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阳光孩子》
第17节

作者: 查向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好,这种教育方法也值得倡导,因为如果孩子的头脑里的问题不断,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就怕孩子不想问题,提不出问题啊!
  为了促进孩子的好奇心的发展,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也可以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让孩子思考,这样孩子的求知欲就会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他自觉自发地投身于学习、研究中去。

日期:2009-05-20 21:25:04

  培养阳光孩子54
  ●满足孩子自主的心理需求
  ◎孩子有自主的心理需求,只有在自由、平等、尊重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才能顺利地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自我,成为一个有着诸多优秀品质的人。
  孩子有自主的心理需求,3岁至7岁这一阶段是孩子的自主意识的萌芽期,也是孩子自我建构的最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一是他要在心中进行自我描画,确定自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二是确定自己的能力,并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
  也就是说这一阶段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对于孩子与他人的关系如何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抑郁症患者虽然是在成年发病,但其病根却可以追溯到一至七岁这一阶段。有的成人总是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冲突,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其原因也可以追溯到一至七岁这一阶段。所以古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断言,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3岁时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分开,也开始把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分离,开始一点点地构建自我,并在构建自我中享受快乐。
  如果孩子在自我建构中受到干扰或破坏,他就会感到痛苦和受到伤害。
  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开始思考“我是谁”的问题,孩子开始关注起各种各样的形象,比如动物、人物、卡通等等,他有可能对某一形象表现出一定时间的热情和模仿,类似于偶像崇拜。我记得儿子在这一段时间里对奥特曼、葫芦娃、孙悟空等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自己很弱小,对神通广大的人物产生崇拜这种心理是非常正常的,家长应尽量理解孩子。

  孩子在认识各种形象,尝试各种形象的过程中学习他们的人格特点,汲取各种营养,从而丰富自己的形象,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家长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欣赏他们的尝试,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形象的构建。
  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尝试自我的意志,他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他要通过行使自己的意志来确定和评估自己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天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有些行为让成人感觉难以理解,比如有的孩子一直很乖,但到了三岁后的某一天,突然开始频繁地对父母说“不”,让他洗手他说“不”,让他吃饭他说“不”,让他睡觉他也说“不”,总而言之,妈妈让他做什么,他都固执地说“不”。 有的妈妈不能理解孩子的这一反常行为,不耐烦了,一巴掌打过去说:“小兔崽子,反了你了,成心跟我对着干是吧!”并强迫孩子洗手、吃饭、睡觉。

  其实孩子说“不”并非特意要跟父母对着干,这是他的自我意志开始觉醒,他开始尝试练习使用自己的意志,所以频繁地使用“不”。如果父母理解孩子,让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将来在各种场合需要说“不”的时候,孩子就能勇敢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坦然拒绝别人。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行为,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在将来该说“不”,该拒绝别人的时候就会有心理障碍,“不”字在心里憋半天,却怎么也说不出来,结果屈从了别人,做了违背自己心愿的事,还憋了一肚子气。

  当孩子故意和你对抗,非要说“不”的时候,怎么办啦?就是给孩子提供两种选择,比如问他:“你是想5分钟以后吃饭,还是想10分钟以后吃饭?”

日期:2009-05-22 20:29:27

  培养阳光孩子55
  这个阶段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意志,让孩子自己做主。在自由、平等、尊重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走过3岁至7岁这一阶段的孩子便能顺利地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自我,并在这一过程中派生出许多优秀的品质,如独立、专注、勇敢、快乐、自信,他将是一个意志坚定有主见的孩子,对现实世界和自己的认识更接近客观事实,这样的孩子才是阳光孩子。

  相反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意志,总是被父母和成人强迫,被人为地塑造成一个乖顺听话、懂事、察言观色、按成人意志行事的孩子,孩子就无法形成完整的自我,甚至会丧失自我。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总处于迷茫、挣扎、矛盾冲突之中,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所以不快乐、缺乏幸福感,像一个没有根的浮萍漂泊着。


日期:2009-05-23 19:48:29

  培养阳光孩子56
  ●不要用大人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意愿
  ◎当大人用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意愿时,孩子的心灵是压抑和扭曲的,他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拥有畸形人格的人。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他们的想法是很幼稚的,充满错误的,所以一切应该顺从大人的意志才对。他们头脑里想的是:“我是成年人、成熟的人,我的智力、思维和性格比你成熟;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呀,所以为了你好,你可是要听我的。”
  面对孩子,家长的口头禅多是:“你不许……”、“你要……”搞得孩子总以为自己是在为父母而活、为父母学习、为父母吃饭……孩子们总是受外在的力量左右,没有了自己。
  当然家长有充足的理由,家长会说:“我还不是为了孩子好。”有这样思想的家长可不在少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他就会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意愿取代孩子的意愿。

  家长的初衷确实是好的,为了孩子好啊,让孩子少吃亏,少犯错误。结果却害了孩子。
  起先,孩子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想怎么去做的。
  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可是父母却告诉他,你不应该按你想的去做,而应该按我想的做。
  孩子自然会不情愿、甚至反抗。但家长往往是最终的胜利者,孩子只能是服从。
  有一位母亲带六岁的女儿君去买衣服,君突然发现了一套黄色的衣服,便兴奋地说:“妈妈,我喜欢那套黄色的衣服,那衣服太好看了。”
  母亲皱了皱眉头,说:“那衣服款式不好,布料也不怎样,你穿上肯定不好看,妈妈看上了那套粉色的,款式别致,布料也不错。”
  君噘着嘴说:“不,我就喜欢那套黄色的衣服。”

  母亲不耐烦地说:“小孩子你懂什么呀。”不由分说把粉色的衣服买了下来。
  君的衣服一直是母亲给买的,母亲从来没问过女儿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母亲觉得女儿小,没必要问她。
  君也知道自己想穿什么没有用,不是自己说了算,只是老妈说了算,于是母亲买什么就穿什么。
  有时候君出门,却被母亲叫住。母亲说,“天太冷,你穿的衣服不够。”母亲拿了一件衣服让女儿穿上。君有些不高兴地说:“妈,我穿够了,冷不冷我自己还不知道啊。”
  “你要是冻感冒了怎么办?现在感冒了吃药打针都得花几百元钱,这钱你掏啊。再说,你冻感冒了还不得我照顾你啊。”
  母亲开始唠叨,君烦得很,赶紧抓过衣服穿上出了门。君知道自己穿多少衣服也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