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之传国玉玺》
第29节

作者: 二两米酒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些特征告诉我们,柴窑第一点,也是青色;第二,胎一定很薄;明如镜是指光泽,一千多年了,这个特征一定不明显了;声如罄,罄是一种乐器,大部分是石头做的,样子有点像那个澳大利亚土著人用的那个回旋刀,就是那种打出去要是不中目标,还能飞回来的东西。罄打击时声音清脆,这种东西常和编钟一起出土,柴窑声音像,也可能是因为它薄嘛,我是见过有些近乎是透亮的瓷器,敲击的声音十分悦耳。

  柴窑因为只有五年的烧造时间,又因为这四个特别的亮点,烧成之后会声名鹊起,因于数量太少,很多当代人都没有见过,于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历代都受到追捧,但是都没见过实物,反正想像中得不到总是最美好的,所以虽不曾见,但名声一直不减,一直传到今天。
  很多人认为影青或是汝窑更像是传说中的柴窑,但我感觉,在五代十国时的薄胎素面耀州窑更像是柴窑!那种耀州窑的色与胎与这些特点几乎一致,而且在普通手电筒的光照下,它也是完全透光的。
  在广州西关文物市场,就是荔湾公园那里,我看到了一个标有“柴窑”字样的小东西,一样有这样的特征,胎极薄,淡青色。更重要的是那个商店是国内很多知名收藏家和鉴定专家开的一个店面,但是在没有窑址发现之前,所有东西都是猜想。也许哪一天,在传说中的窑厂河南郑州会发现窑址,或是在像法门寺那样,有物与帐的准确记载考古发现,出土有柴窑器物,就样我们就会给柴窑识别,有一个准确的鉴定参考。


金丝铁线与紫口铁足

  汝窑排名之后,就是官窑和哥窑了,我们先说官窑。
  官窑我们先看一下文字:南宋的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有一个著名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政和年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袭徽宗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高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这些文字很重要,第一告诉我们,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第二,南宋官窑又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两种。第三,这种窑器是由官方自己所烧,四,郊坛窑是官窑中最低质的产品,但只要官窑器,都为世所珍。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传世官窑实物,确实有三种。修内司窑是我见过的最多的一种官窑器,北宋官窑和郊坛窑我只见过瓷片,两种瓷片的区别很大,但很多技法是相同的。
  南宋官窑我们已经发现了窑址,很多争议性的东西可以对比窑址出土的标本做出结论。我们先说一下北宋官窑的情况,因为它的窑址专家们在开封城附近找了很多年,都还是没有被发现。但我有一个观点,它的窑址就在北宋的皇城内!

  因为除了我刚说的那些文字,还有一节文字是这样说的,也是出自一个南宋人之口,他叫周辉,他的《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内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汝窑的,是说汝窑的珍贵与工艺。但是他给我们有一个重大的启示,官窑的窑址极有可能就在皇宫大内!我这话不是凭空来的,有很多根据可以参考。

  首先,帝王皇宫内确实有过烧瓷的现像,像北京紫禁城,在清代就烧过珐琅彩,就在故宫大内。第二,汝窑宫内禁烧,是因为内有玛瑙为釉,汝窑的釉也很厚,可能在烧时会有特殊的气味,所以放在外边去烧造,官窑可能相对要求较低,所以在皇宫可以烧造。
  古时的烧瓷用的是松柴,燃烧时会大量的产生烟雾。有人会问,天天烟雾弥漫的,那皇上一定会很生气,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告诉你,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官窑更有可能是在皇宫烧造!
  我们看到一张名画叫《清明上河图》,从皇宫大内一直画到郊外河边,我们注意看,在皇宫的部分,上面就是烟雾弥漫,恍如仙境,可能你认为这是为了给皇宫保持一种神秘感。这个观点我也认同,但是,北宋时的皇宫确实有大量的烟雾!画家也一定不是凭空想象作画的。
  这些烟都是有来头的,徽宗赵佶曾是端王,继位后他有一个问题,就是一直不能生育,很多太医看后都没有疗效。后来赵佶就走偏方,请道人来做法,这道人也奇了怪了,没听诊没把脉,只是告诉皇上,皇城内风水不好,皇城东北方位置偏低,于是皇上就下令把那个位置垫高。奇迹马上就出现了,后宫的佳丽们真的开始给皇上进行生孩子比赛,一下了生了三十多个儿子,二十多个女儿。

  徽宗还有一个外号叫“道君皇帝”,北宋后期也确实是崇尚道教,就是因为徽宗深信道教,最后百官上朝全改穿道袍不穿官服,北宋末年的大恶人贾似道就是个道士,有弟子数十万,出门敢与王爷宰相争路,就是因为徽宗喜欢他,这些事情都是有史书记载,也不是我捏造的。
  皇上喜欢道教后,就会每天在皇宫打坐或是开炉炼丹,这些都是会产生一个烟云飘渺的工作环境。还有一点,因为垫高了东北的位置,皇上就有了大量子嗣,所以他也认为那个位置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在那里修建了一个皇家园林,就是史上著名的“寿山艮岳”。
  这座集中国古代建筑精华于一身的著名园林,主体建筑是用了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奇花异石堆积起来的,另外也放养了众多珍禽异兽,是中国第一座野生动物园。这些材料的收集过程就是著名的“花石纲”运动,寿山艮岳有两种石材最多,一种是太湖石,另一种是炉坩石。
  太湖石的特点就是“皱、漏、瘦、透”,是文人特喜欢观赏的一种东西,也是一种收藏品,做为拥有很高艺术造诣的赵佶当然就很喜欢这种东西。重要的是炉坩石,这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遇水就会冒烟!也就是说下雨了就自动冒烟,不下水时倒两盆子水一样的也会冒烟!
  艮岳毁于靖康之变,金人到了这里之后,摧毁了这座园林,老百姓也冲到了这里,把这里的动物全杀了吃肉,遍地名花异草也就踩成了残枝败柳,那个种花的盆子可全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钧瓷官窑啊,那时全是当垃圾处理,砸烂的不计其数,现在一个就值几百万。
  金国第四个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阿城迁到了北京,就把这里的石头搬了一些运到了北京,修建了一座园林,就是现在的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大家可以去看,一到下雨天,那石头全都真的会冒烟。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皇城,内有烟雾很有可能是皇宫大内中本来就有这种现象。而且周辉在《清波杂志》强调“汝窑宫中禁烧”也暗示可能有别的窑器在宫中烧造,因为他本来就有这种气氛嘛,所以我的推测是北宋官窑窑址开封外面老找不到,极有可能就在皇宫大内。因为这里的烟雾除了生火做饭,开炉炼丹,石头冒烟之外,还有可能就是,皇帝老儿也在宫里烧瓷器!

  但是我们说过,黄河历史上老泛滥,咱这位母亲已经把曾经的“汴梁梦华”埋到了十米深的黄土之下。现在的开封新城也普遍低于黄河河床约十米,两下一比,有大量河水的黄河就在北宋老城二十多米高的位置。
  现在的考古专家在开封考古都是小心翼翼,挖深了可能会出现管涌,黄河水要是倒灌进来,开封城可就麻烦了,我估计开封在这个问题没解决之前,地铁都是根本没可能敢申请修的,所以现在很多城市向国家申请要修地铁,好像没开封什么事儿。
  北宋官窑少有传世,一是因为时间短,产量就极少,再一个就是那时的战争频发,瓷器很容易会受到破坏。现在如果是有发现这种官窑特征的器物,大多数专家的方法可能是先把它与南宋官窑特征对比,如特征都一样,但是胎厚或是工艺粗糙一些的,就可以定为北宋官窑器。
  说完北宋,我们再说南宋。南宋官窑给我的第一个印像是精致,它的成品有玉一样的光泽,表面因为时间的积累的一层幽幽的莹光,十分的精美,多青白色,我还见过一个茶绿色的官窑小把杯,也是像玉一样的质感,十分漂亮。
  我们先看一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