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是一种非常粗暴的行为,常常带有破坏性。当你分割一头牛后,它再也不能喷着响鼻站在牛圈里吃草,也不能下地干活,只能拿到熙熙攘攘的市场上任人挑选,最后可能会变成你今天中午吃的一碗牛肉面。与分割不同,远在古代就有人通过观察发现很多物质自然就能分解成细微的组成部分。比如空气,尽管看不见,但是它能飞沙走石,也能在我们的身体里进进出出,让我们活着感觉到它必定是以非常微小的颗粒组成。再比如糖块,平时它是固体,硬硬的,即便是碾成粉末,那也是看得见的小颗粒。但如果将它丢进水里,它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水蒸发掉之后,又变成了可以用手捏起来的糖(真是奇怪,连味道都没变)。这意味着,象类似于糖这样的东西应该是由非常细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太小,人的眼睛看不见。
事实上,不仅仅是空气和糖,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包括你自己和你现在正在看的这本书。再重申一次,“组成”和“分割”是不同的,“组成”意味着某种东西是由另外一些东西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就好比一支铅笔,它是由铅笔芯、圆木组成,它们都能单独存在,并有各自的用处。
那么,组成所有物质的最小微粒究竟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下面就是一些答案:
父亲:噢?好小子,你居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去问你的老师吧!
母亲:我已经够忙的了,你能不能去干点别的?
同事:大哥,你是不是小学没毕业啊?!
我的女儿:zzzzzzzzzzzzzzzzzdgvvn8jfggggggggggNM FV(我一岁半的女儿显然希望通过电脑键盘用长篇大论来发表她的观点,但是我只保留了第一行,因为我觉得这一行对于阐明她的理论来说已经足够充分了)
物理老师: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不同,组成它的原子也不同。
这难道就是结论吗?
不要去责怪你的父母,毕竟,他们能够把你养这么大,让你学知识靠的可不是这个。
在古代没有原子的概念,但只要思想是一样的,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和什么术语都无所谓。在国内,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而在西方,第一个具有这种思想的人则是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绝对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是,哎呀,但凡伟大的人都很奇怪。这个败家的人游历过很多地方,为的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他的确见多识广,生性乐观豁达)。他到过的地方很多,甚至远到埃及、印度等等这些地方他都去过,就这样花光了祖上留给他的大量财产,活生生地证明了“知识就等于金钱”这句话果然不假,千真万确。
德谟克里特活着的时候距离我们现在足足有两千多年。那个时代好象没有什么好发明的,伟大的人通常都以伟大的思想见长。他研究过很多东西,包括数学、动物解剖、社会伦理、政治和教育等等,也写过不少作品,但遗憾的是大都失传了。他的很多思想(比如关于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连马克思都称赞他是“有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是我想马克思决不会称赞他在如何对待女性方面的言论,老实说,他在这方面的观点实在很成问题:
女人不应该动口舌,因为这是很危险的。
接受一个女人的命令,对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侮辱。
在当时,男人们无疑会张开双臂欢迎和支持这样的观点,而女人们好象也不太敢吭声。要搁现在,他的头肯定会被愤怒的女性朋友们打得起包。
在他关于原子的思想里,整个世界只有两样东西:原子和除了原子之外的“什么也没有”,也就是所谓的“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它组成了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世间万物,而且它们都待在虚空里。
注意,这基本上符合我们的直觉,因为你的目光所及之处,差不多就是他所说的“有”和“没有”。尤其可贵的是,他还意识到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多的,万物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态和排列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德谟克里特关于原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但是,哎呀,他生活在什么时代,再看看你自己又生活在什么时代,特别是你还能知道他、记住他,这很能说明问题。
显然,用原子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生活是很奇特的:我们都由原子组成,放眼望去,哪里都是原子。人们吃原子、喝原子、享受原子,甚至有些不文明的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原子——当然,这实际上是由数不清的原子形成的特殊物质,也就是我们平时称之为“痰”的东西。但是,你大可不必惊恐到这样的程度:连吃东西的时候都不敢用力嚼,生怕原子们被你咬疼。事实上,无论你怎样粗暴地对待它们都没有关系,因为它们没有生命。
德谟克里特之所以非常有名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那朴素的原子思想和现代的科学发现比较接近。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大部分人对他的说法持怀疑态度。不过这还算好的,要说糟的,那就是他也拥有很多敌人,这些人反对他的说法,觉得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用他们的话说,德谟克里特是一个疯子,出生于“盛产白痴的阿布德拉①”。真正完整意义上的、科学的原子理论,是在18世纪的时候由一个名叫道尔顿的人来完成的。
日期:2009-02-02 23:33:43
道尔顿的故乡在英国,他1766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织布工家庭,惟一的优势就是——用一些传记作家的话来说——从小就聪明过人,12岁的小小年纪就当上了当地一所小学的校长。不过同时作家也不无疑惑地写道:“这也许说明了道尔顿的早熟,也说明了那所学校的状况,也许什么也说明不了。”
道尔顿患有色盲症——也就是不能象正常人那样分辨颜色的疾病,比如会将红色看成黑色。他是当时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贵格会的教徒,每次去做祈祷的时候都穿着色彩鲜亮的红色长袍,作为一名保守、稳重的贵格会成员,这是极不恰当的。道尔顿不是精神病,所以他意识到自己在色彩分辨上存在问题。
这种毛病不会要人的命,但却让人觉得烦恼。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你在厨房里一不小心把手指当成豆角给切个小口子,而你恰好又不知道自己患了色盲症,在发现自己的血液竟然颜色发黑的时候,你该是多么地惊恐啊。尽管极少有人知道,但是色盲症事实上还有另一个名称:道尔顿症。这是因为道尔顿自己就是个色盲,一般来说,人类总是倾向于热心研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怪异之事,于是他就这么干了,而且是第一个研究色盲的人。
1808年,道尔顿写了一本叫做《化学哲学的新体系》的书,这本书足足有900多页,终于使他出了名。在这本书的前头,说明了差不多是现代概念上的原子。没有人能创造原子,它一直就存在着,从世界开始的那一天。“创造或者毁灭一个氢原子,”他写道,“也许就象向太阳系引进一颗新的行星或毁灭一颗业已存在的行星那样不可能。”
在我们身边有着数不清的东西——简直是数不清,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黑白分明;有的赏心悦目,有的面目可憎;沁人心脾的很多,臭气熏天的也不少。别的不说,光是整个地球上有多少种动植物,也从来没有哪一个人能说得清。很显然,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是不可能只用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在这一点上,但凡知道原子论,并稍具常识的人都能够想到。不过道尔顿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研究了这些不同类型原子之间的相对大小以及它们各自的性质(尽管在他那个时代,已经知道的原子类型还很少),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的方法。比如,他当时就认为我们平时喝的水(无论是一碗还是一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按1:7的比例组成的。他的观点当然并不十分准确,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个比例实际上是1:2。
道尔顿为人低调,想要远离一切荣誉,但还是违心地捧回一大堆奖章,成了皇家学会的会员,拿了一笔数目可观的政府退休金,人们尊敬地称他为“现代原子理论之父”。为了让后生们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学校里在考试的时候会出一些填空题,而他的名字就是标准答案。不过在这些耀眼的光环背后也不乏批评的声音,说他弄虚作假。在《背叛真理的人们》这本书里,作者毫不客气地写道:“他发现了许多化合反应的规律,并证明了不同类型原子的存在,但他发表的漂亮结果,现在的化学家没有一个人能够重复做出。”也许这也充分说明了在这世界上,最复杂、最能集矛盾于一身的要算是人类自己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