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计算机的迷雾》
第7节

作者: sholber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除了身上的静电之外,雷电也是电。当上下两块云层分别因为失去电子和得到电子而带上静电的时候,如果时机合适,放电过程就在隆隆的雷声中开始了。认识到天上的雷电也是电是最近几个世纪的事儿,要在过去,西方人认为它与上帝有关,认为它是上帝发怒的表现。在《上帝也疯狂》这部电影里,原始部落里的人们觉得这是上帝吃多了,肠胃不太舒服。而在国内,人们一直认为这件事儿是雷公干的。最近我刚刚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剧中有一首诗很有意思,名叫《闪电咏》,是这样写的:

  天空突然一闪练,
  莫非上帝想抽烟?
  若非上帝想抽烟,
  怎么又是一闪练!
  1752年,美国人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在他46岁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一个风筝实验。当乌云四合,电闪雷鸣的时候,天上的雷电被引下来产生了火花,与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电火花毫无二致。这激发了他的兴致,喊他的儿子拿一只火鸡来电电。谁知道火鸡还没拿来,他倒先被当场电晕了。这个实验证明了雷电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电的确是一回事,同时也证明了如果一个人不走运的话,就算没有病,也极有可能活不过46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原想电死一只火鸡,谁知道却差点电死一个傻瓜。”

  相比之下,另一位俄国科学家利赫曼就没那么走运了。1753年7月,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他不幸被雷电击中,成为做雷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在这方面,雷电是不留情面的,它才不管你是谁,天王老子也不行,照样电你。传说清朝的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休养时,有一日天气骤变,雷鸣电闪,寝宫遭到雷电袭击,嘉庆帝也当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雷击而驾崩的皇帝(如果传说属实的话)。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见识了很多种类型的电源。通常,衡量一个电源的重要指标是它的电压,也就是它产生电的能力。不同的电源,它所的供的电压也不相同。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由意大利人伏特于1800年发明的,后来物理学界就用他的名字作为衡量电压大小的单位,简称“伏”,或者用大写的字母“V”来表示。
  除了“伏”之外,其它的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等等,它们的关系是:
  1 KV=1000 V
  1 V=1000 mV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电池,它的电压是1.5V,这种电压可以让手电筒里的小电珠正常发光,但对人体构不成危害(据我的一个同学说他曾经有一次用手捏着电池的两极睡觉,早上醒来后手感觉很麻木。是不是真的,还有待考证,不巧的是这个同学再也找不到了)。如果电压超过了36V(这个电压称为安全电压,如果比它低,则不会危害到人),你会觉得手臂发麻,有电击感,不过你仍能在众人面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如果电压达到220V,也就是我们家里所使用的电压,你除了会突然发出一声怪叫,并跳起一支有史以来最难看的舞蹈之外,决不会还有心情去考虑自己的姿势在别人看来是否还算得上优雅。当然,这并不是最高的电压。从大型发电厂出来的输电线路上通常会有几万伏、几十万伏甚至更高的电压,这样高的电压是致命的。光是2006年一年,我就从电视上看到过至少两例这样的惨剧,一个是因为盗割高压电线引起的;另一个则是因为站在高架桥上往下小便时,水柱碰到了桥下的高压电线。不管在哪种情况下,人都会被吸在上面,很难挣脱。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希望每一年、每一天都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日期:2009-02-04 19:09:03

  1.5 电路
  前面已经讲了电源、电压和电流,它们的存在给了人类最充分的理由去不断发明各种各样的新型电器。象电视机、随身听、电动剃须刀这类东西自不必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居然还有象“太阳能手电筒”这样的电器发明(还有一些发明跟电无关,但同样足够荒唐,比如带脚踏板的轮椅、小狗的毛衣,等等)。在这些不胜枚举的电器当中,最简单的可能要算是电灯泡了。

  电灯泡的发明用到了电子在导体中流动时的一个特点。前面已经说过,电子在导体中流动的时候并不那么顺畅,差不多是在原子的密林中磕磕碰碰。换句话说,导体实际上对它的流动具有阻碍作用。在电学中,影响电子们流动的这种特性叫电阻。
  电阻的作用是让电子们的运动不那么顺畅。它不是导体独有的,通常情况下所有的物体都有电阻。一些电阻较小的物质,比如菜刀,被称为导体;而另一些电阻很大很大的物质,比如切菜用的砧板,被称为绝缘体。在正常情况下,电阻最小的物质是银(遗憾的是,它又是最昂贵的物质之一。真令人费解,大自然为什么非得要这样安排),至于电阻最大的,这就不好说了,如果非得说的话,我想从宇宙一头到另一头之间的这段空间,它所具有的电阻最大,你不这么认为吗?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电子的流动是因为电源赋予了电子们能量。“能量”这种说法我们差不多每个人都听说过,但通常也只是停留在意会的层面上,因为谁也看不到它,更无法捉摸。但是能量却是无处不在的。你拿起这本书需要能量;当你看书的时候,同样需要能量维持眼球的转动。为了能在运动会上得到一个其实并不能用来喝水的金属杯子,运动员们通常要付出更多的能量。

  关于能量的一个很重要、同时也是很有意思的特点是,它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形式。烈日当空、艳阳高照的时候,被太阳晒到的地方就会发热,这说明太阳能转变成了地球表面的热能。在地球表面,不同的区域所接收到的太阳能是不一样的,在温差的作用下,风就吹起来了。当大风刮起来的时候,它具有令人恐怖的能量,会将大树吹折、汽车掀翻,这叫做风能。风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当它吹过防风林的时候,由于一部分能量会传递给树木,这种能量有可能将树木折断,但更通常的情况是使树木象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摆摆,因为失去了能量,所以风会变小——而这正是林业部门的人所希望的。如果风吹在风力发电机上,还能发出电来。也就是说,风能转变成了电能。其实也不用举太多例子,只需要看看你自己就明白了:只有当你吃得饱饱的之后,才会觉得浑身是劲儿,力气大得一听说得了大奖,无论多重的奖品都能一口气背回家去。这就是能量转换的最好证明。总之,用物理学上的说法就是“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叫做能量守恒定律,1847年由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1821~1894)首先提出。

  太阳能也可以转变成化学物质贮存在我们所吃的植物里,比如大米和水果蔬菜。这样我们在吃了它们之后才能有力气蹦蹦跳跳、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但同时也助长了我们的歪风邪气,让我们有劲儿跟人吵架、在公共场合吐着烟圈儿,或者在大街上最显眼的位置啐上一口浓痰。说到这里,让我们以严肃的眼光审视一下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据统计,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只能勉强吃饱饭,有近5亿人口严重营养不良。非洲大约有3000多万饥民濒临饿死的悲惨境地。5亿人口的非洲竟有1亿多人吃不饱肚子。截止到2007年8月,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亚洲仍有六亿人生活在贫穷线上,每天仅靠少于一美元过日子,占亚洲四十亿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因此我不得不说,从能量供应的角度上看,我们并不文明——或者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样文明。我们甚至还不如蚂蚁的王国那样自由和富庶。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能量是无处不在、变化多端的。当电源开始工作的时候,它把自己的能量源源不断地传给电子们,迫使它们带着能量——通常也是在能量的作用下——开始流动形成电流。
  象大树从风中获得能量而摇摆一样,由于电阻的存在,电子们会在电线中释放出它们的一部分能量,使得组成电线的原子,尤其是它们的核外电子比平时格外活跃——以我们人类的视角来看——电线发热了。通常情况下这不会是个太大的问题,充其量只是一部分电能白白浪费掉了,而电线上的热量也会很快散发到空气中。但在另外一些极端的情况下,由于电压太高、电流太大,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就会烧红电线,导致火灾。从另一个立场上来看,这也就是灯泡能够发光的工作原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