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了这些纸,吕方又拿出那四个竹筒子,晃一下,里面在响。吕方看了看口上的封泥,很平整,没有印章的压痕,可能只是祖宗自己的东西罢了。吕方用刀子撬开口上的封泥,一手拿着筒口,一手托着屁股,小心的往外倒。想的没错,确实是竹简,这个筒子里有二十多根竹简,每个长二十公分,宽有一公分。吕方拿起一根看了看,这些竹简与装它们的那个筒子很不一样,竹简的颜色要深得多,两端往中间一公分的位置有编绳的痕迹,看来曾经也是带绳的,上面字是用漆写上去的,是篆文!这不可能是明代的东西,从竹简的颜色和字体上看都不是明代的特征。这会是谁的东西呢?因为感觉到竹简的年代比较远,吕方也是小心的把这些竹简排好,给它们拍照。然后再折第二筒,再拆第三和第四筒,最后一筒更夸张,居然还是刀刻上去的。
在纸张没有出现之前,人类曾用过很多材料来写字,但是最实用的是竹简,因为它产量大,成本低,早先的人们是用刀在简上刻字,但是竹子是纵向纤维,横着下刀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力小了切不动,力大了简就会断。所以人们很快发明了用漆写,再后来用墨去写,当纸出现后,竹简就几乎不用了。
有纸的时代都是东汉之后,这是历史划下的一个界限,这个界限是不可逾越的,西汉时也有纸,但是那是方絮,不是成熟的纸,如果有看到西汉之前的字画或是书籍,只要是写在纸张上的,一概都是赝品,这也是吕方判定这类文物的一个方法。
四个桶的竹简大约有一百片,都书或刻的文字,但是都是篆书,吕方看不懂篆书,所以也先拍照,把上面的内容先拍下来。吕方又看了看这些竹简,很多已经开始炭化,看样子差不多都有两千的时间了!这样放着也不是个办法?吕方想了想,又开始调树脂了,他把所有的竹简都浸满树脂,让树脂固化后把竹简密封在里面,树脂是透明的,而且也不厚,上面的字还是完全能看到。这样竹简就有了一个保护膜,加了固化剂的树脂也有一定的强度,这样一来就更能保护它们。
趁着树脂还在晾的空档,吕方拿着相机出门。他到了镇上,先到学校边上的打印部,把那十八张纸的图片先打印出来,想了想,竹简的图片就先没打,一是因为打了也看不懂,二是太多了,带着也不方便。打完图片后,吕方又去了废品站,花二十块钱买了一个比较厚的油漆桶,再去一个村里人开的家电维修部借了一套便携式气焊枪和一个电冰箱里用的压缩机,东西找齐了,吕方带着东西就往家走。
到家后,吕方又开始忙了,把那个漆桶先洗干净再把水擦干,在里面裸露的铁皮上刷上一层机油。把拍好照片的纸用密封袋装好,放到桶里去;那些竹简也干了,把它们再装回竹筒,封好口,也用密封带装好放到桶里。吕方把桶盖钻上一个孔,焊上一根中间带有阀门的铜管。再把盖子盖好,用气焊枪把所有缝隙全焊上,最后再把铜管焊到压缩机的进气口上。关了焊枪,吕方把压缩机通上电,然后起身,看着漆桶的变化。
这种压缩机本来是冰箱上用的,用来驱动管道里的制冷剂流动,但是它也有别的用处,比方说可以给汽车打气,也可以给铁桶抽真空。大约过了半小时,吕方看到那个桶有点想瘪了,马上把阀门拧死,把电也关掉,再把压缩机焊下来。这样一来,纸和竹简就会待在一个真空度很高的环境中,保存的时间也会更长。
吕方把工家具送完后回来,就开始看这些,即没有标点,又全是古文的十八张A4纸了。
事情才刚刚开始!
这些文字都没有标点,差不多三十个字之后只有一个句号,吕方拿了一个铅笔在差不多位置点上一个点,先把这些字按意思分开,纸的顺序也乱了,编好顺序,排好先后,把这些字全部抄下来。抄好后,吕方大致看懂了是什么意思,于是带着纸去找发伯。
看到发伯,吕方开始告诉发伯这是面写的是什么:“
发伯,这些字是咱祖宗记下的一些东西,也不是日记,因为没有按时间去写,好像和遗嘱差不多。但是说了咱们家是从哪来的,有些什么事情。你看啊,上面写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咱这位祖宗生于明万历元年,老人告诉他,他们那时是在洪武二年从冀州中部迁到这里,但是老人们有遗训,就是说我们家族“男勿识字,更忌习武”,所以在他之前没有人是识字的。到他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让他读书,但不许习武,他十六岁时开始参加乡试,二十年都没考中,他十九岁成婚,生有两子。但是两个儿子大了之后,不务正业,一直想分家产,家中有历代传下来的有一个漆盒和四筒竹简,简中的文字他也看不懂,但是漆盒中的那把剑老人们说是个宝物,两个儿子一直想偷出去卖掉,于是老祖宗把东西放在远亲家中,让他们在自己死后一起下葬。”吕方说完
“你再说清楚一点。”发伯有些没听懂
“这样的啊,第一个,咱们不是本地人,咱们是洪武二年从河北过来的,洪武是朱元璋的号,洪武二年就是1369年,也就是说咱们在这里生活了640年。第二点,老祖宗是生于万历元年,死时是天启五年,也就是1572年到1625,一共是53年。第三点,咱家先人不让他们读书,更不让他们习武,咱这位祖宗后来去读书了,但是考了二十年都没考上!”吕方又说了一遍
“为啥二十年都考不上呢,那时候考状元那么难吗?”发伯问
“这样的发伯,古代就是考状元,就是那个科举,这个东西是这样考的:先往你家上边查三代,有犯人不能考,是倡优不能考,刚死了家里人也不能考,没什么问题就先参加童子试。童子试分三类: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关过了就是“生员”,就是我们老说有“秀才”,秀才才能考正试。正试也会三类: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第一名叫“举人”,也就是我们说的“解元”,会试第一名叫“贡生”,也就是“会元”,最后就是“殿试”,要皇上来考,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一共取十名,前三名叫“一甲”,后面的是“二甲”。如果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不是我们打麻将的那个“大三元”。 连中三元的人中国历史上不超过五个人,而且考的东西都是四书五经,诗词八股,还有很多七七八八的东西,长得不好的还不行,反正规矩很多,考不上也正常,有很多人几十岁中了个秀才或是举人能高兴发疯的,就算是中了,在咱老祖宗的明代,当官也是日子不好过!”吕方解释
“哦,这样的话是挺不好考的!不是还有四个竹筒子吗,那里面是什么?”发伯又问
“那里是竹简,但是年代很早了,上面是篆书,我看不懂,但是我拍下来了,东西我又放到一个密封的铁桶里去了,我去上班时再找懂的朋友们看看,过两天我走的时候,就把东西给你,你再收起来,等再下葬时就放回去。对了发伯,还有五个铜钱,咱们一人一个,还有一个给老祖宗留下,这东西全放地下就糟践了,我们留着才有用。”吕方说
“这是祖宗的东西,不合适吧?”发伯说
“这东西在他那个年代不算是什么,也没有价值,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就是放回去了,再过几百年就沤没了,老祖宗明大义,他会明白的。发伯你收好,哪天有点急事儿,它能挡一下子的。”吕方说
“行,那我收着。”发伯把东西收了起来
吕方从发伯家出来后就回家了,回去后,从床底下把漆盒拿出来,再把它打开。这一次不会那么激动了,吕方取出那把剑,两手端着,仔细的看:
这把剑是典型的一把秦剑,不等厚,也不等宽,剑身有一层绿锈,但绿锈很薄,剑身没有什么伤残。剑身长约80公分,剑柄长约十八公分,剑的后格是圆形,上面铸有两个篆书铭文,剑的前格镶有玉套,但没有剑鞘,手柄部分的握木已经没有,也不知道这剑本来的面目是什么,但好在剑的主体部分十分完好。
吕方放下剑,又去看那个漆盒,盒子里铺垫在剑下的丝物已经腐朽,吕方抱着盒子到院子里,准备把这些东西清理出来。上层的丝物很快清开,下面居然有一层木炭粉,轻轻纺的刷开炭粉,马上吕方发现有两块叠起来的织物放在最底下,一黄一紫!吕方把这两片织物小心的展开,是两片一尺见方的帛书,同样是篆文,其中黄色帛书上还有一个硕大的印章,方形,边长超过十公分,上面有八个文字,也是篆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