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很好看的历史书》
第36节

作者: 英雄旗主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3-25 07:03:57

  (接上)——
  李纲入朝仅一个多月,赵构就降下亲笔手诏,准备“巡幸东南以避狄”。李纲听了大吃一惊,急忙入朝阻止,称:“自古中兴之主,都是立足西北而控制东南,从来就没有立足东南而能控制西北的,这是因为天下的精兵壮马都在西北的缘故,陛下辇舆一旦过江,别说金军会趁机而入,就连盗贼也必将四起,到时陛下即使想要回宫也不可能,又何谈打败金军、迎还二圣呢?”
  李纲说得都对,问题是对赵构而言,所谓的“打败金军、迎还二圣”只不过是个口号而已,平常说说也就罢了,难道还真要去落实吗?真要把二圣接回来,自己这个现任皇帝又将被摆到什么位置?赵构有心不听李纲的,可李纲却接二连三地上表“极论不可”,甚至说“国家存亡,在此一举,只要陛下一天不罢我的官,我就非坚持不可。”赵构只好将巡幸东南之事暂时作罢,但心里已经对李纲非常厌烦了。

  八月初,赵构将李纲升为左相,可同时又将黄潜善拜为右相,用意就是要黄潜善对李纲进行牵制。黄潜善是个彻底的投降派,政见与李纲截然相反,而且又十分妒忌李纲的名望,所以上台之后,就开始伙同汪伯彦对李纲进行攻击。当时经李纲举荐的河北宣抚使张所和河东经制使傅亮已经启程离京,黄潜善一伙儿就决定先拿这两人开刀,采取避重就轻的迂回战术对李纲进行打击。
  张所是钦宗朝的监察御史,靖康年间割让两河时,张所在河北用蜡书招募民兵入援京师,一个月内应募者达十七万人之多,因此在河北享有盛名。这回张所以宣抚使的身份出使河北,于北京大名府设立招抚司,广结临近义军,大量招募士卒,把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可黄潜善偏偏指使党羽张益谦,胡说自从张所到了河北,河北的盗贼就日渐猖獗,要求朝廷撤销河北宣抚司。李纲在朝上据理力争,赵构并不明确表态,但是又让张益谦继续陈述他的荒谬言论,显然是偏袒黄潜善这一方。

  而身为河东经制使的傅亮就更加冤枉,因为河东与河北不同,境内绝大多数地区都已被金军占领了,而且境内有大军驻守,所以傅亮受命之后并没有敢直接进入河东,而是在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设立招抚司,准备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入河东收复失地。傅亮这个计划是很务实的,而且是经过上奏已被朝廷批准,在程序上没有任何不妥当之处,可是傅亮离京不过十余天,黄潜善就上奏称傅亮逗留不进,要求撤销河东经制司。傅亮听完急忙派人回来上表称:“臣离京只有十余日,所得不过一万余人,而且还都是未经训练的盗贼与溃散之卒。现在河东都已被金人占领,不知臣过河之后去何处安营扎寨?又如何筹集粮草?臣不畏死,只恐误国家大事。”

  李纲也极力为傅亮辩护,并明确指出,黄潜善、汪伯彦之所以极力诋毁张所和傅亮,就是为了打击自己,使自己抗金策略无法实施。赵构还是不肯表态,但紧跟着就将傅亮免职。李纲顿时大为不满,马上上表要求辞职,赵构还假惺惺地挽留他,说道:“爱卿所争的,不过都是些小事,何必要辞职呢?”李纲辨道:“人主之责在于挑选宰相,宰相之责在于举荐贤能,如今国家急需将帅,却不能使用像张所、傅亮这样的人才,这难道能称之为小事吗?”赵构听完仍是不置可否,其实心里已经想将李纲免职了。

  这时黄潜善又指使党羽殿中侍御史张浚很参了李纲一本,称他虽有才气,但是独擅朝政、断绝言路,朝中事无大小,都由他随意处置,并且在买马时曾引起过骚乱,征兵的手段也十分残暴,制定的奖赏标准过于优厚,又与公卿属吏狼狈为奸,另外还有擅自更改诏令,包庇姻亲等十余条大罪,不但不应该再任宰相,就是先杀后问都不冤枉。
  赵构看完立刻就命人起草诏书,称李纲狂妄傲慢,专横跋扈,出谋划策毫无效果,大肆搜刮民间马匹,又想竭尽东南地区民财,以个人好恶区分愚贤,致使赏不能称其功,罚不能当其罪,还曾私自涂改已经签署完毕的圣旨等十余条大罪,将李纲免职,降为提举洞霄宫的闲职。
  李纲于建炎元年六月初被赵构拜为宰相,当年八月中旬即遭罢免,前前后后仅有七十余天,事情之突然、理由之牵强、制词之严厉都完全出乎天下人的意料,所以消息传出之后,立即引得举国哗然,朝野内外的正直之士纷纷上书为李纲鸣冤叫屈,第一个上书的是左正言邓肃,他说道:“陛下曾经说李纲是真正以身殉国的人,可是现在却突然罢免他,贬官的制词又是这样的严厉,可最近并没有台谏官弹劾他的奏章,不知作诏书者有什么依据?”赵构听完并不正面回答,而是直接把他赶出了朝廷。

  曾在靖康年间发起伏阙上书运动的太学生领袖陈东,本来与李纲素不相识,但在李纲遭罢免之后也立即上书,指陈“李纲不可罢,黄潜善、汪伯彦不可用”,又指责赵构不当称帝,声称到宋钦宗归来时,不知赵构将何以自处?另一个江西籍的士人欧阳澈也在同时上书,不但为李纲鸣冤叫屈,还指责赵构沉湎女色、任用宦官。赵构闻言恼羞成怒,竟然不顾宋朝有“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的祖宗家法,将这两人押赴闹市处斩,死后还要“枭首通衢,以竦天下”。

  尚书右丞许翰一向与李纲交好,李纲遭罢免之后,许翰立即辞职,称:“李纲忠义英发,舍之无以佐中兴,今罢李纲,留臣无益。”但是赵构对许翰并不讨厌,所以并不批准。没过几天,赵构就将力保李纲的陈东和欧阳澈问斩,许翰顿时心灰意冷,随后连上八道表章,坚决辞去了尚书右丞之职,从此就彻底退出了政坛,后期赵构曾想把他召回朝廷,但许翰也坚辞不就。
  为李纲鸣冤叫屈的人还有很多,不过结果也都与上面几个大体相同,其实赵构并不是不知道李纲的忠心,也不是不知道他有才能,但李纲的忠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并非是对他个人的忠,所以赵构并不需要,而李纲身上的才能,也只能体现在抗击金国上,这与赵构对他的要求更是背道而驰。赵构所需要的宰相,就是能保他安安稳稳地过好日子,能帮他和金国达成和解就足够了,而李纲每天都在念叨“收复故土、迎还二圣”,这还怎么能够平安呢?又怎么能够跟金国达成和解?显然李纲的存在已经成为了赵构的负担,所以只能是将他踢出朝廷。

  赵构将李纲贬职之后,又将保他的人杀得杀、贬得贬,耳根终于算是清净下来了,于是便开始实施南逃计划。当年十月,赵构就将行在从应天府迁往扬州。扬州可是个好地方,这里地处运河入长江之口,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州城规模宏大,城内商贾云集,各种声色犬马的设施一应俱全,所以自古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正是赵构这类败家子的理想去处。况且扬州前面有淮河,后面有长江,万一金兵来了,还可以随时逃往江南,算得上是万无一失了。

  赵构来到扬州后,心情非常放松。想想也是,如果李纲在朝,怎么会让他逃到这个地方呢?赵构很为自己将李纲罢免的决定自鸣得意,便将黄潜善迁左相,汪伯彦升为右相,赵构自己则大言不惭地说道:“潜善为左相,伯彦为右相,朕何患国事不济!”然后便开始怡然自得地享受起生活来了。不过正所谓恶有恶报,赵构这种醉生梦死的日子刚过了一年,他就亲口尝到了由自己种下的恶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