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活在两千年的谎言中:人皮论语》
第55节作者:
飕飕飕 日期:2010-06-18 08:31:02
* * * * * *
船沿岷江,一路向南。
几个人说说笑笑,倒也开心。
黄昏时,吃过饭,硃安世见韩嬉闲坐船头,便凑近坐下,想再道声谢,却见韩嬉凝视远处,正在出神,鬓边青丝飘曳,肌肤因为风冷而略显苍白,神情竟隐隐透出一缕凄清落寞。
硃安世一怔:遇见妻子郦袖之前,他就认得韩嬉,她从来都是嬉笑不停,明艳夺目,如丽日中一朵芍药,此刻却忽然变作一枝淡菊,独立寒霜。
硃安世心里纳闷,却不好问,更不敢起身离开,甚是尴尬。
韩嬉忽然扭过脸,盯着硃安世,目光异样,又远又近,似哀似愁,如怨如悔。
硃安世从来没有见过她这等神情目光,除郦袖外,他也从未和其他女子亲近过,从来不懂女子心事,所以不知道该说什么,憋了半天,才干笑了两声。
韩嬉也嫣然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幽怨,但转瞬即逝。
“你这是——”硃安世小心探问。
韩嬉抿了抿鬓发,漫不经心道:“没什么,不过是女人家的心思。你没见过郦袖这样吗?”
“她好静,常日都是这样,一个人能在窗边坐一整天。倒是你,忽然静下来,让人有些吃惊。”
韩嬉忽然笑眯眯问:“我平常的样子好些呢,还是安静时的样子好些?”
硃安世有些发窘,支吾道:“只要没事,都好,都好,嘿嘿——”
韩嬉呵呵笑起来,但笑声里竟略带伤惋。
* * * * * *
刘敢奉杜周之命,备了一辆囚车,率人出城,到了阳陵,径直来到一院民宅。
卒吏上前用力敲门,一个男仆出来开门,一见这些人,惊得手中一只碗跌碎在地。
刘敢下令:“进去搜!”
士卒一把推开那个男仆,一拥而入,分别钻进几间房屋,屋里一阵乱叫,几个男女孩童慌跑出来,都聚在一个老者身边,各个惊惶。
刘敢并不下马,只立在门外观望。屋里一阵掀箱倒柜之声,士卒们纷纷抱出一些锦绣器皿,堆在院子中间。刘敢的贴身书吏一件件查看,出来禀告道:“大半都是宫中禁品。”
刘敢点头道:“好,将东西和人全都带走,只留那老家伙一个。”
士卒上前驱赶那一家人,将他们全都推搡出门,关进囚车中,又将那些搜出来的东西全都搬上车。那老人赶出门来,跪在刘敢马前,大声求饶:“大人!我儿子介寇在宫里当差,这些东西都是宫里赏赐的!”
刘敢道:“哦?那得查明了才知道。”
说罢吩咐卒吏回长安,囚车里女人孩子一路在哭,那老者追了一阵,才气喘吁吁停足。
到了长安,刘敢命卒吏将那家人押入狱中,自己去见杜周。
* * * * * *
日期:2010-06-18 12:11:12
插播闲话:关于《论语》的那些记忆(7)
惭愧,真正开始爱上论语,不是因为思想,而是文字。
关于文字的美,自己领悟力比较迟钝,一直到高中,才第一次真正领略到。
那时候规定要写周记,有次无意中扫了几眼同桌女生的周记,写的好像是一个愉快周末之类的。
其他句子都是中国学生式的套话,但是其中有一句一下子把眼睛钉住。
那句是六个字、三个词:小桥,流水,人家。
家境不好,除了课本,从小难得接触诗词文学之类的高雅东西,也不知道这六个字出自马致远。
当时看到同桌一堆平庸的句子中间这三个词,无比震惊,这么平常的三个词,凑到一起怎么会这么美?!
误打误撞,生平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字的美。
从此开始有意识找古今诗词来读,慢慢进入到汉字的艺术世界里。
当然,刚开始只喜欢有色彩感、光泽感的华美耀眼的字句,比如宋词里那些数不清的漂亮词语。
慢慢的,开始喜壮阔、壮丽的句子,比如李白和张承志。
接着,开始喜欢有些意味的句子,比如“而今识的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还有北岛、顾城那些有象征内涵的诗。
再后来,口味刁钻起来,喜欢新奇、诡异的文字,比如李贺、还有台湾的余光中、洛夫、周梦蝶。
凡事都好像有个先放后收的过程。
眼界慢慢打开,各种风格都接触了一些后,就有些疲倦或麻木了。
这个阶段,有个诗句小事件发生了,也是很偶然:
柳永的词说起来其实只喜欢一句——“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好像是大学二年级,无意中读到汉末《古诗十九首》,看到其中一句——“相去日已远,衣带渐已缓。”
又是一次个人阅读史上的震惊,这种震惊有点类似于现在听了很多年的某首经典华语歌,忽然发现居然是翻唱日韩欧美。
这两句,同说衣带,一个是“宽”字,一个是“缓”字。
前者明显要硬一些,后者则有“不知不觉、日渐消瘦”的思念漫长感,更自然、更深远。
自己一直不是个复古主义者,凡事还是更愿意向前看。
但这次“柳永翻唱事件”逆转了我的目光,开始向上回溯。
等读到《诗经》,发现——汉语古诗在《诗经》里简直已经写尽了,后世能做的就是不断雕琢、再雕琢。
比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些句子,哪怕再过几千年,依然能直透人心。
有了这些铺垫后,《论语》登场。
有天,也是大学时代,翻开那本袖珍小《论语》,随便读了几句,忽然发现:这语言怎么这么舒服?
嗯,就是舒服。
朴素、从容、温和、正直……甚至都能感觉到其中发散着柔光和暖风。
这种文字阅读愉悦很难在其他地方感受得到,偶尔,从陶渊明、沈从文、阿城这些散淡人的文字里,能尝出到一些。
但《论语》的语言风格绝不止是淡泊,更有一种深稳执着的力量,还有一种豁达洒落的胸襟。
《论语》的文字应该是汉字之美的最高境界,高到很少有人论及。
《论语》的语言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返朴归真”。
所以,后来自己把《论语》的文字比喻为汉语的盐。
就像做菜做到最高境界,其他调料一概不用,只要一点点盐。
当然,这不只是文字风格的问题。
还是比较相信“文如其人”,文字风格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人格境界。
从那年体会到这一点后,更大的收获是——从此有了人目标,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素朴,从容,平和,真率……
这些年,慢慢体会思考总结,归纳出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能否随时随地、自然而然地面带微笑?
当然,自己还在途中,路还很远,还在努力修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