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10-5 19:35:00
引子
用较少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一种情感,诗人都是驾御文字的专家。
浓缩的才是精品。
好诗就是一活宝。反反复复,玩味无穷。
众多的古代诗人们就像夜晚天空的星星,千百年来,交相辉映,感谢他们滋润我们这么多年。
每个人读诗的角度可能不同,从意境的,从章法的,从句法的,从用字的,......
我读诗喜欢从诗人的写作背景入手,诗人写诗往往是由感而发,当时是什么刺激了他?
知道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更有助于对这首诗的理解(个见)。
天涯是一高等学堂,藏龙卧虎,我一新学生,望同学兄长多多指教。
打算从汉朝诗开始写,一直下去,写到哪儿算哪儿。
准备连载,但不一定每天更新,有时太忙。
-----------------------------------------------------------------------------------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写作背景]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共封了八个异姓王:
楚王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那个)
韩王韩信(重名,不是一个人)
淮南王英布
梁王彭越
越王张敖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闽粤王无诸
最先造反的是燕王臧荼,造反理由是刘邦赏赐不公,对他这个本是项羽部下冷落,心中火起,再加上项羽本来对他不错,心里总感觉对不住项羽,是个比较讲义气的人,他是在项羽战死后见大势已去才投降了刘邦。
刘邦亲自挂帅,臧荼战败,被刘邦生擒并斩首示众。臧荼属于义气用事,耿直多了点。
第2个“造反”的是楚王韩信,造反理由:莫须有。
在所有的手下大将中,刘邦最怕的就是这个韩信,能力太强了,有点功高震主,而且韩信也犯了一个错误:收留了项羽得力大将(当然也是刘邦的仇人)钟离昧,刘邦向他要人,韩信不给,刘邦起了疑心,就抓了韩信,这也怪不得刘邦,怪就怪韩信,他不懂换位思考,给哪个皇帝也不会允许他这样。
于是出现了大家都知道的结果,被刘邦软禁了,在自我保护这方面,韩信和张良比差远了,可惜的是韩信以后没有悔改的表现,没有主动向领导表决心。
感情是有的,刘邦并不想杀他,最后被心毒的吕后杀了。韩信不是全才,尤其性格非常复杂。
第3个造反的王是那个同名的韩王韩信,匈奴人侵略韩王韩信的领地,双方打着打着,脑子进水的韩信竟偷偷地与匈奴议和,刘邦知道后,又亲自带队打了过去,把这个韩信轰到匈奴去了,其实这次很危险,刘邦差点丢了小命,幸亏有陈平给他出了一个奇计。
第4个“造反”的是彭越,没有任何理由。
刘邦冤枉了他,刘邦平息阳夏侯陈豨时(刘邦封了8个异姓王,同时也封了22个侯),曾招彭越同征,但当时彭越有病,无法前往,刘邦认为彭越不想帮忙了,起了疑心,正赶上彭越手下红人(实际是一车夫)蒋公轧死人了,彭越想严惩,蒋公想活命,就用了“恶人先告状”这一招,告彭越谋反,刘邦正在气头上,二话不说,把彭越抓起来,在吕后怂恿下,彭越小命没了,彭越最冤枉,吕后真狠毒。
第5个出场的是淮南王英布,同样没有理由,也是被冤枉的,可以说刘邦死就死在这次平乱中。
英布的一个妾(最喜欢的)陈姬病了,有病当然看医生了,而这个医生家的对门偏巧住的是贲赫,而贲赫偏巧又是个马屁精,事情就在这引发了。
那个贲赫为了得到英布的好感,百般讨好陈姬,终于陈姬被他感动了,于是在英布面前说了贲赫的好话,而英布这斯偏偏又是个醋坛子,怀疑他俩有猫腻,一恕之下,就派人去叫贲赫,贲赫知道事情的原尾后,二话不说,驾车跑了,连老婆孩子都没来得及管。
贲赫往哪里跑呢?和彭越的车夫一样,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告状:英布要造反,刘邦当时并未糊涂,派一个人去查,可这个人刚到淮南,就听说英布把贲赫全家全杀了,这不明摆着要造反吗?看来必造反无疑,赶忙回去报告刘邦,并说英布已经发兵了。
由谁去镇压英布?
刘邦前一段身体不好,刚刚恢复了一些,还没完全养过来,手下这些大将恐怕都不是英布的对手,这时他想到了太子刘盈。
太子刘盈就一定能行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刘邦为什么会出这么一个主意,这是有原因的:
前段时间在戚夫人的软磨软泡下,刘邦有了废太子的想法,要立戚夫子的生子如意为太子,遭到吕后及大臣们的一致反对,没有一个人同意,没办法,刘邦只得暂时放下,这次让刘盈出征挂帅,也想试试他的能力,如果胜了,也就不换了,如果败了,还有机会立如意。这就是刘邦的想法。
吕后知道后,吓坏了,眼泪出来了,但吕后就是吕后,很快就冷静下来,就找了太子刘盈身旁的“商山四皓”(4位当时的高人),而这4位高人也确实给吕后出了一个好主意:打感情牌,因为他们知道刘邦这主是吃软不吃硬。
于是,就上演了这样一幕:吕后半夜煮了一只母鸡,半夜去找刘邦,流着眼泪和刘邦拉起了过去的故事,以前怎么怎么苦,怎么怎么不容易,刘邦感动了,答应自己去平英布,不劳刘盈大驾了。
骨子里豪爽的人玩不了细腻。
刘邦当时的身体确实没有恢复过来。他不去谁去呀,别人去他还真不放心,谁让天下是他自己的呢。
最后,刘邦打败了英布,英布逃跑到他的小舅子长沙王那里时,这位长沙王毫不客气地割下了英布的头献给了刘邦。
刘邦也付出了代价:胸部中了一箭,虽然不深,但路途颠簸已隐隐作痛。
在得胜还朝的路上,经过刘邦的老家沛县,这个皇帝想家了,要知道刘邦可是个草根皇帝,特别怀念在老家的生活。他决定去看看。
地方官当然是盛情款待,据说摆了20几桌,在故乡人面前,可爱的刘邦也不装大,把乡里的老少爷们请来了很多,无拘无束,谈笑风声,暂时把箭伤抛到了脑后,这就叫自由自在,越喝越起兴,在没有别人邀请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地唱了起来,到了忘我的境界,后来收不住了,干脆起身离座,在场地中央边舞边唱。
这位豪爽、豪迈、豪气冲天的皇帝唱的就是本文上面写的那首诗。
最后,人们看到的是一行泪水挂在了他的脸上。
在这首诗中,本人感觉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威和守。威---表现了刘邦的自信和能力,守---则表现了刘邦的担心和无奈。
面对异姓王的一个个反叛,刘邦在家乡父老面前像孩子似的表露了自己的担忧。
虽然有些人的反叛是被刘邦冤枉了,但在当时刘邦的心里却是真的。帝王都是非常敏感的。
当时流行的诗主要有两种体裁,诗经体(4字一句)和楚辞体(带“兮”标志),这首诗属于楚辞体(骚体)。
------------------------------------------------------------------------------------
很多人都称刘邦为无赖流氓,本人以为这与司马迁有关。
《史记》中关于汉朝的描写,总感觉司马迁好像有一股情绪。
介绍刘邦的父母时,司马迁这样写: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只是当时对长辈的尊称,刘媪就是刘大妈的意思。
刘邦的父亲没有名字吗?其实是有名字的,叫刘执嘉。母亲叫王含始。即使不知道刘邦母亲的名字,为什么不叫刘氏,比刘媪也好听啊。
介绍刘邦时,有这么几句话: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爱劳动),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shi,赊帐)酒。王媪和武负为2个酒店老板娘。
继续往下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