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负三万米 国家秘密科研任务所揭示的真相》
第9节

作者: 猪在天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渤海的平均深度仅为18米,最深处也只不过80多米。”杨教授道,“钻探基地建在海床上,海面到基地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米。为了建造这个基地,我们在地壳气泡上方的海床上,开凿了一个300米深的支撑平台,仅仅是这个支撑平台,就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工程。”
  “国旗,快点过来看看,一座宏伟的基地!”丁大海快步走到操作台前,指向一台液晶屏幕。
  海底的能见度很低,液晶屏幕显得有些昏暗,隐约可以看到一团橘红色的光斑,图像应该是潜艇外部的摄像机所拍摄到的。
  潜艇不断接近目的地,橘红色的光斑逐渐清晰并发散开来,变成了一朵在海中绽放的礼花,星星点点一片。很快,我就看见了一座坐落在海床上的基地。
  这个海床上的基地,建造在一个圆形平台上,约有2平方公里的范围。在基地的中间,有一座巨大的白色穹顶形建筑物,在它的四周,围绕着许多圆柱形建筑物,高高矮矮,层次分明,整个基地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炼钢厂。我同时还看到,有一些小型潜艇正在基地中穿梭往来。

  一刹那间,我的爱国之心高涨起来,就想起了一句名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民族。我的观念突然改变了,这个社会并不是不需要科学家,他们正在从事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工作,他们只是被我们遗忘了而已。
  我扭头看了一眼杨教授,他的表情就像是个孩子,正欣赏着自己亲手搭建起来的沙土模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身边的每一个人,此刻都静静地看着液晶屏幕,我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自豪,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他们是创造奇迹的人。
  我已经不那么镇定了,紧握的双拳有些颤抖,我一兴奋就会这样,有点帕金森病的前兆。此刻,我很想对全世界的人说,我们中国人是最了不起的,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办不到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在此刻,在世界的某些角落里,是否正进行着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工程呢?这个世界有很多的秘密,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正是因为这样,这个世界才变得有趣。
  “对接已完成,请有关人员离艇。”不多时,潜艇轻微震动了一下,扩音喇叭传出了指令。
  “我们走!”丁大海拍着我的肩膀,“保准让你大开眼界。”

  离艇通道就在指挥部的右后方,一扇厚重的拱形密封门敞开着,门后是一条三米多宽的白色通道。通道约五十米长,有二名战士在前面带路,我们很快走到了通道的尽头,一道白色密封门挡在眼前。一名战士熟练地按动着密码锁上的小键盘。
  十秒钟后,在“哧”的一声后,门无声无息地打开了。

日期:2010-6-8 9:11:00

  通过这扇门,眼前豁然开朗。
  我们置身在一个有二个足球场般大小的巨型大厅里,脚下是深蓝色硬胶地面,其它地方几乎全是白色。在近百米高的拱形穹顶上,布满了繁星般的照明灯,它们散射着柔和的白光,各种工程车辆在大厅内忙碌地穿梭着。在这里,我只见到二类人群,一类是穿着军装的军人,另一类是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人们来来往往,一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在大厅的左侧,整齐摆放着许多不知名的重型设备。在大厅右侧,停放着几十辆军用卡车,在卡车后方,是一片用草绿色迷彩布遮盖的区域。在大厅的正中间,一根直径超过五十米的巨型白色立柱自下而上直抵穹顶,如同擎天柱般耸立在我们面前,在这根立柱的中上部,用红蓝二种涂料绘制着一个巨大的火炬。
  “沈先生,快来看看这个。”杨正国催促着我,向白色立柱跑去,眼中充满着自豪。
  “这是人类工程史上的创举,我们把它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来到立柱底下,杨正国用手抚摸着立柱表面,就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抵达了地下三万米的深处。”
  我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明白了。很显然,在这根巨大立柱的下面,就是那条直达地壳气泡的竖井,一条深达三万米的竖井,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目前,人类所钻探的最深竖井是石油探井,其最大深度也不过一万米而已,而我们脚下的这条竖井,其深度却达到了不可思议的三万米,作为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它当之无愧。
  抬头仰望立柱,我突然间就想起了那张数码照片,想到了“天崩地裂,海水滔天”这二句话。心中一片窃喜,我的大地震理论,有了现实论据的支持。

  从教科书上可以得知,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为三十七千米,海洋覆盖之下的地壳厚度,要比这个平均值小得多,仅为七千米。基地建造在海床之上,通常来说,其下部地壳厚度不会很深,不过,地壳气泡的深度为三十千米,也就是说,渤海海床之下的地壳深度不小于三十千米,这与大陆平均地壳厚度相当,这点看上去十分的矛盾,但却为我的大地震理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据,渤海湾以前的确是一片陆地。

  “看来我的大地震理论是正确的!”我扭头对方小玲道。
  方小玲点了点头,笑容很灿烂。
  “没有让你失望吧?”丁大海拍着我的肩膀,“从小你就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
  “绝对没有失望。”我仰头道,“我看到了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你们走在了人类科技文明的最前沿。”
  “但这里与地壳气泡相比,还处在石器时代。”杨正国突然握住我的手,他的身体颤抖着,“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那里的一切,只有当你进入它后,才会真正明白我的心情,太平州人已经掌握了神的力量。”

  杨教授再度变成了一个孩童,他始终紧握着我的双手,眼神中充满着向往。
  求知欲不由自主就被调动起来,我想立刻到地壳气泡去,迫不及待地想去,因为,那里充满了未知事物,我开始浮想联翩了。探索未知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我活着的意义。
  “想必这位就是沈先生吧?”身后突然传来一个男人洪亮的声音,“我代表基地欢迎你的到来!”

日期:2010-6-8 16:14:00

  我立刻转身望去,不知道在何时,身后已站立着三人。
  前面的,是一名军人,年纪在五十岁开外,中等身材,神情庄重,一身墨绿色的军装,与众不同,显得格外突出,左胸前挂满了红、白、蓝三色小牌。在他身后,是二名战士。
  “施将军,这位就是沈先生,我们把他带来了。”杨教授迎上前,为我们介绍道,“沈先生,这位是施将军,基地的负责人。”
  “沈先生你好,感谢你对国家事业的支持!”施将军上前与我握手,眼中划过一丝惊讶,“这世界上事情真是千奇百怪,如果不是见到你本人,我真的不敢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会存在着另外一个自己。”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能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我笑道,“而且,正像您说的那样,这件事情十分的有趣,我很感兴趣。”
  “哈哈!”施将军仰头大笑,“看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句话说得好,一个良好的开端,就等于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很荣幸能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我环顾着大伙儿,“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十分的愉快!”

  “说得好,国家火炬计划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施将军笑道,“对了,时间已经不早了,一路跋涉,沈先生肯定是累了,今天就早点休息,明天我们再做安排。”
  我在方小玲的安排下,和丁大海住在一起。一进门,丁大海就像做贼般偷偷摸摸地把门关上,然后将我拉到茶几边坐下,表情十分的怪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