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工程师的前沿物理科普贴》
第34节作者:
浅论物理 正是因为“上帝粒子”是基于一个不完善的理论——“标准模型理论”而产生的。而该理论并没有描述,反到是回避了“引力”;同时又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这个错误的理论最终导引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并不存在的“上帝粒子”。其实这个所谓的“其它粒子在它所构成的‘海洋’中游弋”的“上帝粒子”;纯粹就是以前物理学中早已失败了的所谓“以太”的翻版。“以太”好象还欲以“实物”状态存在,而“上帝粒子”则是虚无缥缈的“海洋”。而“标准模型理论”中的“基本粒子”其实距真正的“基本粒子”还远远大到遥不可及的地步。“基本粒子”其实就是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原子”:应是不可再分割;同时其它任何物质又必定全是由它所组成的。它是唯一的、最最小的、又最最原始的物质。
[87]
日期:2009-12-21 01:23:35
如果,实验者依据的基本理论是正确的、完善的话,那么基于该理论为基础持反对观点的科学家禁止该复制宇宙大爆炸试验则是完全必要的了。因为在此实验下,“黑洞”不再是有可能产生而是肯定产生。并且“黑洞”其实本无大小之分,只要形成了,地球瞬间即逝;继而以光速向四面八方呈球面扩张无可阻挡地吞没整个宇宙。否则它就不能称之为“黑洞”。当然,非传言故事中居心叵测的败类,是不会为猎奇而做这种无良知的实验。
总投资约100亿美元,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主要目的是揭开宇宙诞生之谜;一系列实验将模拟宇宙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首要任务是找寻被喻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波色子”。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已正确断言这一实验任务是徒劳的。
1996年欧洲核子研究所宣布制造出了九颗反氢原子,轰动了全球物理界。因为反粒子是否也存在在我们的宇宙空间,它与我们的世界相遇也会相互湮灭吗?这是人类关注的大问题。美国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便是反粒子观点持有者。反粒子观点认为,在亚原子粒子中,每个粒子都有其反粒子存在,而正反粒子一旦相遇立即湮灭,两者消失的同时化作γ射线爆。电子的反粒子就是正电子,两者旋转方向相反。如果反粒子真的存在,那么它们就会组成反原子;就此,类似我们宇宙,反星球、反星系、反星系团……统统对应存在。
目前如同暗物质一样,人类并没有发现过反星球、反星系等,那就是说如果它们真的存在的话,现在也只能说还是暗物质,由于反原子同样辐射出光子,那么反星球的外貌与星球并没有不同,探测反星球就相当困难,由于无法判别而不可能去断定反物质世界的东西。除非我们观察到太空中正反物质相撞的湮灭γ射线爆,而事实上却又从来没有观测到。而根据现代宇宙学,认定在大爆炸宇宙诞生之时,就产生有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另外根据量子理论的观点,在真空空间不断地凭空爆出正反粒子对;例如电子和反电子,而瞬间后又隐没在太空中。这些理论明确暗示着宇宙中必定有反物质世界的位置。至于它是否属于一直暗中影响着我们宇宙的90%暗物质之列尚不得而知,因为就反物质本身是否存在,自从反物质被提起至今仍然是令物理学家困惑不解的大难题。至少到现在还只是查无踪影之谈。
正负物质或正反粒子相遇而湮灭的说法有违物质不灭定理,同样也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所谓湮灭只是两者均从可测知状态变成了不可测知状态。譬如说:最原始的物质,体积极其小,而整个所有宇宙的一切都是由它逐层次地组成的。而它小到目前尚无测知手段的程度。该原始基本粒子有完全相同的左旋或右旋两种;仅仅是旋向以及由此引起的两端极性不同。其实只要调转头来就完全一模一样了。而一旦两者相遇便合二而一,呈中性,再难以测知了。实质上这两者也正是由此最原始的中性基本粒子分裂而来的。我们的正负物质或正反粒子以及正反世界全是由此最原始的中性基本粒子组成的。它自身单个体上质量与能量最最小,但却又从相对体积上具有最最大的质量比与能量比。
[88]
日期:2009-12-22 08:48:54
正是它们组成了整个宇宙,包括所有正负物质或正反粒子以及正反世界,这样就不难理解所有正反相遇而湮灭的道理了。就此也就同样不难理解为什么大爆炸时宇宙会“凭空而生”了。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聚变--湮灭还是裂变都会伴随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
对暗物质的研究无疑是物理学中极其重大的课题。否则,物理学家在对物理学的研究中竟然对占物质的绝对大多数的90%部分几乎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想对物理学做出综合性结论尚为时太早。上两个世纪物理界都曾扬言过物理学的问题已经即将全部完成了,结果都被物理学中的新发现摧毁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拿现在物理界普遍认为的已经全部发现了组成物质的12种基本粒子,在占90%以上的物质还认识不了的情况上这一结论也为时过早。
1998年科学家提出了暗能量的观点。认为它占有宇宙总质量的65%,暗物质占有宇宙总质量的30%;并且它与暗物质及常规物质具有万有引力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长距离的反引力,认为它是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早在90多年前爱因斯坦曾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以“宇宙常数”的名义提出,是为了能抵消万有引力所造成的宇宙收缩,打算用一个数学方法,使空间—时间有一固有的膨胀倾向。但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哈勃发现宇宙在不断膨胀,结果爱因斯坦把“宇宙常数”称作“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而抛弃了。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宇宙不仅正在膨胀,而且正在加速膨胀的原因。现在科学界普遍相信,正是因为有暗物质这一远距离排斥力的存在,克服了万有引力的作用,从而把星系中的一切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相互推离。但对于几乎一无所知的占95%的宇宙物质中,还并拿不出什么依据来分成65%的暗能量及30%的暗物质。所谓暗能量产生的斥力其实也就等同于被爱因斯坦抛弃的“宇宙常数”,并无多少探讨价值。
目前,最盛行的宇宙起源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它说到宇宙诞生于一个体积小到几乎为零,但蕴含有全宇宙一切物质的一个奇点,呈球体状向四面八方膨胀而形成。而球面积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球体积又是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宇宙中的物质在大爆炸后应该是一直正常按原方向由惯性驱使沿飞离奇点——球心的方向运动,那么宇宙必定一直是处在不断的膨胀,并且永远是在不断加速膨胀之中。同理,宇宙中的各物质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必然越来越远;并且分离的速度自然也越来越快,这并不需要这些运动着的物质、星球、天体加快运动速度,它们只要正常依据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速度不变就行了。这当中也并不需要有什么万有斥力来起作用,那么划分出占宇宙65%的暗物质来寻找捉摸不定的什么斥力,理由就并不充分了。
宇宙诞生初期的物质较之以后组成的物质具备体积小能量大的基本共性。而属于暗物质的宇宙初级粒子,或者那怕是次级低能粒子都具有我们已知粒子难以比拟的极大能量的微粒特征,那么它们是否是较原始的能反映宇宙历史的“活化石”,它们是否会揭示宇宙起源更原始的特征,它们本身是否有着比我们现在已掌握的12种基本粒子还要基本的粒子。
[89]
日期:2009-12-23 09:59:35
[89]
宇宙射线无优势方向。有的宇宙粒子在整个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中都似乎可以“透明”地不留痕迹的穿越,在真空中更是无休止地作布朗运动。它们那可与光速类比的高速度、极高的能量及质量比、巨大的密度、又无处不在、造成了对已发现的整个宇宙中天体、星系运动产生的相当大的影响。也许,造成量子力学中争论不休的“不确定性原理”的罪魁祸首正是它们,由于它们的捉摸不定以及所具备巨大能量对其它微粒的干扰,再加上缺乏对微粒的探测手段,至少目前不得不用统计的办法来敷衍本来完全遵循物理定律的微粒运动规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