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读『论语』》
第23节

作者: 何况我辈孤且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子张问的话,最后一个“也”字,通于“耶”,是表示疑问的一种用法,这个是很基础的古文字问题,俺不是老师,不多说了,说多了就该露馅了。毕竟俺不是玩“小学”的,没有太多训诂的本事,那样伟大的工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玩吧。呵呵。
  孔子在这一章,大胆预测的是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形式问题。在前面我们知道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是“为政以德”。而实现这一个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礼”。一段时间内,孔子被批判最多的也就只那句“克己复礼”。这个“礼”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杨伯峻老先生解释为“礼仪制度”,但是“礼”本身绝对不是那样简单的一个问题。“礼”当然是一个制度,其中包括很多东西。很难是用只言词组来说清楚的,下一篇《八佾》主要探讨的就是这个“礼”的内容的。为政以德,道之以礼。在《为政》一篇的末尾,《论语》的编辑者们,就是这样不留痕迹的引入下一篇的概念,这也是《论语》编辑的巧妙之处。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说“礼”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其实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这个“礼”,和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周公制定的“礼”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类而不同。而且对于孔子来说,这个“礼”不是终点,而是手段,是方法。许多人用这个“礼”来批孔,也是没有搞清楚状况。后世的一些东西,刻意的将“礼”放大,上升为“礼教”本身也是对孔子有目的的曲解。

  “礼”本身不是吃人的,“礼教”却是。但是所谓打着孔子旗号的孔家店,掌柜的并不是孔子,而是后世那些不要脸的东西。尤以离我们最近的几百年为甚。
  言尽于此,在以后的解读中,我们会很明显的看到。且听老夫慢慢分解。这一章先到这里吧。
  【参考译文】
  子张问:十世以后(我们)能知道吗?
  孔子说:殷,是在承继夏礼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和修改。所以是可以知道的。周,是在承继殷礼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和修改。所以是可以知道的。以后替代周的,既便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

日期:2009-06-13 00:12:22

  【连载40】2.24谄鬼和无勇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分两段,前一段说鬼,后一段说人。有联系吗?当然有了!和为政有关系吗?当然有了。不要怀疑祭祀对古人的重要意义,阎某人给万历皇帝罗列的罪状不是也说“不郊”是条大罪吗?祭祀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最重要的“政”的内容之一。
  孟子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传统中祭祀甚至是超过一切的重大事件。我们不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当年的事情。其实世界其它国家不也一样吗?只不过西方国家祭坛之上的是全体的父亲——上帝,而我们上面的是我们更直系的血亲。这没什么不同,不论怎样说,人们还是需要一个形而上的东西的存在的,不论称之为鬼,还是神。孔子在这方面谈得并不多,尤其是关于鬼的那些方面。

  。
  孔子在这里说的“鬼”指的是什么?在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从佛教引进的轮回和地狱的观念,所以孔子所指的“鬼”和我们一般现解的孤魂野鬼不同。我们可以理解为泛指一些没有肉体的形而上的存在。这里面指的就是广义上故去的祖先,也或者是包括所谓普世所认可的“神”在内的一些崇拜对像。
  那么什么叫作“非其鬼”呢?也就是不符合“礼”所规定之外的偶像祟拜。比如说西门豹的故事中的要娶妇的“河伯”就是,那样的作法是孔子历来反对的。想起小时候看过五六十年代编的《法家故事》中,第二个提到的就是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西门豹也因为这件事,被归为所谓的“法家”,者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如果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如果换成是孔夫子治邺,所作的事情应该是一样的,而且可能更彻底些。

  孔子所说的非其鬼而祭,指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在孔子看来凡是不符合礼的祭祀,都是不正当的、是献媚、是有害的、也是坚决反对的。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也有许多的例子可以证明,用这个来判断儒法本身就是一种胡说八道。其实儒法本身也不是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的界限的,许多不过是后人故意加上的,尤其是某些特殊年代的事情。遗憾的是,还真的有人将那个年代的东西拿出来当作证据,想想也是可笑之事。

  孔子反对“非其鬼而祭之”,那么对于符合“礼”的祭祀呢?孔子又是什么态度呢?四个字——存而不论。不管孔子是不是真的认可鬼神之事,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那也是普遍的信仰,孔子当然不可能脱离他那个时代,何况对于超自然的存在也真的很难是完全的否定的,孔子如果不想成为全民公敌,自然也是不可能去绝对否定的。何况,祭祀本身对于社会也不是毫无用处。孔子更看重的是“礼”的教化作用,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品的情况下,孔子是主张保留对于社会稳定有作用的那一部份的,但是不要过分,也就不要违背“礼”的要求,即便是祭祀当时公认的应该祭祀的那些神灵。孔子的态度也是不要“过度”,在孔子看来,那样也是谄鬼。后文中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这里暂且不举例说明了。我们想想现在大庙小庙里面的那些“信众们”,有几个人真的知道信仰的是什么呢?不过是想用个猪头,交换自己的欲望罢了,真的不知道这些人都是怎么想的,大概这些人将神佛都看成是贪官了。给俩银子,就给你办事。呵呵。神佛如果真的是哪个样子,还有什么值得崇拜的呢?

  上半节与其说是说鬼,其实更是要传达一个观念。那就是不应该作的,就不要作。否则作了也是无益而有害的。
  下面要说的就是应该作,而不去作的是什么呢?孔子告诉我们说那就是叫做怯懦、就是没有勇气。这里的“见义不为”同样的也不能完全的理解为现在所说的“见义勇为”的反面。如果以现在意义上所谓的,只是从狭义的理解为那些什么拦惊马、救溺水、抓小偷一类的事情,那是简单化的。是把孔子看小了,孔夫子的含义要大得多。
  孔子所谓的“义”,指的是大义,也就是广义上的义,和水浒中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江湖义气并不是一回事。否则孔子不成了游侠了吗?孔子在这里说的见义不为,指的也就是“应该作的事情,不去作”。
  孔夫子要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任何一件事,只要是符合道理,有绝对正当理由,就应该去作。不论是否会成功,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去作。否则就是懦夫的行径。这个就是“唯义与比”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由来。这就是勇气,就是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
  可是现在这种精神还剩下多少呢?即便匹夫之勇,即便是狭义上的“见义勇为”又有几个人能做的到呢?想想也是可怕。

  【参考译文】
  孔子说:祭祀不该祭祀的,就是向(鬼神)献媚!看到应该作的事,不去作,就是无勇(的表现)!

日期:2009-06-14 17:51:31

  【连载41】3.01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又是那样耳熟能详,几乎稍有点文化的人在义愤之时都可能要说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话来。江湖上还演绎出了“叔(孰)可忍,婶(甚)不可忍”的山寨版。这句话在现在的含义大概就是李连杰在《洪熙官》里的那句“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的意思了,每次听到这话,都有一种拍案而起的冲动。呵呵!
  有西方人士说,如果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句话,就是我国ZF文攻结束,武卫的开始。当年对印度、苏联、越南出兵前都有相应的文字的出现。这几乎已经是个惯例了,但孔子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要做什么?难道孔子要出手了吗?是剌杀?还是讨伐?
  可是历史上并没有发生那样的事情,孔子再“知其不可而为之”也不会那样去作,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季氏的地位和实力了,孔子那百八十人,怎么能会武装到牙齿的季氏搞武装暴动呢?连鲁国的国君,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也没有搞定季氏,还被人家搞到外国当寓公去了,孔子又怎么能玩哪样的游戏呢?除了南怀瑾大师相信孔子动一动,就能怎么样。俺是不相信的,不是孔子没有勇气,而是根本就没有那个实力。都说孔子弟子三千,可是真的会跟孔子暴动的有几个呢?弟子三千的事情,太史公说的时候也是用了一个“盖”字来表示。即便真有三千,赤手空拳去打仗吗?不要忘了,季氏手里面掌握多少军队。往少了算也有几百乘。还没等你动呢,就被训练有素的射手射成刺猬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