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公是算命先生》
第11节

作者: 读_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读古站了起来,操起刀,“卡”的一声把刀剁进了菜墩,说:“谁来试试?他娘的!老子失业在家,政府不管,自谋出路,还来拆我棚子!谁来试试?谁来试试?”......
  那帮穿制服的一淩,没敢动。其实他们也就是虚张声势,无非敲点钱财,真动真格的,他们也犯不着。
  这时候有人说:“他(指读古)是XX村的,是本地人......”
  “是啊,是本地人......”有人附和。
  呵呵,看来本地人是可以“照顾”的,因为那个头儿打着哈哈说:“奥,XX村的啊,哈哈哈,这是有政策的,照顾下岗再就业,哈哈哈,没事儿了没事儿了......”


日期:2010-1-9 9:47:00

  这样,继我们之后,市场上的各色临建房风起云涌。
  这时候,一个很有派的人来考察市场,他姓镐(gao),很少见的姓氏,总之于我是第一次听说。镐老板是东北人,做面食品连锁店的,他来过几次后,就看好了我们摊位对面的位置。读古这人,你就是把他放在市场上泡他个十年二十年的,他也还是一副书生架势,也别想在他身上能找到一点市侩气。镐老板就是发现读古根别人不一样的人。说来你不信,读古除了卖货外,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低头看书,从不闲扯磨嘴皮子。

  镐老板实地勘察来了好几次,次次都见读古心无旁骛地低头看书,身旁那嘈杂的世界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镐老板就很奇怪。可能因为我们是对家吧,所以他很关心自己对面这个卖鸡的老板。最后一次来的时候,他就踱到我们案板前,伸脑袋看读古看什么书,然后就自来熟地进了我们棚子里,站下,与读古攀谈起来。
  很多人都有这么个习惯,就是知道你懂周易你会算后,立马就会有心或者无心地说上一句:给我算算吧。呵呵,不管自己是否有事要占还是没事逗乐。镐老板就这样,寒暄几句后就故作惊诧地说:“老弟会算那?给我算一算吧。”这时候孙二娘和猪肉西施早围拢了过来了。读古很孤傲的一个人,他瞅瞅镐老板,说:“你算什么?别没事找算吧?”镐老板呵呵笑,说:“不白算,不白算,就给我算一算我这店赚不赚钱。”读古没言声,只是掐了掐手指头,就告诉镐老板说:“你这买卖赚钱,会旺三年。”

  这时候更多的人围拢过来,什么卖姜的“大姜”啦,卖锅贴的“锅贴”了,卖蔬菜的老孙啦,小姚啦,卖活鱼的老孟啦......很多人。
  “算算,算算,”大家七嘴八舌地直嚷嚷。你别说,还真有凑热闹的,猪肉西施的男人凑了过来,他说:“老古,给我算算吧,我想投资个买卖,不知道行不行。”
  我突然觉得读古有点“骑虎势”,就插上话儿来打圆场:“算什么算啊,光天化日之下搞封建迷信......”
  “老娘们懂什么,”猪肉西施的男人一挥手,继续往前凑:“老古,算算吧,给我算算。”
  ——恩,读古开摊卖卜了,这鸡不用卖了,这鸡头(孙二娘给起的外号)也该改名叫“卜头”了。

  我瞅瞅读古的神色,发觉读古好像没有“骑虎势”,倒是我心里有些忐忑:这么多人围观着,不给算吧,抹猪肉西施男人面子;给算吧,这么多人,会不会排着班的来?这鸡还卖不卖了?晕。
  读古还是低头掐了掐手指头,说:“你要干的买卖跟‘土’有关,不是自己单独干,是合伙的,这个买卖没前途,不要干的好。”说完,读古就问猪肉西施的男人:“你到底要干什么买卖?”猪肉西施男人说:“开石子场,想跟自己表弟合伙干......”
  其实读古算命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的,不过我们周遭知道他会算的人不多,倒是外地乡镇知道的人多,常常慕名而来。不过自此后,读古会算命在“市场圈”是出了名了,比如说卖鸡蛋的把钱包丢了,跑来算算;卖烧肉家的被盗了,也跑来算算;卖菜老盘家要搭棚子,也跑来算算;最后,就连读古家老邻居的二女儿翠翠,大学毕业没工作,也跑来算算;跟着翠翠的大学同学也跑来算算......

  呵呵,读古成了市场卦师了,更是市场圈的名人了。
  镐老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三天工夫就搭起了一座保温板做的漂亮大板房,他也是送礼了的,偌大的板房一月只交200的地摊钱。一切都如读古所言,镐老板的兵马入驻以后,当天开业当天就引起轰动,人们争相购买,宽阔的卖货前窗挤满购买的人们。这时候再看肥头大耳的镐老板吧,早乐得大嘴直咧,要不是有耳朵挡着,恐怕嘴会咧到耳朵后的,呵呵呵。后来据镐老板自己说,他刨去工人工资所有耗费,每天的纯收入都在2000开外!真的发了。


日期:2010-1-10 8:23:00

  镐老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三天工夫就搭起了一座保温板做的漂亮大板房,他也是送礼了的,偌大的板房一月只交200的地摊钱。一切都如读古所言,镐老板的兵马入驻以后,当天开业当天就引起轰动,人们争相购买,宽阔的卖货前窗挤满购买的人们。这时候再看肥头大耳的镐老板吧,早乐得大嘴直咧,要不是有耳朵挡着,恐怕嘴会咧到耳朵后的,呵呵呵。后来据镐老板自己说,他刨去工人工资所有耗费,每天的纯收入都在2000开外!真的发了。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我们的生意也渐渐复苏,在我们准备着好好加油的时候,我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妈妈要做手术!原来妈妈小腹上一直有个小气泡,也就是疝气,疝气小,就花生米那么大,不值当做手术的,所以就一直这么拖着。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逐渐老化,这几年这个疝气飞快膨大,已经大过鸡蛋了,医生建议说还是做了吧,这是早晚的事情。于是妈妈也就动了做手术的念头,这不天气逐渐暖和了吗,趁这个当口做了,到夏季来临容易感染的时候,这手术刀口也就早好了。

  老妈要做手术,做女儿的去医院伺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读古赶紧拿出我们的存折——说来大家都别笑话,我每天都盘帐,都把挣得那十块八块的钱拿出来,等积到100了,就赶紧去小区北门外的农行存起来,这样的,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共同的存折,存款,并且已经攒了500 元了!读古把存折递给我,说:“把钱全带上,虽然不多,这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接过存折,我心下里涌起暖意。这种暖意不同于山盟海誓,不同于感恩戴德,这是一种休戚相关息息相连的温暖。

  妈妈做手术的医院是海阳市徐家店医院,为什么选这么个乡镇医院呢?第一,就是因为便宜,我妈妈没有医保;第二,妈妈的娘家侄子是该医院的主刀大夫;第三,医院为了拉“客源”,来去都派车接。
  我到达医院的时候妈妈已经办好住院手续,读古没有随我同来,我们的生意刚刚见好,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我大姐来了,大姐夫也来了;不过二姐没来,她孩子有病,也需要照顾;弟弟也没来,他身在外地,不方便。
  虽然主刀的是妈妈娘家侄子,但是我们还是请了所有相关医生的客,并且是去医生指定的饭店请的。
  手术很顺利,医生护士的都很关照。然后,大姐夫就返回烟台家中了。
  到了妈妈手术第三天,读古拎着东西来探望自己丈母娘来了。说实话,我很高兴,拉着读古去吃烧烤,呵呵,老妈有姐姐照顾呢。我问读古怎么来了?咱家的买卖不做了吗?读古说,“探望丈母娘是必须的,不能因为买卖就不来了。不过我之所以来这么早,完全是因为你大外甥的电话,他打电话给我说,我妈妈再不回家,我爸爸就要和我妈妈离婚......”


日期:2010-1-11 8:44:00

  听了这话我很郁闷,这人一辈子能大病几次?伺候下老娘还不应该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