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公园,周周开始作画了,碰到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还有他们的父母,一群人围在周周旁边看。我见那两个孩子都想画的样子,征求周周的意见:“哥哥姐姐也想画,你可以给他们纸和笔吗?”周周同意了,分给他们一人一张纸,还让他们随便选择油画棒。各自画了一会,家长们都夸周周画得好,周周很开心。哥哥姐姐画完要回家了,在其家长的提示下把笔还给了周周,周周礼貌地说:“谢谢!”相互道再见后他们转身走了,周周突然说:“还有纸,我要我的纸。”我说你去跟哥哥姐姐商量吧。周周正欲上前说呢,两个大孩子一见周周要索回纸,不干了,往前跑了。周周大哭起来,我跟周周解释:“我们已经把纸送给哥哥姐姐了,上面有他们画的画,送出去的东西不可以要回来的。”周周执拗地反复说:“纸本来是我的,我不给哥哥姐姐。”我明白了,她执拗地认为她的纸可以“借”给哥哥姐姐画画,哥哥姐姐画完当然要“还”呀。“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前段时间她在《好习惯》那本书上看到的,一直记着呢!
画了一会,周周发现一棵罗汉松,对它来兴趣了,想走到跟前去看个究竟,但隔着一片草地。她问我:“妈妈,我可以踩吗?小草有生命吗(其实她知道不能踩,我以前多次强调过)?”我说:“小草当然有生命了,不能踩哦。”周周停下来,远远地观察罗汉松。老公想知道这棵树和旁边那棵是不是同一种树,走过草地去分别摘两棵树的树叶。周周发现了,大叫起来:“爸爸不要踩小草!”老公大窘!
一般来说,2.5岁—6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周周好像早一点,2岁时就有了规则意识,最早是懂得玩玩具要排队。回家的路上,我们讨论今天发生在周周身上的事情,不禁慨叹:其实孩子往往比大人更能严格遵守秩序,可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守秩序呢,或者长大以后又不遵守秩序呢?是大人们此一时,彼一时,没有以身作则啊!为什么德国人会那么遵守秩序呢(德国人遇见红灯,即使没有一辆车一个人也会停下来,守规则到很机械的地步),有全民遵守秩序的社会风气啊!大人们,守秩序吧,孩子的眼睛在看着你呢!
日期:2009-4-8 17:43:00
同一个家庭,不同的人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姐弟俩,姐姐比弟弟只大一岁半,弟弟聪明活泼,从小备受宠爱。姐弟俩白天基本由奶奶照看,奶奶有些重男轻女,对弟弟格外宠爱一些,有好吃的东西会偷偷拿给弟弟吃一些,姐姐吃不到。弟弟顽劣时比如打人,奶奶以为甚是可爱会哈哈大笑。两岁时的一天,妈妈买了一个西瓜,分成很多块,全家人每人一块,弟弟很快吃完自己那块,抢走本该属于妈妈的那一块,躲到一边吃去了。姐姐安安静静吃完自己那块。妈妈以为弟弟还小,什么都不懂,并没往心里去。以后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两块糖,弟弟和姐姐每人一块,弟弟吃完后必抢姐姐那块,为此类事情他和姐姐经常打架,大人们总是这样处理的:姐姐大一些,让着点弟弟!弟弟抢得更心安理得了,任性和霸道自私的性格处处显露,出门看见零食必定吵着要买,丝毫不管家里家徒四壁爸爸还得了重病;吃的玩的都要强抢强占,从不和别人分享;想干什么必定要如愿,否则赖地打滚大哭大闹;懒得出奇,什么都不干。姐姐呢,和弟弟截然相反,懂得体恤家里,出门从来不让妈妈买吃的玩的,常帮妈妈做一些以所能及的事情,稍大一点当妈妈伤心难过的时候会陪在妈妈身边。某天,妈妈出门走亲戚,因为路远不能带孩子去,两岁多的弟弟非得跟着去,妈妈走出很远了,他哭着追了出去。姐姐看见弟弟追着妈妈走,心里着急啊,担心弟弟有什么闪失,在后面追弟弟。追出去很远,没能追到弟弟,姐姐担心极了!一直坐在大门口等着,直到邻居把弟弟带回家来才放心进屋!
一晃三十年过去,姐姐事业小有成绩并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承担起赡养一大家子的重担。弟弟游手好闲、好高骛远,三十岁以前一直是寄生状态,靠姐姐养活,工作换了无数次,没有一次能干上一个月的;三十岁以后也基本只能养活自己,孩子的奶粉可以不买,自己的烟不能不抽、酒不能不喝、槟榔不能不嚼、牌不能不打;经常埋怨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钱,对自己不够好,埋怨姐姐帮助自己不够,埋怨老婆太爱唠叨(老婆没跟他离婚算是能忍的了)。某天,妈妈生病,痛得在床上打滚,姐姐怀孕卧床,让他带妈妈去医院看病,他十分不情愿,竟然提出要等姐夫下班再带妈妈去看。姐姐暴怒,他心有不甘地带着妈妈去了,在半路碰到朋友,跟朋友玩去了,撇下妈妈不管了!熟悉姐弟俩的亲戚朋友都会慨叹: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如此天壤之别!
我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得真是不错,从两岁多的弟弟身上不是就可看到三十年后的样子吗,小时不懂分享,不顾别人,只顾自己(自私),长大后也是如此,孩子奶粉都不卖,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小时不体恤家里,不顾家穷要买吃的玩的(没有责任感),长大后上不赡养父母,下不抚养孩子;小时任性,要怎样就怎样,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长大后工作稍不如意就换,连自己都难养活,生活中稍不如意就找老娘发脾气。。。姐姐则刚好相反,小时体恤家里、关心妈妈、关心弟弟,长大后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同一个家庭,同样的生活环境,姐弟俩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我想主要是大人尤其是奶奶对他们不同的态度吧,如果奶奶一视同仁,不偷偷拿糖果给弟弟,而是姐弟俩分享;如果在弟弟顽劣的时候能告诉他这样不对,学会辨别是非;如果在弟弟抢西瓜抢糖果的时候及时引导,让他学会分享、学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如果在弟弟吵着要买这买那,大人能拒绝并引导孩子体谅家里的困难;如果从小让弟弟承担一些应该他承担的事情,如果以上都实现,弟弟的人生应该会是另一番景象。抢一片西瓜、一粒糖果,会让孩子学会自私;自己的事情不会自己做,要靠父母,会让孩子责任感缺失,没有担当;任性地要这要那,父母每每满足,孩子会因为来得太易不懂珍惜,不体谅父母,从而变得冷漠自私。“教育无小事”,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引导不当都会影响孩子一生。
日期:2009-4-17 14:00:00
送形状宝宝回家
早晨,周周嚷嚷着要玩“送形状宝宝回家”的游戏,大概是看到“小小智慧树”里面有这么个游戏吧,我没有看这一期的“小小智慧树”,不知是怎么设置这个游戏的,听名字应该是按形状分类吧,于是就地取材,用药物包装盒剪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含正方形)若干,周周拼好地垫,我开始交代规则:“一天,形状宝宝们在草地上玩,天黑了他们要回家吃饭了,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吧,圆形宝宝的家在这边,方形宝宝的家在这边,三角形宝宝的家在这边(每一个形状宝宝的家门前都有一个对应的形状以便区分)。”周周开始操作了,先拿了三个圆形放到了圆形一边,再拿方形和三角形,拿着拿着有些混乱,三角形放到了方形一边,方形放到了圆形那边。我想可能是形状宝宝的“家”没有明显的界限让她难以区分,于是找来一个圆形的碗当圆形宝宝的家,一个方形的篮子当方形宝宝的家,找了一遍实在没有三角形的容器,只好用纸折了一个大三角形当三角形宝宝的家。游戏重新开始,这一次周周如鱼得水,全部都帮形状宝宝找对家了!小脸上满脸的成就感!我大声地称赞:“周周你真棒!”周周说:“我不是周周,我是乐乐,你当朋朋。”可能是“小小智慧树”里面玩这个游戏的小朋友叫乐乐,而组织这个游戏的是朋朋!我顺势说:“乐乐小朋友,你太棒了,帮形状宝宝都找对家了,这本故事书送给你吧。”(这是朋朋鼓励参与游戏的小朋友的方式,每期都如此)。周周接过故事书说:“谢谢。”还要求和“朋朋”照张相(朋朋每次在此环节结束时都会和参与游戏的小朋友照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