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7-07 17:58:53
(17)、
寿光,或许大家有所了解,有名的蔬菜之乡,绿色通道直达北京。到寿光后,我们先是去参观了寿光博物馆。这是一个三层楼的四合院,虽然不大,也是也有特色。其中《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陈列》、《呙宋台遗址出土文物陈列》、《纪国故城址陈列》还是很有特色的。
后来我知道,寿光这里,是古纪国。
纪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国祚延续到西周到春秋时代。国君为姜姓。国都纪,就位于今寿光市。寿光、莱阳和烟台等地都曾出有带“纪”铭文的青铜器。
百度上说,纪疆域不下齐鲁,这是不可能的。还说,其在莱之南,这个也不对。莱,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一带,显然在纪之南。
西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昂,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因此结仇。齐国一直伺机吞并纪国,报仇是一个原因,其实灭纪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上面提到的莱,也是被齐赶得四出流散。这个因为与本市有关,以后将会详细提到,这里只说纪国。
纪国选择与鲁国结好,借齐鲁两强国的矛盾而自保。鲁国力图保存纪国,抑制齐国的扩张。这种三国关系从公元前8世纪入春秋到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贯穿始终。
公元前699年,鲁国纪国郑国联军大败齐国宋国衞国南燕国联军,此战终结了“齐僖小伯(霸)”的局面。纪国得以安定一时。鲁桓公趁势于公元前695年,在鲁桓公齐襄公和纪侯三国君主的盟会上试图使齐国和纪国和睦。然而同年,齐国军队侵犯鲁国边境,盟约失败。第二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郑君子亹被齐襄公杀死。鲁郑两国顿时不及考虑保存纪国。纪国形势急转直下。
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做齐国的附庸。同年鲁庄公试图和郑君子婴商量保全纪国,郑君以国内部不安定为由拒绝。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将剩下的国土交给纪季,出国逃亡一去不返。纪国灭亡。
从这些历史资料来看,纪国还是个实力很小的小国的。商朝这样的小方国,比比皆是。而纪国,当时以寿光为中心,其占据舄卤盐碱之地,当以晒盐为生。
而我们在寿光郭井子村发掘的大荒北央遗址,最主要的收获就是西周时期的晒海盐的将军帽。如此以来,便很明了了:我们正是探究的古纪国的经济方式,古纪国在商周时期的盐业经济,直接为后来的齐国“据盐铁之利”提供了早期的技术积累与经济文化积淀。
接来下的篇幅,这些将是重点,这里只是一提。我们在寿光博物馆见到了一件龙山文化的素面黑陶罍,相当漂亮,是国宝级文物(比一级文物还高一个级别),龙山文化以黑、光、亮著称,那件黑陶罍器型光洁莹润,看了让人怦然心动。只是后来听说,我们看到的那件只是复制品,真品珍藏在库房里,没有对外展示。
想想也能理解,毕竟看到了仿制品,已经是风华绝代了,如果有一天,得见真品真容,一定有另一番体味。期待着。
从网上搜了好久,没有找到黑陶罍的照片,选了一张,凑合着看吧,主要熟悉一下器型就好。
日期:2010-07-07 18:10:20
根据先秦考古遗址地理分布的分析和郭井子贝壳堤的发掘和调查,复原了6.5—5.0kaB.P.,4.5—4.0kaB.P.和3.4—2.1kaB.P.的3条海岸线,它们大致与现代海岸线平行分布,年代自南向北逐渐年轻,揭示了山东北部地区全新世海侵和海退过程的主要环节,恢复了全新世海岸变迁的具体历程。对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盔形器内壁凝结物的XRF和XRD分析证明,本区沿海商周时期遗址出土的盔形器应是制盐器具,而沿海盔形器密集分布区与6.5—5.0kaB.P.的海岸线基本重合,表明商周时期海盐生产地域应在6.5—5.0kaB.P.和3.4—2.1kaB.P.的两条海岸线之间。本区的海盐生产与海岸变迁密切相关,人类适应环境和开发资源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事海盐生产。在6.5—4.0kaB.P.,人类在滨海地带有了初步的海盐生产,开始了适应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最早尝试,在3.4—2.1kaB.P.,人类又开始开采地下卤水生产海盐,使现今海拔9-10m以下的广阔地区成为产盐区。本区内陆的山前平原地带则是海盐的主要消费区,也是产盐区所需粮食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供应区。这一分析对研究本区先秦时期的聚落功能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本区全新世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视角。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