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我们离真正要讲解的主题已经很远了。科学家们是最不知道满足的人,按理说自从发现了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大家都可以松一口气,但是他们又把眼光放在比电子、质子和中子更小、更费眼的物质上了。为了这个,他们可以推迟结婚、取消蜜月,点灯熬夜更不在话下(当然为了争名份而吵吵闹闹甚至对簿公堂的事情也是有的,科学家毕竟也是普通人)。其结果是发现质子和中子还可以接着划分成更小的物质,它们都有奇怪的名字,想要记住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当初为它们起名字也必定费了不少心思。比如π介子、μ介子、超子、K介子、介子、中间矢量玻色子、超光速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重子等等,最重要的是,这远远不是全部。这就象你打开了一个盒子,发现里面还有一个盒子,这样不停地打开,里面总是有更小的盒子,再也没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了。为了不让大家精神崩溃,我们最好还是说点别的。就象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已经揍死了这匹马,现在,让我们换一匹吧!”
日期:2009-02-03 18:09:59
1.3 导电之谜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披露原子的内幕,希望人类不会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前去参观而带来环保问题。说实在的,我们已经离题太远了,在这一节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探讨一下导体和绝缘体。
研究原子是单调和枯燥的工作,甚至有些无聊,所以我们通常把这项工作推给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自己则跑去打麻将、喝茶、看电视、钓鱼或者到演唱会现场给歌星们助兴。我们不喜欢原子,但是却喜欢原子组成的大西瓜、大米饭、炸小黄花鱼、垃圾食品(我们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却管不住自己的嘴)和汽车。看得出这绝对是一种细活儿,大自然是怎么做到的呢?
没有用来把原子们粘在一起的胶水,在原子一级的微观世界里是没有胶的。非常明显,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是,如果没有办法把原子们结合到一起,它们就只能象沙子一样什么也形成不了,永远都只能是一盘散沙。不过,作为也是由原子组成的你,既然能够有机会在这里探讨这个问题,说明大自然早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奥秘就在于要形成物质,原子们靠的是相互之间共用它们最外层轨道上的电子。在物质里,原子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一个原子会有一个以上的邻居,而它的邻居们也一样拥有别的邻居。当共用发生的时候,每个原子外层的电子会定期到别的原子那里呆一会儿。这有点儿象两个无聊的邻居,今天你住我家,我住你家,明天再换回来,就这样不停地折腾,也不知道为什么。由于电子和原子核之间有引力作用,所以当电子在原子之间共用时,电子充当了原子之间的黏合剂。
在原子那里,它们之间的粘合剂是它们各自最外层的电子,具体方式就是电子共用。共用通常只发生在相邻的原子之间,但这也不可能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对于“邻居”的数量和类型,这取决于原子自身的性质。在生活中,你也不是和所有人都能称兄道弟。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
从大的、看得见的宏观层面上来说,物质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的物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同一种原子结合而成。比如金、银、铜、铁、锡、铝和钠等等,它们都是分别由相应的金、银、铜、铁、锡、铝和钠原子组成的。从现在开始起,当你神气活现地把金戒指戴在手上的时候,别忘了正是因为有不可胜数的金原子愿意手拉手聚在一起,所以才形成了这种黄灿灿的东西。
第二种类型的物质其组成方式较第一种类型复杂,但在生活中更常见,包括所有的动植物、食品、纸张、化工原料等等,包括你自己躯体上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平时喝的水,它是无色透明的,也没有难闻的怪味儿(如果不是这样,而你又喝了它,随后所发生的一切我们称之为坏肚子)。但是你有可能不知道的是,这种你天生就离不开的东西却是由两种表面上看起来极不相干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氢和氧。氢和氧平时是气体,它们分别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特别是氧气,你根本就离不开它,为了依靠它活命,你说话和唱歌的时候必须换换气儿,即使是在睡着的时候,你那令人不爽的鼾声表明它依旧在你的身体里进进出出。但是当氢气和氧气混合起来燃烧的时候,氢原子和氧原子就会通过共用电子形成水。再比如我们平时吃的盐,你简直想不到它居然是由两种极其危险的物质组成的,即钠和氯,所以食盐在化学上又称为氯化钠。钠是一种金属,呈银白色,可以导电。奇怪的是同样是金属,它却非常软,可以用小刀切成片。最麻烦的是它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非常恐惧(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21%是氧气,它很容易就能与钠打起来生成一块氧化钠的东西),所以只好将它放在煤油里——也只能呆在这里,要是你把它丢进水里,那可就太危险了,它会在水面上打转转,并“咝咝”地使劲儿叫唤——很象有种燃放之后会在地上打转转的那种烟花发出的声音——总之简直让人不知所措,如果更严重的话,还会爆炸,给你整整容。而氯气呢,则是有毒的气体,2004年发生在重庆市的氯气泄漏事件就证明了这一点。那次幸亏群众疏散及时,才没有造成重大损失。总之,如果你吃了一块钠,或者吸入了过量的氯气,通常的结局只能是伸腿瞪眼、四脚朝天、呜呼哀哉。有句话叫“吃饱了骂厨子”,但是你瞧,如果饭菜里不放盐,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来形成各种各样的物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稀松平常的事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穿的衣服就会长在皮肤上,形成一种新的、更古怪的皮肤来;当你想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椅子已经长在屁股上,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总之,整个世界会慢慢地融合到一起,从而彻底变了个样儿。好在这种事情没有发生,我们据此也知道原子们的脾气着实古怪。不同的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离原子核的远近也不同,这使得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它喜欢什么样的伙伴、能与它的伙伴结成哪种形式的关系,都是不同的。有时候,伙伴关系平平常常就形成了,有的时候则需要很高的温度,或者很高的气压。总之,它们是什么样,意味着它们想要那样,那样对它们来说最适宜。大自然既精密又严谨,当我把一只蚊子拍死在大腿上,然后用手捻成小泥灰之后,过不多久它们就又变成了其它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里的原子,反正不再是蚊子腿和蚊子眼,
说到这里,哎呀,你看,我们又跑题了,这幸亏不是在开会。研究原子们到底是如何形成物质,这是化学家们的工作,而不是本书的。在这本书的读者当中,差不多每个人都在学生时代的化学课里学习过这些知识。所以我想现在又到了该换一匹马的时候了。
1897年,当汤姆逊(1856-1940)发现电子的时候,不知道他当时脑子里会想到什么。这可是个惊人的发现,说“惊人”一点也不为过,因为突然间,所有你能看见的东西,包括所有你能感觉到的东西,甚至你自己,居然都充满了电子,毫不夸张地说,完全是由电子构成的,因为原子里有很多电子,而所有东西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我想汤姆逊不可能无动于衷(毕竟这个是伟大的发现),但也不大可能会突然变得惊惶失措。因为他当然清楚地知道,尽管有这么多的电子,但却根本不会要他的命。
正常情况下,电子不会无缘无故从原子里跑出来,因为原子是很稳定的。就算是你希望它跑出来,那也不是很容易,因为原子核会阻止它这么做。就象一位遛狗的人所说的,“你得把它牵牢了,不然的话,它就会挣脱链子出去咬人。”
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原子之间通过共用最外层电子手拉手形成的。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除非灾难降临,否则的话电子的共用总是只在相邻的原子之间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很远的地方去串门儿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绝缘体。
与绝缘体相反,在导体里,通常用于共用的电子都不太安份,在自己的岗位上呆一会儿就感到腻味得慌,于是就溜了号。如果别的地方正好有个职位空缺(当然是另一个不安份的家伙刚刚留下的),他就迫不及待地奔赴过去。在这些物质里,几乎充满了这样可耻的、不负责任的家伙,可以想象,这些物质里会乱成啥样。
在经典物理学里,外交官和交际花的真正名字叫自由电子。它们的存在,是导体能够导电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当你用墙上插座里的电子来推动导体里的自由电子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时,“导电”这个过程就发生了。
日期:2009-02-03 20:15:42
1.4 电流、电压和电源
在金属导体里,当电子们象马路上的汽车一样,朝着同一个方向持续不断地前进时,就形成了所谓的“电流”。电流的速度很快,快到什么程度?哎呀,我想大家都已经听说过:每秒钟30万公里,和光速一样。如果从地球到月亮之间有一根电线的话,电流从一头到达另一头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看起来电子的运动速度还是蛮快的,能够迅速地从电线的一头跳到电线的另一头,不管它有多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