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这活儿--神圣背后的无奈和忧思》
第12节

作者: 教书匠zdh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臭名昭著的希特勒,真不知有何德何能,自己疯狂到不打紧,问题是把一个民族的大批人都整的高度疯狂,把整个世界都整的乌烟瘴气。

  把吴老师和希特勒放在一块比较,很别扭!吴老师别扭,希特勒更别扭,看这段文字的朋友也会别扭,其实我也别扭——毕竟没有可比性嘛。
  不过我觉得吴老师的口才和希特勒口才能有一比。
  吴老师不会说普通话,可是读了(其实是背熟)了不少经典著作。他的特点是,借助书面语言的表达技巧,把地方方言运用的惟妙惟肖。
  吴老师讲课就是“满堂灌”,他一个人讲,对学生连提问都不提问。可是学生老能跟着他的思路,往往是他的前半句话还正说着呢,全体学生不由自主就随着他把下半句话说出来了。
  看武侠小说多了,说一个剑客练剑的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再打一个别扭的比方,吴老师教学生,居然能达到“师生合一”的境界。
  把一堂音乐课上的很有趣不是难事,把一堂语文课上的很有趣也不太难。把数学课,几乎每一堂数学课,尤其是复习课都上的有趣,确实很难,可是吴老师基本上做到了。
  后来,和吴老师同校多年,也听了不少他的数学课。他口才好固然是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他总能把一些很抽象的概念,和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比如,有一次他讲抛物线,随手把粉笔头往空中一抛,说:你们看,粉笔头留下的轨迹就是抛物线。接着腰一弯,把屁股撅起来,说:大家注意,我臀部的那个最高点就是抛物线的顶点。大家哈哈大笑……
  这样的讲课,你学的来吗?你能学吗?
  这样的比方实在粗俗,我学不来也不想学,不过吴老师的这个比方是让我再也忘不了了,当然他的学生也不可能忘记。
  吴老师还有一绝,也难学的很,在黑板上作图居然不用作图工具,随手那么一画:三角形、四边形、圆、抛物线……看起来比使用规、矩画出来的都标准。
  所以,我觉得把吴老师的大名改为“有才”最合适,因为叫“有福”有点不合适,因为,他的一生和“福”字实在沾不上什么边……

  【更新中……

日期:2009-02-21 15:50:34

  教书这活儿——神圣背后的忧思(038)
  吴有福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下了一辈子棋,也穷了一辈子。
  幸运的是,吴老师有两个女儿,相貌随妈,脑子随爹,都考上了重点大学,都在大城市有了不错的工作。
  不幸的是,吴老师的妻子过早地离开了吴老师。那个被吴老师捧在手心的女人,一辈子小病不断的女人,终于得了一场大病,吴老师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也没有留住他心爱的女人。
  吴老师后来转为公办教师,每月也有快两千元的退休金,这条件,在农村算是不错的,可是,吴老师没有再娶。

  两个女儿想把吴老师接到大城市享福,吴老师不去,怕耽误了给老婆坟头填土……
  而且,曾经妙语连珠的吴老师,变得唠唠叨叨,相同的话不断地重复;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吴老师,还喜欢下棋,棋艺却大不如前,后来和我也下过几盘,居然输多赢少。
  从前,家里学校两头忙,被生活的重压压得几乎无法喘息的吴有福老师,总是精干利落,才思敏捷。
  今天,衣食无忧,整天无所事事的吴老师,变成了一个糟老头子,和大多数老头子一样,彻头彻尾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吴老师自己也说:过去,家里有个多病的老伴,没日没夜忙碌不停,却不知什么叫苦什么叫累,那时候是真的“有福”;现在,每天除了下棋就是吃饭睡觉,却总觉得困得要死,心里空空落落,倒“没福”的厉害。

  还是说回备考复习的事吧:象李老师,吴老师复习的那是有板有眼,而我虽然派了“卧底”,想偷点吴老师的招数,想“照猫画虎”,结果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后来考试结果出来了,我们班总算是进步了——从倒数第一变成了倒数第三。
  当初,金校长要求“末三名的帽子必须给我摘掉”,看来没法交差了。
  其实,我很努力了,真的很努力了,问题是大家都在努力,甚至可能比我更努力,不过,我还是很自信,如果这班学生还是让我教,肯定会一次比一次考的好。
  按照惯例,下个学年,我会跟班,继续教这班学生,可是,实际上没有。

  本来嘛,世界上有许多事,不一定都按惯例出牌。
  (更新中……

日期:2009-02-22 18:20:52

  教书这活儿——神圣背后的忧思(039)
  不跟班教我原来的学生,是因为,县里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
  以前,基本上是一村一校,小学和初中合在一起,要知道,历史形成的自然村有大有小,有的村人口不过千,学生不过百。
  这些小村小校,搞复式教学,不利于提高质量;每个年龄段都办一个班,班容量又太小,有的小村每个班仅有十来个学生,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集中办学可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理论上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理论上说得过去,马上轰轰烈烈地付诸行动。不能不说,当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是相当的重视。

  县里要求,每个乡(镇)原则上只办一所初中,也就是把各村的初中学生集中到一所学校上学,这个初中名字叫“乡(镇)办初中”。
  我们乡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坚,能容纳24个班的乡办初中终于建成了。
  要按初中最佳班容量45人来说,24个班能容纳1080个学生,可是我们乡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就有600到700人,初中三个年龄段就是2000多学生。
  没办法,加大班容量,当时好像上面对班容量也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再说,就算现在有硬性规定了,你看看城区的那些“名校”,几乎班容量都达到了80多人。
  一个班加到了60-70人,这样大概容纳了1600个学生,还是不能保证全乡的适龄少年都来乡办中学上学,没办法,就保留了一所较大的村办初中。

  就是这个村办初中,后来十几年,教学质量几乎每年都比我们这个乡办初中要好,后来,全县大多乡(镇)初中都走到了“瓶颈”,学生大量向城区流动,可这个村办初中居然还能办的有模有样。
  为什么?这里有太多的原因,我一个教书匠,说的已经太多了……还是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自然而然,大鱼吃小鱼,乡办中学就吃掉了我们这些小鱼,我和李老师,吴老师等一批老师就被分配到乡办中学。
  注意是“一批”,不是全部,因为,那时临时教师多,老师还是很短缺的,乡办中学抽调老师,要的都是“好”老师,其余的留给村里的小学。
  村里这下不答应了,难道小学就不需要好老师?
  有了意见分歧,自然要协调,自然村里要做些大的让步,自然乡里也要做些小的让步。
  最后的结果是:调到乡办中学的老师,这一学期的奖金村里不发了,由乡办中学发。

  这个决定不要紧,就为这几个奖金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

日期:2009-02-23 17:59:43

  教书这活儿——神圣背后的忧思(040)
  标签:教育化肥分类:心路历程(连载)
  一个穷教书的,会有多少奖金呢?平均下来,一年不会超过100元,一学期不会超过50元。
  既然是奖金,自然是有高有低,看你的教学成绩,考好了多给,考不好少给或者不给。
  本来我的成绩位于全乡下游,又在末三名,按说是得不到奖金的,可是因为我接的是末一名的班,好歹说也前进了两个名次,事先又和金校长有约定,再说反正奖金改为“乡办中学"发,所以金校长给了点“面子”,给我做了21.5元的奖金。
  有的老师奖金多,象吴有福老师,因为考得好,奖金自然也高,远远超过了平均数,能领个八、九十块。

  谁给的钱不是钱,乡办中学发就乡办中学发,不过是迟领两天,大家也没说什么。
  可是,一个暑假过去了,没人通知领钱。开学了,大家都去乡办中学报了到,学校也没提领奖金这回事,有人就问乡办中学的校长,得到的答复是:一定要理解,不要着急!
  也就是说,学校刚办起来,是一分钱的经费也没有。刚开学这也要钱、那也要钱,这不都是赊着欠着嘛。跟乡政府要钱吧,大家也知道,为了盖这么大个学校,乡政府也是债台高筑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