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坡子街是刚刚重建的,地处凤城最繁华的街道,是凤城绝对的商业中心。在凤城人的心中,它的地位举足轻重。南京人来了,说这里是凤城的新街口;上海人来了,说这里是凤城的南京路。对外地人的褒奖夸赞,凤城人总是谦虚地笑笑:谢谢,抬举了。凤城人心里很清楚,很理智,这怎么能和南京路新街口比?毕竟自己的底气不足啊。不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坡子街太袖珍了,精巧有余,气势不足;二是它人气还不算很旺,稀稀拉拉,只有节假日你才能体会到它往日的繁华——人流熙来攘往,摩肩接踵。坡子街自有它的特色,它是个“立体”的步行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的服务周全,应有尽有,吃喝拉撒 ,统统包了。 三四层的商铺通过众多的露天电梯勾连在一起,形成了“处处是商铺,个个都不同”的效果。身处其中,感受温馨气氛,你会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反正,来这里就想掏钱,购物。完全是自觉自愿,情不自禁。凤城的女孩特别喜欢来这里逛逛,穿着新奇的衣服,“潮”得让你直伸舌头。她们能轻轻松松把男人的目光吸引住、抓住,让你脸红、喘着粗气、拼命咽唾液。一句话,让你无法抗拒。不过,你何乐不为?乖乖顺顺地欣赏就是了。难怪,三圩老乡都说这里是凤城美女的集中营,男同胞休息的时候总喜欢来这里饱饱眼福,总比蹲在出租房看那俗套乏味的电视剧强多了。我怀疑王木匠对凤城女孩的时尚新潮的印象就是在这产生的。
商铺的外面是沿河的广场,平时有很多在这里摆地摊的:卖小饰品的,卖玩具的,擦皮鞋的,给手机贴保护膜,甚至算命打卦的,应有尽有。今天很奇怪,我去的时候,摆地摊的好像一下子人间蒸发了。没有竞争对手,这不是天助我也?
林立的商铺围绕的是坡子街中央广场,那也是凤城“草根文化”的“舞台”。我常常在这里看到不少“演出”,凤城的“民间艺术家”常来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
今天,怎么如此热闹,重重叠叠,围得内三层外三层的?我挤进人群,凑近一看,呵呵,原来是凤城大学生在举行才艺表演。这可是个好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嘛。他们搭了一个临时的舞台,简陋得很,几十张课桌,铺了一张大油布。“演员”好像很投入,还化了妆,报幕、上场、演出、谢幕,程序很是中规中矩。台上,一位女学生,穿着玫瑰红的呢子长裙正在表演古筝独奏,据说是凤城高职院的。她表演的曲目是《井冈山上太阳红》,轻灵的手指在弦间轻灵跳跃,旋律轻快悠扬,流畅得似行云流水,时而缓慢时而急促,时而粗重时而细切,真可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也。
我听得如痴如醉。说实话,城市和农村还是有很大区别:农村小孩子野生野长,能吹能唱的凤毛麟角;城里的教育要正规得多,各种艺术培训班如雨后之春笋,孩子有特长的很多。
“下面请凤城牧校的李晓云表演独唱《梦水乡》。”
《梦水乡》?这可是我们兴化市的市歌啊,我很熟悉,旋律相当甜美,歌词很能鼓舞兴化人奋进。在凤城能听到家乡的歌曲,真是难得。
主持人话音刚落,又一位女学生模样的上场了。女孩个子还算高挑,二十岁左右,黑眸皓齿,前额留一绺刘海,后面扎着个马尾巴,穿着白色的羽绒衫、牛仔裤。我不由想起了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这女孩确实看上去很纯,很水灵,很清秀,就像水乡雨后盛开的一朵荷花。在哪见过?似曾相识——这不就是巧云?不。长得倒是和巧云一模一样,不同的是,比巧云白得多了,白里透红,浑身洋溢着青春的力量。这……难道是巧云的妹妹?
“各位好,我来自水乡兴化,请允许我把这首《梦水乡》送给大家,也把水乡人民的问候带给你们。”
台下一阵骚动,个个都伸长了脖子,定定地看着台上。
“这是压台的。牧校的“宋祖英”啊,校艺术团的,唱歌不错,兴化的。”
“兴化人能唱啊,有些农民歌手还在全国获奖呢。”
旁边几个人在议论着。你别说,这“宋祖英”还真有些大家的风范,面露笑容,举手投足自然大方。
“笑望海光月,轻叩板桥霜。微风摇曳竹影,我的梦里水乡。万亩荷塘绿,千岛菜花黄——”女孩字正腔圆,嗓音不失委婉甜美,赢得了满场的掌声。
听着熟悉的旋律,望着台上的百灵鸟,想着巧云,我有些发呆。
“有没有肯上来表演的,来个互动?”主持人在问场下的人,下面一片沉默,有点冷场。
身处其境,我受到了一种感染,仿佛回到了大学生活时代,我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股力量,上了台子,我掏出了我的短笛。
“下面,我吹一首我自己谱曲的《兴化打工者之歌》。”
“哦哦——下去、下去,宋祖英、宋祖英!”下面叫声一片,看来观众对我似乎不太友好,他们还想听“宋祖英”的演出。我很后悔自己的冲动,头上的汗珠都出来了。我强作镇静,凝神定气,吹奏了这首寄托我情感的曲子。渐渐地,我进入了状态,曲子时而哀婉时而高亢,把一个在外乡打工者的悲伤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终于,下面“哗哗”掌声不断,看来吹得很成功。说实话,这首曲子我练过一段时间,今天气氛如此“热烈”,没有退路的我超水平发挥,“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更重要的,我是有感而发,我想通过笛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个打工者的心路历程。我看到,“宋祖英”鼓着掌,向我微笑点头,我热血沸腾。此情此景,我好像回到了在安丰中学时元旦表演的时候。出过了“风头”,我红着脸下来了。
情不自禁,我想找到“宋祖英”切磋切磋。遗憾的是,那位穿白色羽绒衫的“宋祖英”不见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