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悬疑故事———地圆天方》
第30节作者:
地圜天方 一时想不出出去的方法,伊佳华不希望石室内的气氛过于紧张,他知道如果长时间呆在石洞中,密闭的环境很容易使人产生绝望的感觉。“这次来到天海湖主要是根据武则天的诗词《曳鼎歌》中隐藏的‘天海上方’和与金璘盒同时发现的棉布诗中隐藏的‘乾凌探密’。”伊佳华又开始谈论起一直萦绕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的众多疑惑,在这样的环境中,讨论问题也许是最好的打发时间的办法,伊佳华继续道:“‘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从内容上来看武则天应该是在讲中华民族到了光宅年间,天下和谐吉祥,上天可亲临人间明鉴,国家是在这时才开始兴盛的。如果这是一首藏头诗,暗示天海上面的乾凌洞中有什么秘密,那么这个秘密又是什么呢?”
孟始飞道:“我们先别去管唐朝的那些事,这么多线索搅在一起反而理不出头绪,还是想想我们该怎么出去。”突然,他又像发现了什么,“等等,‘上玄降鉴,方建隆基。’会不会和唐玄宗李隆基有什么关联?”三个人都开始琢磨起武则天的这两句诗词。
日期:2010-6-5 21:11:00
伊佳华道:“是与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定的关联,在唐代时,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唐会要》中记载:‘中有隆基字,开元中,姚崇等以启运休兆,请宣付史馆。’”
孟始飞说道:“最外面的石像上刻着太上玄元皇帝,既然唐高宗曾如此遵称道德天尊,上玄降鉴中的上玄会不会是在暗指这位圣人?古书中的‘玄’字,从唐宋以后,往往于‘元’字混用,这是由于李隆基庙号唐玄宗,所以那个时代文章中出现玄字是犯忌讳的,凡是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为了避免混淆,才将太上玄元简称为上玄。”
伊佳华分析道:“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乾凌洞既然是道教石窟,又开凿于唐代,这之中一定有什么重要的联系。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的官吏,晚年西出函古关归隐,留下了一部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道德经》。由于唐代的帝王同为李姓,因此将老子推崇为自己的祖先。道教则认为是老子开创了道教,并将他神化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勾艾文也加入了他们的讨论,反驳道:“我觉得这样的推论还是说不通,如果是指老子,就像太上老君简称为老君一样,太上玄元也应该简称为玄元,而不是上玄,这句诗也应该写成‘玄元降鉴,方建隆基’。虽然后世一般将玄改作元,为了防止将玄元改成元元,人们有可能将太上玄元简称为上玄或上元,但武则天是唐玄宗之前的人物,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后世之人曾想考证出老子西出函古关后,隐居在哪里,有的说去了陕西一带,有的说出了新疆,一直没有定论。”
日期:2010-6-5 21:12:00
伊佳华又琢磨了一阵,说道:“我是这样看的,上玄在古代汉语中为天,将太上玄元简称为上玄,勉强可以说得过去。而且,《史记》成书于汉代,虽记录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但后面又说到老莱子或周太史儋可能是老子,可见汉代时已经无法确认老子的真实身份了。到了唐代时,有一本‘老子化胡经’颇为流行,说老子后来去了天竺,在那里创立了佛教,我想这很可能是由于唐代时人们发现了他归隐于西方的证据。说不定武则天的这两句诗是想说明,由于在天海乾凌洞中发现了老子留下的物品,才使她建立了强大的帝国。这种推测既和无字碑秘密碑文中‘地圆天方,定国安邦’的描述相合,又与洞中这些道教的雕刻相吻合。”
“你是说春秋时代的老子到过乾凌洞?如果武则天发现了天海乾凌洞中老子留下的重要物品,为什么不直接传给她的后世子孙,却要将这个秘密隐藏在无字碑碑文和自己的诗词中呢?”勾艾文问。
“唐代的帝王遵奉老子为自己的先祖,推崇道教。武则天建立了自己的武周王朝,如果‘上玄降鉴,方建隆基’真的与老子有关,从诗句中暗藏的含义不难看出,在天海发现的物品使她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如果和老子李耳有关,公之于众,必然会引发人们反周复唐的强烈愿望,这样做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伊佳华推测道:“可以定国安邦的地圆天方虽不是武则天所铸造的鼎,但很可能与中华民族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九鼎的传说有关,同时还与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道教始祖老子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我推测武则天的后世子孙没有能够发现地圆天方的秘密。”
“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些结论的?”勾艾文问。
日期:2010-6-5 21:13:00
“武则天把地圆天方的秘密暗藏于她的诗词和碑文中,说明她无法直接说出这个秘密。这可能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诗中出现的光宅的年号是公元684年,武则天正是在这一年先后废除了中宗和睿宗的帝位,自己临朝称治,可见她对自己这两个儿子十分不满。后来中宗又推翻了周朝,恢复了帝位。武则天在晚年时大权旁落,李隆基经常陪伴在她身边,史书记载他‘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历右卫郎将尚辇奉御’。武则天很可能想将地圆天方的秘密传给自己的孙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中会出现隆基的名字。可能后来武则天的周围耳目众多,所以她才会将秘密暗藏于诗和碑文之中,希望有一天李隆基能发现这个秘密。但我推测李隆基没能发现乾凌洞中的秘密。”
“你怎么知道李隆基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孟始飞问。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对老子推崇到了极至,曾要求自己手下的官员人手一册《道德经》,仔细研读。他很可能听说过老子曾留下过什么秘密,所以才想从《道德经》中找到线索。唐玄宗的孙女,也就是唐肃宗的第六个女儿纪国公主李淑,字上玄,与武则天诗词中‘上玄降鉴’中的上玄完全相同,估计李隆基一定是在效仿自己的祖母,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曳鼎歌》中,于是他给自己的孙女同样用武则天诗句起了名字。他这么做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子孙注意并重视这首诗词,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发现诗中隐藏的秘密。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也开始进入了衰败时期,因此这个秘密在唐代时一直都没被人们发现。”
听了伊佳华的讲述,勾艾文和孟始飞同时感到震惊,想不到‘上玄降鉴,方建隆基’这两句诗中,不仅包含了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的名字,还包含了李隆基的孙女李上玄的名字,看来这绝非偶然。如果上玄两字武则天真的是在暗指春秋时的老子,那么乾凌洞中一定曾隐藏过一个天大的秘密。
石室密不透风,虽然不至于窒息,呆久了还是使人感到憋闷。为了节省手电的电池,三个人都已将手电关闭。伊佳华一直口若悬河,只停顿了片刻,坐在黑暗之中的孟始飞就已感到难以忍受,口中嘟囔道:“道德,道德,第一个洞窟的名称就是道德,那个道士却把咱们关在这里,这分明是缺德。”
听了孟始飞的抱怨,伊佳华却豁然开朗,“我真笨,现在才想到,里面应该还有别的密室。”
日期:2010-6-6 11:04:00
“这间石室不足十平米,刚才我们仔细搜索了好几遍,如果有别的出口早就发现了,哪用在黑暗中呆这么长时间?”孟始飞对伊佳华的话无动于衷。
“我正是从前面几座洞窟的名称中推断出了这个结论。”伊佳华道:“前面洞窟的名称分别为‘道德’、‘玄静’和‘真常’,这间石室的石壁上却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应该还有别的通道可以通向其它的石室。”
“为什么?”
“全真道龙门派有一首著名的《龙门百字诗》,龙门派的传人就是根据这首诗来排定辈分的。第一代传人赵道坚为道字辈,第二代传人张德纯为德字辈,以后各代传人取名时按诗中的字依次延续,以确定辈分。诗的前面几句是这样的:
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
在这座乾凌洞中,石洞中前面的每个洞窟都是按《龙门百字诗》中的诗句命名的。根据诗词的内容不难看出,道德窟通向玄静窟,真常窟应该守在太清窟的外面。这间石室没有名称,一定还有一座名为太清的石室或洞窟。”
“你太有才了!”孟始飞兴奋地跳了起来,点亮了手电,在石室中转了一圈,又很快回到伊佳华身旁,显然他没有发现另外一间石室的入口。
“你见到勾艾文没有?”孟始飞再一次嘟囔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