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1900:义和拳事件的民间解读》
第4节

作者: 金满楼
收藏本书TXT下载
  随后,北伐军钻隙前进,速度飞快,很快过邯郸,克正定,在逼近保定的时候,因大批清军北下阻截,便又掉头东进,攻陷沧州,随即又进占静海、独流、杨柳青并迫近天津。可惜的是,当时北方已经进入冬季,当时的北伐军孤军深入,已陷于严寒风沙之中,能量已经发挥到了极限。
  物极必反,攻防转换,在华北平原上无险可守,无隙可钻,面对清将胜保的追兵和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领的生力军蒙古铁骑,已经疲惫不堪的北伐军只好放弃杨柳青,退守独流镇和静海两个据点。次年(1854年)二月初,华北平原突起大雾,兵困粮乏的北伐军趁机南撤,但撤到阜城的时候,又被僧格林沁和胜保的追兵团团围住。

日期:2008-8-19 12:21:37

  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林凤翔等人再次冒死突围逃至连镇,但前脚刚到,后脚就又被清军追上。无奈之下,林凤翔只得让李开芳再次突围,自己率部据守西连镇。在坚守了半年之后(1855年3月),连城被攻陷,被困的北伐军几乎被清军杀光殆尽,林凤翔本人被俘后押送京师凌迟处死。
  冒死突出连镇寻找援军的李开芳残军再度冲入山东,掠过德州、平原县后,进入高唐。当他们知道援军已经失败南奔的消息后,在鬼影相随的清军追击下,李开芳只好率部死守高唐据点,撑住一天是一天。不料林凤翔被擒杀后,僧格林沁又率兵赶到,李开芳自知死守无用,于是自率五百骑连夜冲出高唐,最终撤到荏平县冯官屯后再次被清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如今茌平县的冯官屯西有条新河,过太平桥西行三里地有一村名叫范庄,范庄村东头有一片洼地,据说就是活埋李开芳手下那些太平军的地方。原来,李开芳等人进入冯官屯后,因屯内壁垒森严,清军屡攻不克,后来僧格林沁想出一条计策,那就是引水运河水来淹冯官屯。1855年5月,清军从聊城三孔庙引运河水倒灌冯官屯,使得屯内积水四、五尺深,几乎无立足之地。更为奸猾的是,清军捉来大量的蛤蟆放入壕内,并专门朝蛤蟆不叫的地方开枪(没有蛤蟆叫的地方,说明这里有人)。

  在身处绝境之下,李开芳提出谈判,要求以个人之身换其部下一条活路,于是僧格林沁便以“解甲归里”为名,用小船将太平军将士分别从冯官屯内载出,直接送到范庄村东预先挖好的万人坑全部活埋,而李开芳则和林凤翔一样,被押送到北京后凌迟处死。
  事实上,在林凤翔和李开芳困守阜城的时候,从天京派出由曾立昌、许宗扬率领的援军也已经进入了山东单县境,当时距阜城也只有千余里地。正当北伐援军打算取道东昌、德州等地以达阜城的时候,大队清军拦下阻击,北伐援军只得改道西南方向,向阳谷县、莘县、冠县进军,最后过清河县拔队北行,并攻陷了临清州城。
  可叹的是,此时的北伐援军因为有大量的当地义军加入,这些人在攻破临清时大肆抢掠后腰缠金银,不愿北上,并且“彼此暗约,千百成群,乘间陆续潜逃”,军纪为之败坏,士气大减。由此,清军将临清城团团围住,北伐援军最后退出临清南奔,一路上屡战屡败,沿途在冠县、莘县、观城、阳谷等地还连遭当地团练袭扰,北伐援军减员严重,主将曾立昌跃马入黄河死难,余部千余人在许宗扬的率领下渡过黄河,辗转回到天京。

  太平军的北伐,也推动了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农民起义的发展,其中特别以捻军影响最大。捻军开始名为捻党(所谓“捻”便是“一伙人”的意思,民间也称之为“捻子”),当时主要表现为民间秘密结社的形式,小捻子十几或者几十个人,大捻子则有数百人不等。在太平军攻城略地的大好形势下,捻党也就逐渐转变为捻军,特别在太平北伐军失败后,捻军更是成为北方反清的主要力量。

  1855年8月,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向北流经大清河入海,这导致鲁西南的郓城、巨野、邹县、曹县、单县等地成为黄河以南。由于黄河天险的突然消失,活动在江淮地区的部分捻军也由此陆续进入山东提供了方便。1855年11月,各路捻军齐集皖北雉河集(即今安徽涡阳县城),众人推举张乐行为盟主并建立五旗军制,从1856年起,捻军便不断进入鲁西南地区杀官打粮,攻城破狱,其中也不乏开仓济贫之举。1860年11月后,僧格林沁率清军赴山东剿捻,但并没有在捻军身上讨得任何便宜。直到1863年,随着太平军在天京上游战场的的不断失利情况下,捻军的基地也逐渐被清军攻占,张乐行也不幸蒙难,捻军一度陷于沉寂状态。

  1864年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余部与捻军结合,遵王赖文光被推为新首领。1865年4月,捻军越过黄河故道进入山东曹县,并开始采纳骑兵战术与清军作战。捻军骑兵持竹枪巨矛,纵马疾驰,来去入风,将紧追不舍的僧格林沁所部拖得疲惫不堪。骄傲的僧格林沁不知是计,他以为捻军不过是溃不成军的流寇,竟然一直穷追不舍,企图一举加以聚歼,建功立业。

  1865年5月中旬,捻军马步精锐数万人运动至菏泽一带后,他们在葭密寨、郝胡同、高楼寨附近设下圈套,僧格林沁率疲兵追至,结果被捻军杀得大败。当天晚上,僧格林沁想率残部突围,但很快又被捻军伏兵冲散,僧格林沁本人也在落荒而逃中仓惶躲进一片麦田,不巧又被捻军的小鬼张皮鲠撞上,给一刀砍成了两段!
  僧格林沁好歹也算是一代名将,最后居然死在一个十几岁的小鬼手里,估计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过。不过说来也不奇怪,僧格林沁死的地方是山东曹州高楼寨,本就是出草莽英雄的地方,当年水泊梁山的好汉们也经常在这里打家劫舍。曹州高楼寨位于茌平县的正南方,距离茌平冯官屯也不过百里之遥。
  1866年10月,捻军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捻军由遵王赖文光率领,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西捻军则由梁王张宗禹率领,前往陕甘地区发展。东捻军进入山东后连战连败,其残部由赖文光率领南下江苏,最终于1868年1月在扬州被淮军彻底击溃。西捻军经河南入陕西后,后又渡过黄河进入山西,随后挺进华北并一度逼近到卢沟桥附近。不过,这时清军已经对其形成了强大的包围,最终迫使西捻军于1868年3月南撤进入山东境内。由于清军得到了当地团练的支持,西捻军在战场上连战皆败,主力损失殆尽。

  兵败之后,张宗禹率西捻军余部数千人冲出,由济阳经高唐进入茌平县,结果遭遇清军阻击部队,这也成为了捻军的最后一战。战斗的结果是,张宗禹率数十骑突围而出,到达徒骇河边,“穿秫凫水,不知所终”。据笔者推测,张宗禹在受伤的情况下,很可能就是死于茌平境内的徒亥河中。

日期:2008-8-20 12:08:57

  在太平北伐军和捻军活动的同时,其他的义军也表现活跃,这其中就包括了白莲教旗军、文贤教军、长枪会、幅军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鲁西南兴起的长枪会和活跃于苏北及鲁南地区的幅军,后来的义和拳似乎能从这两个组织中找到部分的类似痕迹。
  太平军起事后,清廷为对付各路反清义军,随之下令各州县官绅举办团练,长枪会也由此而起。1856年后,在各地团练的剿杀下,鲁西南的反清斗争陷入低潮,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地团总“自矜御捻有功,横行曹属,生杀由己,敛费无度”,甚至出现了“地方守令条教号令不及团总”的局面。(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