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15 7:45:00
这时,夕阳余晖在陈步云的脸上闪烁,他却神色黯然:“探究起缘由,还要从解放前说起,那时历史界开始了一些对古墓的挖掘,这些工作改变了我们对中国的认识。”
陈明挠了挠头皮:“教授,我觉得你说得很玄乎啊,对中国的认识?对中国还要有什么认识吗?”陈步云看着陈明,问他:“你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
陈明想了很长时间,然后吞吞吐吐地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中国是什么,它是什么呢?是国家,可以这么说;是个民族,也可以这么说……嗯,教授,我真的说不上来。”这也难怪陈明,因为在这世界上,最难解释的莫过于人最熟悉的东西了。
陈步云说:“这就对了。”他接着说:“其实,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国应该是这样的:它生来就是个民族,生来就先进,因为它先进,所以无数的民族冲了进来,变成了中国人,是不是?”这段话对陈明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他摸着头皮,“嗯啊嗯啊”了好半天。
“其实,中国不是这样的。”陈步云沉声说道。
说到这里,孙卫红忍不住了,说:“陈教授,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你说的这个东西和您被关在这里有什么关系?”
“不,有关系,在这背后,不仅仅是对历史学知识的更新,而且还牵涉到一个巨大的秘密——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宝藏!”听到这里,我们大吃一惊:难道真的有这么一个宝藏?
听到宝藏,陈明来劲了,他抢着说:“陈教授,你前面说的我不感兴趣,不过宝藏我感兴趣。你说下去。”
陈步云说:“我们国家从商、周到秦汉、三国,1700多年的历朝历代,宫殿之内,积累了无数的宝物。可是到了现在,这些宝物人们却看不到了,看的的只是一些从地下挖掘出来的文物,这是为什么?”我一想,对呀,照理说,这么多朝代,确实应该积累很多的宝物,可这些宝物确实是看不到。
“别的不说,就说国家最重要的象征——九鼎。夏禹治水时,命令进贡金属,铸造了九只鼎,这九只鼎是在历史上真真实实地存在着的,因为春秋的时候,楚王出兵中原的是时候,这九只鼎还在,当时楚王还问过九只鼎的重量,留下了‘问鼎中原’的成语,说明这时候,这九只鼎还在洛阳,到了秦朝,还有这九只鼎的记载。《史记》里说得清清楚楚,秦昭王五十二年,秦从从洛阳抢了这九只鼎到秦国。现在,这九只鼎却再也没出现过。”
陈明又开始咂嘴了,他感叹了好长时间:“天哪,这九只鼎可是不得了的宝贝啊。要是被发现,这要值多少钱啊!”陈步云说:“可是,我却发现了这九只鼎的下落。”
“很多人以为这九只鼎在汉代就消失了,其实不是,它真正消失要在西晋末年。”我心里一惊,如果这九只鼎重见天日,那真是惊天动地的大发现,可是这并没有相关的证据,陈步云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
陈步云陷入了回忆之中,他抬起头,整个人似乎回到了过去:“我开始时,也以为这九只鼎消失,可是在1947年的一次考古发掘,却让我放弃了这种想法。”
“那一年,我和你们现在差不多大。当时传来消息,在河北徐水县发现了一个古怪的墓葬,因为这墓主的鼻梁比较高,有可能是古代进入中国的胡人墓地。我们到了现场,只见墓葬里的陪葬品已经被抢掠一空,剩下的只有两块石板,石板上刻着一些古里古怪的文字,又沉又不值钱,所以才剩下。我到现场一看,从来没见过这文字。这是什么文字呢?当时我就用纸把这些文字拓了下来,带回北京。”
“回到北大之后,我四处求教,想知道这些文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惜始终没人知道。直到有一天,北大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学者无意之间来拜访我,这人似乎姓季,他从德国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学的是一些消失的语言,比如梵文啦、吐火罗文之类的。听说有这么一种文字,他一再要求我拿出这个拓片。”
“看了拓片之后,他抄了下来。过了两天,他找到我,对我说:‘这是一个古代间谍的报告!’然后,他掏出一卷纸,上面写满了石板的译文,我越听越是心惊,原来这是一个古波斯派来的间谍,他以经商为掩盖,实际肩负着探听经济、政治等各类情报的任务。在这份间谍文书中,他谈到了在西晋皇宫里的种种宝物,其中就有关于九鼎的记录:‘这里的人们说,在皇宫里有着九只巨大的锅,在里面却从来没有煮过东西,因为这里的人们相信,这些锅和整个国家的命运有关系。这九只锅,和我们所想的锅很不一样,首先,它是方形的,有大半个人高,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还有两只耳朵,便于人们扛起它,这里要说一句,我个人认为这毫无必要,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扛得起它。它其实是一个象征,因为国王如果没有它,那就失去了他的权力来自神授的可信度。’”
“当时,我看到这里,终于明白了,这个古波斯间谍所说的九只锅,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所说的九鼎!”听到这里,陈明突然插了一句:“这个波斯人可真奇怪,他为什么不写在纸上,偏偏要刻在石板上,还要埋在墓里,这不是故意让人找不到吗?”
陈步云看了他一眼,然后说:“古时候交通很不发达,现在究竟为什么会把这石板放在墓葬里,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想,这可能是他和什么人有约定,万一他死了,只要后来人来掘墓,就能找到;也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承受了任务,可是没法回去报告,良心不安,就把石板埋在墓里,这就证明他是完成了任务,只是没办法送回去而已。”
陈步云接着说:“当然,我不能就凭着这个石板,就断定九鼎在西晋时还存在,因为历史学上有个原则,那就是‘孤证不是证据’,也就是说如果要证明这个说法是真实存在的,那我还要再找一个证据来证明这个证据是真的。所以,以后的几年之内,我到处翻各种资料,随着此后古墓发掘越来越多,我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
“原来这些历朝历代积累了1700多年的宝物,是在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时候,消失的!”听到这句话,我跳了起来:“这么说,这批宝物并没有在战乱中被销毁,而是被集中保管起来了?”
陈步云点点头:“是的。我当时把可能得到这批宝物的对象划分了一下,结果,发现只有一股势力有可能得到这批宝物,那就是张氏建立的前凉王朝!”
“前凉王朝是怎么一回事?”陈步云朝我点了一下头。我明白,这是叫我作一下解释的意思。
“西晋是司马懿建立的,之后灭掉了蜀国和吴国,统一了中国。不过因为长时间的战乱,很多少数民族乘机进入了中国,势力很大。当时的皇帝大臣大多数觉得自己很强大,所以忙着起内讧,你争我夺。”
陈明点点头,说:“我知道了,然后这批少数民族就造反了,是不是?”我说:“对!不过,这一造反,肯定是天下大乱。可是在少数民族造反之前,有一个人觉得情况不妙,于是就谋划着逃出当时最可能打仗的中原地区。这个人叫张轨,历史书上说,他花钱贿赂了当时的朝中掌权大臣,得到了护羌校尉、凉州刺史的官职。”
太阳终于西沉,石室昏暗了下来。我继续说道:“张轨这人,可谓是文韬武略,才能不凡。那时候,凉州也就是现在甘肃一带,少数民族造反比中原地区还厉害,可是张轨却硬是把他们镇压了下来。之后,中原的少数民族造反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攻陷了当时的首都洛阳,俘虏了一个皇帝,然后大臣们又在现在的西安再立了一个新皇帝,也被攻破了,这样甘肃就和全国其它地方被少数民族隔开了。张氏家族也就统治了凉州好几代,虽然大部分人甚至不称王,还认为自己是晋朝的一部分,不过历史学家都认为他是个独立的国家,所以给他起了个称号,叫作前凉。“
这时,陈步云接下去道:“对了,在这个节点上,我终于从历史资料中找到了种
2010-9-15 7:46:00
种蛛丝马迹,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候,张轨不停地派兵派人,帮助朝廷打仗,这显然是个忠臣,可表现又很奇怪,他派人的时候,总是在不大打仗的时候,在打仗的时候,他就会把部队撤回凉州,你说这奇怪不奇怪?”
我怔了一下,在读这段历史书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奇怪。陈步云接下去说:“我就分析,如果普通大臣有这种表现,估计朝廷要给点他苦头吃了,可是对张轨却不这样,每次进军撤军,张轨都能升官,第一次进军撤军后,他被封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封霸城侯,进车骑将军开府辟召,仪同三司。’等于说凉州官员他可以委派了;之后,在洛阳失守怀帝被俘后,他又派了七万大军到长安,结果被封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再一次之后,又成为‘司空,位列三公’,最后在长安被攻占之前,又被进封为‘待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更奇怪的是,在危急关头,皇帝还专门封他儿子做副凉州刺史,之前从来没有这个职位,等于皇帝承认了他的儿子可以继承凉州。”
“于是,我就猜想,这个张轨和皇帝之间肯定有某种密约。就这么进军撤军之后,得到长安城被攻占后,皇宫里居然什么宝贝也没有,成了一座空城,你们说,这古怪不古怪?”
陈明一拍大腿说:“我知道了这密约的内容了,这皇帝对张轨说,你派人来,把我的宝贝运走,藏好。只有这样,每次进军撤军,皇帝才不会怪他,反而要奖他。教授,是不是这样。”
陈步云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我们做学问的,不能靠乱猜。于是我在解放后,就经常到甘肃来转转,只要听说甘肃出土了这时候的墓,我就来看看,想知道会有什么线索。转了这么多年之后,我终于知道了,这批宝藏就埋在酒泉附近!”
非常感谢诸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