在出殡之前,家人首先将爷爷的尸体上洗得干感觉净。
在我家乡一带,在为死者穿上寿衣之前,死者的亲属都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
2011-04-18 08:03:09
寿衣的穿戴非常讲究,这说明大家虽然都是赤条条地来带这个世界上的,但却不能赤条条地离去。
死人穿的寿衣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裤)。夭寿者,亦即不到五十多岁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寿衣一般都是没口袋的。
至于老人死了为什么要穿那么多的衣服呢?这是因为,过去人死了总是先装在棺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在家里停放一些时候。大体死者年岁愈大的停放时间愈久。有的因为坟地未选择好,一时无法安葬,一直放在家里停几年的都有。这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棺材里面的尸体久了会腐烂,会流 出液体来,并还可能透过棺材渗漏出来。为了防止渗漏,除了在棺材里面放上草木灰、草纸一类吸水的东西,还要多穿衣服,亦为了能吸水分。人的内脏在上身,腐烂时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寿者通常在死后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下来。
寿衣寿鞋穿好后,封灵师便会朝着八位抬棺材的壮年男子大喊一声道:“起驾——”,然后八位壮年们便会也跟着大叫一声“诺!”
那一声叫喊提得非常清亮,像是旧时代里为官场老爷们抬轿子的轿夫们吆喝一般。
因为我家乡一带有个风俗,在死者下葬的时候,来回不能够选择相同的路线,害怕死者循着出殡队伍的轨迹回到家里,造成阴魂不散的感觉。
2011-04-18 08:05:33
因而为了避免路线重复,绕大圈子走远路,几乎是不在所难免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