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计算机的迷雾》
第18节

作者: sholber
收藏本书TXT下载
  爱迪生的祖先是荷兰人,18世纪30年代从阿姆斯特丹来到美国,曾经是银行家,过着殷实的日子,只是好景不长。他的祖父约翰·爱迪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站错了队,由于支持英国国王而被迫迁到加拿大。在这次倒楣的事件之后,大家似乎也都汲取了教训。谁都有对时局判断错误的时候,这本来也不再有什么好说的,如果还要说些什么的话,那就是1837年加拿大发生了叛乱。这一次,爱迪生的父亲,塞缪尔·爱迪生又一次站错了队,支持了反叛的一方,结果反叛的一方失败了。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于是他们不得不又逃回美国。十年之后,即1847年12月11日,作为他父母的第七个孩子,爱迪生出世了。

  通常在作家的笔下,伟大人物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童年(如果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有关年青时代的这一章通常都很简短)。据说在爱迪生5岁那年,他的父亲有一次在鸡窝里发现他正趴在鸡蛋上,为的是看看自己能不能象母鸡一样孵出小鸡来。好在这种努力没有成功,否则的话对于家禽和人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爱迪生在中国是非常有名的,特别是在上一代人中特别有名气。这也许并不值得奇怪,因为他一生中有一千多项发明,而且特别有耐心——据说为了发明蓄电池,他用一整整十个年头,做了5万多次试验。
  “哎呀,至于结果,”在做了几千次试验之后,当有人问他有什么结果时,他说,“我的朋友,结果就是有好几千种东西是不能用的。”
  也许这还不是大家对爱迪生的事迹耳熟能详的全部理由。其它可能的原因在于,他的发明都能在我们身边找到——灯泡、留声机之类,都是我们见过的。当父母的可能会指着灯泡告诉孩子这是爱迪生发明的,但肯定不会告诉他是贝尔发明了电报,因为谁也不愿意置这样一种除了邮电部门之外,谁也玩不转的家当,既费钱,又占地方,看着就来气。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很多人为了激励自己奋发图强,都会收集一大堆座右铭,百分之百都是一些知名人士的语录(当然非得是知名人士,否则的话怎么能知道这些话到底灵不灵呢)。其中有这样一句大多数人都知道:“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不错,这正是爱迪生说的。
  很多人都知道爱迪生从小就丧失了听力,而且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在火车上卖报(他小时候当过报童,卖过报)的时候和列车长成了忘年交,也就是一个年纪大的人和一个年纪小的人做了朋友。列车长宅心仁厚,看他很爱科学,就允许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料有一次发生了爆炸,被列车长重重地打了一记耳光,以致于耳朵失聪。最初,爱迪生本人对这种说法既不否认,也予不承认——通常情况下,这也就意味着默认。但是在他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说是有一次他因为一群人买报而没有赶上火车。当时他追上火车,双手抓住了车后的扶梯,而列车员则用手提着他的两个耳朵把他弄了上来。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耳朵里有破裂的声音。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看来耳朵最好的用途还是用来听,大自然让人类另外长出手和脚还是有道理的。

  有一次他的工厂着了大火,火势凶猛、黑烟弥漫,现场情况很是惊人。不过最惊人的还在后头——闻讯赶来的爱迪生不是忙着救火,而是让儿子把他的妈妈叫来,“你妈妈在哪儿?快叫她来,顺便把她的朋友们也带来,”他说,“错过这机会,就看不到这么大的火了。”事后,当他在废墟上漫步时,发现一个有他自己相片的相框居然完好无损。于是他很高兴地表示“没伤到我的一根毫毛”。

  关于爱迪生本人的情况,请允许我就此打住,因为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介绍他发明的碳精送话器,如图4.14所示。

日期:2009-02-11 00:57:04

  在这个碗的底部,是一个金属片,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因为碗底是圆的,这金属片自然也要是圆的才般配。这是碗底,在碗口上,是另一个金属片,但是要做得很轻很薄,就象把牛皮蒙在鼓上一样,也要把这个小薄片蒙在碗口上。它的作用是接受声波(也许还有口水),然后随着它一起跳舞,和话筒里面的那个东西一样,这也是一个音膜。

  碗的中间,也就是这两个金属片中间的部分,填充着一些叫碳精砂的颗粒物,它是用优质无烟煤提炼而成,可以导电,只是电阻比金属大。当它们被压紧的时候,整体电阻变小;当它们疏松的时候,整体电阻就变大。之所以用它们来制作送话器,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这样的贱脾气,这一点很快你就会看到。
  与贝尔的电磁感应送话器不同,爱迪生发明的这个装置不能自己产生电流,所以需要外接一个电源,连接的方法是把这个碗的前后两个金属片串接在电路中,它所能做的就是改变整个电路的电流大小。当你对着它说话时,由于音膜的振动,它内部的碳精砂会随着声波的变化时而紧密、时而疏松,从而使用它的电阻不停地变化,结果,正如你能想象得到的那样,整个电路的电流也会不停地发生变化——就是说,声音已经被转变成电流了。

  贝尔的电话和爱迪生的电话在市面上展开了竞争。但是,贝尔的那一套玩意儿声音太小,因为通过电磁感应而产生的话音信号不如碳精砂的大,搞得人直皱眉头。不多久,大家都纷纷跑到爱迪生的阵营里去了。
  电话,指的是一个整体,或者说是一个系统①,发明它不仅仅是为了“说”,而且还必须得能“听”。为了能听到远处的人在说什么,还需要制造一种东西来把电流还原成声音。在电学上,这种东西就是扬声器。
  ——————————————————————————————
  注① 按一定关系所组成的同类事物称做系统。

日期:2009-02-11 00:58:20

  扬声器俗称“喇叭”,这喇叭在以前是一种乐器,是放在嘴上吹的,跟号一样。现在有了这种不用嘴吹也能响的东西,还叫喇叭。几十年前,无论是农村的生产队,还是城市的大街小巷,都用这种东西来搞广播。以致于有一些年纪大的人喜欢到处传话,也被人们称为“老广播”。
  说起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贝尔的电磁感应式送话器本身就可以反过来作为一只扬声器来使用。在作为话筒使用的时候,磁场中的导线随着声波的变化产生声音电流;反过来,如果将随着声音变化的电流送给它,你猜怎么着?它说话了!

日期:2009-02-11 01:00:08

  仔细想想这是不奇怪的。当声音电流通过音圈的时候,音圈会随着声音电流的变化而产生或强或弱的磁场。要知道,现在音圈位于磁隙中,这样,两个磁场相互作用,不是互相吸相就是互相排斥。音圈是可以动的,而磁体却是固定的,当它们斗争的结果是音圈随着声音电流的变化而不停地运动,从而使外部的空气也跟着振动,我们就听到声音了。对于以前从来不了解这些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现在我想你应该明白了,扬声器可以作为话筒使用,而话筒也是一个扬声器。了解到这一点,你完全可以把两个扬声器互相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做成一个简单的电话,不信你可以试试。扬声器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很普通的就行,价格也便宜,几元钱就能买到。如果你非要买贵的,除了表明你不在乎钱,并不能使这个装置工作得更好。如果你家里有旧收音机、录音机,可以将它的扬声器拆下来使用。

  这只不过是扬声器的一种,但它是最早出现的扬声器之一。象动圈式话筒一样,在电子学领域里,这种扬声器称为动圈式扬声器——事实上,生产这种扬声器的厂家更喜欢把它叫做电动式扬声器。虽然电动式扬声器的构造和动圈式话筒差不多一样,但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当制造话筒时,我们总是希望它的体积更小一些,有时候还要兼顾美观;而制造扬声器的时候,为了使它的发声效果更好,通常把音膜做得很大,并设计成圆锥形,为的是让空气振动得更厉害、听起来更舒服——现在它已经不叫音膜了,改叫纸盆。

  出于不妨碍他人的目的,有的扬声器被做得很小,以便于把它塞到耳朵眼儿里(但是基本构造还是一样的),通常我们管这种扬声器叫“耳机”或者“耳塞”。耳机没有纸盆,取代它的是一个小金属片。这种简化是行得通的,因为它在使用的时候被塞在耳朵眼儿里,离你的听觉器官是那样地近,以致于即使它发出的声音象蚊子叫,你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何况它一般比蚊子声音大,甚至比大苍蝇的声音都大)。

  时至今日,电动式扬声器——哎呀,喇叭——依然被大规模地使用着,而且看不出有被其它扬声器取代的迹象。它的小弟耳机和麦克风一起,简称“耳麦”,是现今年轻人必备品,为的是能够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或者和一大群网友聊天。

日期:2009-02-11 23:18:52

  4.5爱迪生大战交流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