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这活儿--神圣背后的无奈和忧思》
第32节

作者: 教书匠zdh
收藏本书TXT下载
  钱从哪里来?按道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办中学的经费有人操心,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知道的几所乡办中学没有一家说自己的日子好过的。

  好过不好过日子都得过下去,象郝老师当校长的那几年,东挪西借,拆了东墙补西墙,临卸任的时候欠下一屁股的债。
  校长不当了,可是找他要钱的人不少,郝老师就说:“我已经不是校长了,要钱你们找新校长要去。”
  要债的人说:“人家新校长不认帐咋办?”
  郝老师就说:“我给你打欠条,你拿着欠条找新任的孔东来校长要去。”
  于是郝老师打出了很多欠条,欠条上都盖着学校的大印。

  因为任免校长的时候比较仓促,就没办什么移交手续,所以公章还在郝老师的手上。后来孔校长也打发人向郝老师要公章,郝老师不给,理由就是:“欠债太多,都是学校欠的,不是我个人欠的,我起码需要在欠条上盖个公章吧,要不这些债保不住还真变成我的个人欠债呢!”
  可学校用公章的地方太多,没办法,孔校长就重新刻了一枚公章,和旧公章不同的是:新公章上面用了一个繁体字——不知是谁的创意,我想,从推广简化字以后,公章上使用繁体字,我们学校是绝无仅有的一家。
  并且贴了个告示:从即日起,原来——也就是郝老师手上的公章作废。
  公章作废了,不等于欠人家的钱可以不给,孔校长也知道郝老师是实在人,不会随便给人家打欠条,对郝老师打下的欠条也认帐。
  光认账没钱也不行,于是孔校长请示乡里的领导,乡里的领导说,乡里的经费也实在是紧张,要不,你们学校向学生多收点钱吧。

  那是上面还没有规定该向学生收多少钱,也没有“乱收费”一说,于是孔校长就传下令来,向学生收费,在原来学杂费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再加20元。
  这二十元起了个名目:摊销费。
  不好收啊!

日期:2009-10-26 10:35:17

  教书这活儿--神圣背后的忧思(112)
  胆小心好
  摊销费指什么?老师学生家长一概不知。
  我后来专门查了查资料,好像这个名词和学校扯不上啥联系。
  钱和学校有联系,立个什么名目并不重要。

  日子过不下去了,你上学,分摊一些费用,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吧?你管他什么名目,你管他这个名目是不是立得巧?
  其实,是所学校就在向学生收费,收费的名目可谓五花八门。那年头也没有个统一标准,后来学校乱收费成了社会热点问题了,省里就出台了专门的红头文件,规定了收费项目和标准。
  实际上,制度是制度,落实是落实,假如有三分之一的制度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实现共*产*主*义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每年治理乱收费,一年比一年治理的力度大,很能说明问题啊,说明了明白着的问题是:乱收费的力度也是一年比一年大。
  其实学校有自己的收费标准,这个标准一是学校的开支有多大;二是大多数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多大。

  原来的郝老师当校长时,有人就提出向城里的学校学习,向学生多收点钱,郝老师胆小,郝老师也心好,就怕一收钱,就会有大批学生流失,有想法可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换孔校长了,孔校长胆子大,可也不能说孔校长心不好,是学校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于是决定:加收二十元。
  二十元钱还需要考虑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
  当时的农村,别说二十元,就是一块钱都得去考虑承受能力,而且不仅仅是去考虑承受能力。
  其实,那时已经开放了,已经搞活了,我所在的地区位于汾河谷地,人们的经济水平不能说很好,但也不是太差。

  真有交不起二十元的人家不是没有,毕竟是个别少数的家庭。
  大多数家长压根儿一块钱也不想交,更不想多交!
  当时的钱是金贵,可也相对好挣,干点什么都挣钱,有本事的经商办厂子,没本事的找个苦力活也不难,因为厂矿企业正在兴办,也正是用人的高峰期。
  人们是这样想的:上学就是为了有个出路,到时啥也考不上,不如早点挣钱去。
  所以啊,学校一收钱,就有学生退学,何况是一下子加收二十元!

日期:2009-11-01 10:06:54

  教书这活儿--神圣背后的忧思(113)
  紧密团结在钱的周围
  孔校长一声令下,收钱工作变成了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当老师的,尤其是当语文老师的,都给学生讲过《白毛女》(节选),那个剧本里,有好人,有恶人,好人当然是可怜的喜儿和杨白劳;恶人不用说,当然是黄世仁和穆仁智。
  穆仁智是黄世仁的狗腿子,给黄世仁要账的那个,狗腿子不坏黄世仁不爱,人家黄世仁是董事长,是可以讲讲仁义道德的,穆仁智一是水平不行,二是要钱这营生,讲仁义道德不大灵。
  领钱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事儿,要钱,被要的人自然会不高兴。
  可是没办法,吃人家的饭就得替人家干活,于是乎,教书匠不得不扮演几天人人讨厌的穆仁智。

  到今天我都保持这个观点:不要让老师去干收钱这活儿。
  现在都有人说,那个谁谁谁老师坏死了,逼着跟我要钱,我恨他一辈子!
  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你以为有哪个老师愿意?你以为钱能进了老师的腰包?
  我知道,以前在农村当过班主任的,或多或少都有“贴钱”的经历,而且给你贴了钱,你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
  因为是一下子加了二十元,大部分家长不接受。在利益面前,人最容易团结,这个口号谁也没在嘴上喊过,因为喊出来不好听,其实大家心里一直在喊,喊了不下一万遍。

  这个口号是——紧密团结在钱的周围!
  班主任也对此项工作不太积极,所以一度时间,收钱工作进入僵局。
  孔校长于是开了几次大会小会,中心议题是:“咱们学校还用不用办了?”
  大家对经费之紧张自然是深有体会,别的不说,我就因为多拿了学校的一支蜡烛让管后勤的杨副校长心疼了好几天。
  那就收吧。有人问:“学生就是不交,你说怎么办?”

  孔校长说:“能咋办。尽量动员,确实交不起的确实困难的,让村委写出证明,减免一部分;能交起就是不交的,只好请他走人了,哪个学校不收学费,让他到哪个学校去上学!”

日期:2009-11-06 17:53:39

  教书这活儿--(114
  收钱也是学问,这学问书上学不来,因为有的事情不需要到书本中找答案,书本中也不可能给你答案。
  学生和家长也在观望,看看学校的态度是不是很强硬。
  结果是很强硬。结果是大多数就把这增加的钱交了。
  有不交的,就需要班主任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一部分是家庭确实困难的,去村委开个贫困证明,可以免交或缓交。有人钻空子,不困难却和村干部关系不错的,也拿来证明了,这个班主任就得去了解核实,其实很好核实,找同村同班的同学一打听边知分晓,自然有的证明就白开了,自然,班主任老师会得罪一些家长和学生。
  一部分是学习跟不上,有退学念头的,班主任老师也做工作。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那么耐心细致,也不是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听班主任的,于是一部分学生就退学了。
  大部分学生退就退了,而且有的退学到了社会后来混得还不错,就说,幸亏离学校离得早。有的退学后,到处碰壁,后来在社会上遇到一些挫折,就会说,都是我的班主任害得,就因为二十元,叫我念不成书。
  没退学的,有佼佼者,学习上一路领跑,一直就跑到大学,跑得就无影无踪了,其实是不记得还有个初中班主任老师了——学习好是我天生脑子好,再说,我也不是白上学,我不是交了你学费了吗?
  经过各位班主任老师的一致努力,收钱工作告一段落。大致情况是:基本上圆满,但是有学生还是退学了。退学情况是初三情况严重,初二次严重,初一不严重。

  不用问为什么?一收钱,各初中就会出现大同小异的这种情况,说明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绝不是家庭经困难这么简单。
  有一个特例发生在初二一个班,这个班的二十元钱基本上全交了,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一个同学退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