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之传国玉玺》
第34节

作者: 二两米酒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至正是元顺帝妥灌帖睦尔的元号,他1333年到1367年在位,元号分别是元统,至元和至正,至正是1341到1367年的元号。这个东西明确的告诉我们元代就有青花瓷器的出现,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元青花,马上就有一大批定为明清的瓷器被剥离出来。这个狗日的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我一直没搞清楚它以前是干什么的,我们中国很多最精美的瓷器都在它们那里,还不是一个半个,有很多,汝窑就有很多在它们那里,有些还是孤品。

  元青花出名因为两件事情,第一个拍卖,第二个是说元青花300件。
  2005年,佳士德公司在伦敦拍卖,有一件元青花大罐,说它大也不很大,高不到三十公分,重也就十五公斤左右。这个东西当时的成交价是1400万英磅,加上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当时折成人民币约是两亿两千八百多万。当天就有人算了,这些钱按当天的国际牌价,能买两吨黄金,我有天没事儿也瞎算了一下,如果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长度算成十五公分的话,这些钱连起来是约是342公里,从这里能铺到广州,还能再铺回来,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价值连城!

  元青花因为很稀少,有人专门做过统计,牛津大学考古系有位蒋奇栖博士,估计也是个中国人。她在93到96年考察了很多博物馆后下了一个结论:“中国元代青花瓷所知的存世只有300件,好的重要的都不在中国,而在国外。”这是原文,后来元青花出名了,又有众多新器物被发现,鉴定时就有学者坚持这种说法,但是他们去年了原文中的那个“所知的”,于是很多真品元青花不被认可。

  有一年在中国民间元青花交流大会上,一位收藏者抱上了一个元青花大罐,但是学者们看都不细看,只说有专家说过“元青花只有三百件”,别的全是假的。这位收藏者也来火了,但是争不过,于是抄起一个东西就把这个罐子给砸了。专家们马上研究瓷片,看完之后长吁短叹:“这一下子就砸没了几千万呀!”
  我真的见过这样的专家,我有个朋友是博物馆的,有天我过去,她告诉我,说来了个学者,直接找她们馆长,说是写了一个论文,是否定汝窑是官窑器,根据是因为史料上载有一句话“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我当时笑了笑说:“你没问下他那些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里,大量的汝窑下面刻着的“奉化”两个字是说哪里?不是南宋时候德寿宫的奉化堂,是哪个平民家的大宅门儿啊?

  元青花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一个东西,它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我们很多瓷器都能看到,从粗糙到精致,从简单到成熟,但就是这个元青花,人们发现它时,它已经是个完全成熟的东西。我们常说一句话叫“邻家有女初长成”,就是一个邻居的小孩我们能看到她从小到大的一个过程,但这个元青花就像我们走在路上撞到了一个人,一抬头发现原来是安吉丽娜-朱丽,最大的感觉除了惊叹他她的美丽之外,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姑娘们别说我色,要是你抬头看到刘德华,也是一样的哇哇叫。

  元青花珍贵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少,一个是漂亮。呵呵,这也是废话,哪个瓷器有这两点都珍贵。
  元青花的烧造是在景德镇,因为它的胎土配方在中国别处是非典型配方,它用的是“二元配方”,就是高岭土加瓷石,这种配方含氧化铝成份很高,成品胎质细腻洁白。它用的色料是氧化钴,但不是国产料,因为它是高铁低锰料,这种料我们国家是没有的,可能是元兵外出打仗时在哪儿抢的吧。用上好瓷土做成的瓷胎,用氧化钴做的色料绘成漂亮的画案,再罩上纯净洁白的釉料,在高温窑炉中一次入窑,就烧成了白底蓝花的漂亮瓷器,这就是元青花的工艺,也是所有青花瓷的工艺。

  元青花多大器,罐子,梅瓶,扁壶,执壶,玉壶春等等,更细点就是象耳瓶,双耳瓶,狮耳瓶,壶就是四系扁壶,凤头壶,执壶等,瓶还有带盖儿的,八方的,带座儿的,塔式的等等。
  元青花的绘画多绘龙凤,牡丹,海水,鱼藻,层次繁密但主次分明。
  元青花是个很粗犷豪迈的东西,从绘画到器型都能看到蒙古人的那种性格,每种文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我听一位收藏家好像这样说过:汉代是个奔放型的文化,唐代是个飘逸型的文化,宋代是个内敛型的文化,明代是个热烈型的文化,清代是华丽型的文化。掌握了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我们对文物的理解和判定是很好处的。

  元青花因为那一次轰动世界的拍卖,被人们称为“瓷中神话”。
  比较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件像样的元青花,更没上过手,所以不能给大家细说它的特点,下面呢,我们就说明代青花和各色彩瓷。

釉里红的一锤定音

  我们现在说的瓷器,以官窑为主,因为是官方烧造的瓷器,所以它们代表了当时瓷器的最高工艺和成就。明初时的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在当时的江西景德镇开办了“御窑厂”,专门给皇宫生产瓷器,于是从那时开始彩瓷就真正的有了“官窑”一说。
  朱元璋是明代的第一个皇帝,他最喜欢的一种瓷器叫“釉里红”,为什么呢?他是开国国君,红是一种很喜庆的色彩,在开国前期他会努力去营造一种热烈隆重的气氛。中国人是很喜欢红色的,以前新娘子出嫁时的衣服就是红色,我们的春联,我们的中国结,大型活动的主色调,我们都会使用红色。所有美好的事情都称为“红事”,因为红色很艳丽,很隆重,很热烈。

  还有就是他本人也姓朱嘛,这个朱不太好听,但是古文中“朱”也表示“红色”,比方我们知道的朱砂,就是红色的。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很多不是不好听或是不太好看的东西都能用语言给它重新装饰一下。像我们说到成化斗彩中会说到“姹紫”,那个瓷器中的紫色十分暗淡,毫无光泽,很不好看,是一种很差的颜色,但是文人给字起名为“姹紫”,所以它一下就有了一个很美的含义。再比如说我们去吃川菜时,有道菜叫“毛血旺”,就要成份是肥肉和猪血,但是那个服务员一定会告诉你,这个东西叫“猪红”。中国的语言是很强大的,要是现在有人问你正在干什么,你说我在小说阅读网上看小说,那别人就感觉你很没品;你要是回答我正在坐着看书,哎!那你的档次一下子就上去啦!

  釉里红瓷器很多时期都有烧造,它应该是在元代开始创烧。但是最有名的就是洪武的釉里红瓷器,曾经有一个洪武釉里红玉壶春,拍卖的成交价大约是八千万人民币,这个高价更多是那个器物本身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像征意义。
  釉里红瓷器很好识别,它与青花的工艺几乎是一样的,只是绘画色料不同,青花用的是氧化钴,釉里红用的是氧化铜。钴高温下呈蓝色,铜高温下呈红色,我们在说钧瓷是也说过,钧瓷泛红就是因为它的釉料中加入了含有铜成份的孔雀石。但是釉里红是以绘画呈色,并不是以釉口呈色。
  铜在高温下很不稳定,温度过低呈褐色,温度过高就会挥发,能刚好的呈红色的温度约为1300度,这个温度要很精确,误差在正负五度的样子,高了就没了,低了就黑了。
  古代的窑炉不是现在的锅炉,没有那么多的感应器来监测炉内的温度,那时可能都没有温度计。这个1300度的温度要凭有经验的老师傅去掌控,怎么掌控?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用眼去看,去看炉火的颜色和器物发红时的颜色,在那个熊熊大火中去看出有没有达到这个温度,或是有没有超过了这个温度。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在1300度的温度中去看出十度的温差,让我们今天想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我见过这样的工匠,但不是烧瓷器,而是打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