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风云》
第2节

作者: 赵王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么我们索性把视野放得更长远一些,在我们中华这几千年朝代更迭的文明进程中审视、对比这两段三国的历史,那么我们便会有更欣喜的收获。众所周知,秦汉和隋唐是我们国家在历史最为强盛和声名远播的两个时期,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上在各朝各代都算是首屈一指。而我们在这里会惊喜地发现,这两段三国历史所处的历史阶段非常凑巧:前三国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高峰(秦汉时期)退潮后形成的,而又正是后三国开启了中华文明第二个历史发展高峰(隋唐时期)的到来。前三国形成的原因在于汉朝的中央政权持续腐化、衰败,而门阀士族大家不断壮大,在黄巾之乱后,曹、孙、刘三家在各地门阀巨族的支持下消灭异己,各据一方。最终取代曹氏政权的司马家族虽然一统河山,开创了看似欣欣向荣的西晋王朝。但转瞬之间,这表面的繁荣和统一便随风飘散,在八王之乱后便是迎来了中国历史最为黑暗的时期――五胡乱华,从此汉族的荣光被一扫而空,中华文明的发展便跌倒了低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前三国虽然人才辈出、战事纷呈,但却没有给我们的民族发展积累新的动力。不管曹氏父子既武功赫赫,又文质彬彬,也不管孙吴家族既开拓进取,又老成持重,也不管蜀汉君臣有着如胶似漆的鱼水情……当英雄远去,江山一统,整个司马家族的晋帝国的衰亡竟是如此迅捷。前三国的确算是英雄四出,豪杰遍地,因为他们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动乱局面,让三国的人民能各自休养生息。但于历史的长河而言,他们的贡献只能算是杰出,而称不上伟大,因为他们没有给我们的民族开拓新的局面,也没有让我们的国家跨上新的历史台阶。

  而后三国时代在这一点上包含的历史意义却更为突出。在后三国时代以前,我们国家一直是南北朝对峙的情况,而在南北朝之前的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更是战事连连、哀鸿遍野。此时如果从西晋崩溃后开始计算,我们的国家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分裂时期。在南北朝持续对峙的情况下,南北双方一直保持着这均衡的状态,而这时北方的魏朝却突然崩裂,事情似乎朝着南方有利的局势发展。但最终却是当时最弱的关中一地统一了整个国家,开创了隋唐盛世。由此可知,后三国前后的历史都非常复杂――前面承接的是各族融合争斗、民不聊生的局面,后面竟然开创了是雄踞东亚、千古颂扬的盛世。而这短短的转变却只有五十多年的时间。那么我们似乎更要仔细关注这群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是靠怎样的聪明才智才带领我们的文明走出了这四分五裂的漫漫长夜呢?这应该比欣赏尔虞我诈的伎俩更让我们心动。

  既然我们聊到了这里,那么我们索性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吧。因为几乎同在汉魏晋时期,我们的中华文明、西方的罗马文明都受到了游牧民族的无情冲击,人类苦心经营的文明被撕得粉碎,在野蛮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于是在血与火的滋润下,两个曾经在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开始了在族与族、农耕和游牧、文明和野蛮之间痛苦的融合。这场洗礼是持久的,我们中华艰难地行走了接近300多年的漫漫长夜,终于迎来了隋唐盛世,既而在有宋一代将农业文明的发展推向了巅峰;而罗马文明却在崩亡之后却一直一蹶不振,在中世纪的长夜里探索了近千年(看来我们的文明在历史上也远远领先过西方,我们的国人也鄙视过那些在丛林里钻来钻去的西方蛮夷)。所以这也是我们要思索的:我们的文明何以能在这血与火的融合能迅速征服那些野蛮的邻居,以此获得新的血液,获得凤凰涅磐的辉煌呢?而西方的罗马文明何以一旦破碎便不在复合,只能走上四分五裂的道路呢?

  问题已经够多了,那么让我们安静地坐下来,泡一壶清茶,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我带你重回那个狼烟四起、英雄辈出的辉煌时代,去会会那些湮没无闻的英雄……
  对我来说,静下来写东西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要是能坚持下来那就更难了。但我现在却毅然走上这写作的漫漫走路,的确是对自己的巨大挑战。我希望自己能挺住,坚持一两天能写个一节往上贴。当然,要是碰上什么花前月下、结婚生子的事,那就只能耽搁几天了。人生苦短,何苦还要为难自己呢?!往上写帖子,主要是给自己压力,咱正常人可不能去做魏忠贤的活——有上无下;当然还有一个目的,是想让天涯的高手能教我诲我,帮我挑挑错,免得以后丢更大的脸。

  开始吧,因为路的前方已有人在等待……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1

  空前绝后的屠杀开始了。
  三千多胡族打扮的骑士将两千多衣着鲜亮、手无寸铁的达官贵人团团围住,然后开始随意冲杀。那群高居庙堂之上的王公贵戚们此时只能眼睁睁地等待死亡的到来。因为他们既手无寸铁,又没有长着翅膀。只是他们临死也难以相信这屠杀竟然会如此丧心病狂——两千人一个不留。
  到这里,熟知中国历史的人们要疑惑了,不就死了两千人嘛,算什么呀,随便举个例子都比这次杀戮狠多了:比如战国时白起坑杀赵国的兵卒就有40万,满清入关后的扬州十日一次就杀掉80万人,而“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几乎杀光了四川的几百万人。所以这两千人的人头落地在咱们中国浩浩荡荡的杀戮史里应该太不起眼了,何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地提出来,还要标上“空前绝后”的字眼。

  也对哦,两千人对我们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算什么啊,饿死他两千万在我们的史书上都没落下一个字,我又何苦这么惦记着这两千人呢。但,且慢,上面的事例里被屠杀的都是普通的军人或民众,而这次被一起被屠杀的人物的确与众不同,这才显得这次屠杀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不管中国以前的猛将是多么地凶狠,还是后来的杀星是如何地残暴,这种类型的杀戮却只有这个长相白嫩俊美(史称其“洁白,美容貌”)的人做到了。而他此时正在一边冷冷地欣赏着这血流成河、尸首遍野的场面,又转瞬之间又开始露出甜甜的笑容,幻想着自己登上九五之尊的辉煌场景。

  这次屠杀摧毁的是整个国家的中枢,几乎所有在朝的文武官员都在这一天殒灭。董卓残暴吧,而他大量屠杀的也只是那些在社日里载歌载舞的平民,当袁绍在他面前拂衣而去时,他惟一能做的也只是呆在那里干瞪眼;朱温凶狠吧,将唐王朝捏得粉碎的他在白马驿之祸里沉杀的官员也就30多人;朱棣无情吧,可他攻下南京后主要杀的也就是方孝儒那些誓死守节的人,而其他肯“弃暗投明”的官员也能得到重用。而我们眼前这位玉树临风的帅哥却一下子捣毁了这个国家的心脏,杀尽了两千多王室贵胄、朝廷重臣。这人注定要遗臭万年,但他的名字我们却相当地陌生――尔朱容。

  这次屠杀史称河阴之难。屠杀地的北边是奔流不息的黄河,南面是连绵起伏的邙山,而越过这群山,便是当时北魏的帝都――辉煌灿烂的洛阳。而屠杀的时间正值公元528年春天的阴历四月,一个万物正在复苏的季节。
  北魏,一个伟大的王朝终于遭到了最致命的一击,摇摇欲坠地奔向生命的终点,毫无回春的迹象。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2

  你肯定很不理解,北魏不就是一个鲜卑族创建的一个蛮夷王朝嘛,何以称得上伟大?
  要把这一点讲通,得费一点周折。让我们撇开北魏,先去看看我们的祖先最大的敌人是谁,当然是指除了自己以外。那这可得先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跟哪些人比邻而居。
  我们华夏大地处于亚欧大陆的东端,东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千百年间那里大都是太平无事的(谁叫那大海就叫太平洋呢),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所谓“日出之国”跑出来的短手短脚、酷似海龟的海盗(嘿嘿,他们的偶像本身就叫“忍者神龟”)来骚扰,但我们随便派个什么戚家军,便能将其打得头破血流;西南边则是崇山峻岭,那些小蛮夷力单势薄,能撑饱肚子,生好孩子便是人生幸事了,什么也没有心思来问鼎中原,当然碰到一些天灾人祸,他们也会出来闹点事,但很快会被安抚;西北边,情况稍复杂一些,但由于那些地方极其荒凉,水土贫瘠,聚在那里的部众也较为散落,虽然说经常会给我们惹些麻烦,但始终都没闹得太过分。

  而北边就没那么太平了,那里是水草肥美的蒙古草原,一个种族繁衍不息的的游牧世界。而这群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对我们的祖先拥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几乎终生生长在马背上,长得极其彪悍,又喜舞刀弄枪,来如风,去似电;打群架时又极为灵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而我们的祖先却极其文质彬彬,奉行“温良恭俭让”的人生准则,很瞧不起这位大字不识一斗的邻居。更可恶的是,我们的祖先很懂得勤俭持家,靠男耕女织积攒了一份很殷实的家业,属于当时地球这个小村庄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而我们那个游手好闲的邻居却是天生的自由主义爱好者,只喜欢养些牛啊、羊啊这些宠物四处乱逛,哪里有水、有草便往哪里跑(其实也怨不得人家,人家房子大,“天苍苍,野茫茫”嘛)。如果风调雨顺呢,他们的小日子也过得相当滋润。可是一旦遇到个天灾,比如什么全球天气变寒之类的,这些人养的牛羊全死光了,而他们住的房子又四处通风。这样饥寒交迫还得了,这时他们就不管不顾了,便拼命往我们家里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和这样的野蛮人做邻居是件很不幸的事,可我们的对门虽不停地换人,可新搬来的人却都更加野蛮。更不幸的是,不管老的、新的,他们对我们的祖先却是非常死心塌地,一直不离不弃啊――那感情绝对比初恋的少男之情还炽热啊,熊熊燃烧了几千年啊。于是这不幸便陪伴着我们的祖先延续了几千年,直至我们祖先的家园最后被一群从白山黑水里钻出来的野蛮邻居霸占,这才算消停下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