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一堑,你长一智——一个80后MM米国留学血泪汇集的经验之谈》
第14节

作者: 杀过木马翻过围墙
收藏本书TXT下载
  美国银行的服务态度比国内的level还是好许多。没有太多官僚的手续,真正能享受顾客是上帝的感觉。但是,偶尔也有一些并不是非常pleasant 的experience。某年寒冬,我徒步在校园hiking快20分钟,终于来到union里面的某小local bank。我拿着手里的CD(定期存单),准备将存款取出。Counter里面的银行服务人员,微笑着,告诉我,办取钱手续的出纳正在内部的办公室吃饭,让我在一旁等等。俺有些诧异,虽然我没有把美国出纳当超人,可是总觉得这个银行的budge也太tight,轮班的人力都没有。俺看着union里面的大钟,已经12多点,我的肚子也咕咕的叫着,其实我连早饭都没吃,赶着来取钱。20多分钟的等待,我的肚子的音量越来越大,脑袋供血不足,有些晕。终于,出纳出来了,我说明来意。这位出纳并没有给我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这次让我更是有些恼火。她看着我,说:“我们有很好的APR offer。你有没有想过续存呢?”我强捂着已经开始奏鸣曲的肚子,勉强的挤出礼貌的微笑,说:“谢谢了,我想取钱。”她似乎并不着急,不紧不慢的开始敲电脑,并不甘心,半天手续还没完成。过一会,她又开始了“我们银行真的很好的deal,你不考虑一下吗?”我已经感觉自己的头晕的不行,唯一想法只是拿着钱,赶紧找个卖吃的地方,已经快40分钟了,我还傻兮兮的站在那,感觉自己并不是来取钱,更想是来要债的。我只能又挤出一个勉强的微笑:“真的谢谢了,我只想取钱。”我的心理已经开始有些失去平衡,“您吃饱喝足,开始工作了,啊能体谅一下我们等了您四十分钟1点钟还没吃饭的穷人吗?”。又过了一会,这位姐姐似乎又开口了,“我们银行...”。这次我终于毛了,估计这位姐姐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叫事不过三。俺很彪悍的说了一句绝对噎死这位美国姐姐/阿姨的话:“I am taking this money out ,cuz I wanna put it in another bank!”这位姐姐/阿姨丫的终于闭嘴了,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很快的办完了剩下的手续,把属于我的支票干脆利落的递给我。事后,俺也感觉这事我做的有些彪悍也非常搞笑,我试过礼貌,试着微笑,试着藏着掖着这个事实,只不过这位姐姐实在具备穷追不舍,追根究底的research精神,逼着俺不得不drop thebomb。


日期:2010-05-21 01:49:25

  上大学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不在大学里恋爱,就在大学里变态。”而n年后,可是我感受到的却是,“不在出国后成熟,就在出国后变态。”国外的考验一重又一重,如同西天取经一般,又如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要么加速反应的成功,要么加速反应的失败。刚来,愁住宿愁吃饭;吃饱穿暖有roofabove your head 之后,愁选课,愁语言,害怕自己说的惹人笑,让人听不懂;听懂鸟语,自己偶尔也能装出几个美国口音的单词之后,愁自己的research是否能跟上老板的进度;对research驾轻就熟拿着工资心安理得之后,发现别人出门都四个轮,就你还风雨无阻的11路。捱了一个学期,把攒下的钱买了辆二手小车后,你突然发现自己寂寞孤独了,告别家人好友,背井离乡,碰上不是周末的除夕,家人在国内吃年夜饭的时候,你可能正百无聊赖,无奈的在教室里面上课,虽然思绪早已飞过太平洋,千里之外。时间飞逝,你的青春正不知不觉献给美国,可你还形单影只,努力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相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好不容易坠入爱河,过上几天温馨的日子,你突然发现要毕业了,开始愁工作,愁绿卡,愁论文。这些经历(大部分只适用于穷二代),可能在国内的同龄人并不多见。


日期:2010-05-21 02:17:04

  可是比生存压力更不多见的却是对原有思想系统的冲击,从教育制度,到社会制度,到文化,美国和中国都是大相径庭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肤色各种服饰操着各种口音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人民;在这里,你可能偶然打开电视,会发现美国政客正在激情昂扬的谴责中国廉价劳动力拉选票;在这里,你可能可以在网上看到各种从未看到的言论;在这里,你可能在超市外面发现一堆的××功报纸,免费发放;在这里,你可能会碰到台独分子,藏独分子,日本好战分子,不明真相的善良美国群众;在这里,你可能拿起电话听到的不是广告,而是虔诚的基督徒给你传教,并要把圣经免费寄给你;在这里,你会发现,他们根本不过春节,不过国际劳动节,而是过自己的劳动节,大部分节日都是和基督教有关。在这里,你会发现,KFC,麦当劳和国内的热闹场面根本无法比拟,starbuck也不是小资的地方,3美元而已,就如同在国内卖碗永和豆浆一样,您也再也找不回那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了;在这里,你发现你可以坐在车里,点餐,点咖啡,存钱,拿药,大部分快餐店,咖啡店,banks和药房都有drive in的lane,如国内收费站一般,从小窗口里递给你。在这里,你发现学习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没有谁期望你光宗耀祖。在这里,你发现大部分人都穿的很随意,千篇一律的夹脚人字拖,和学校logo有关的t shirt,带着学校logo的帽子。在这里,你发现上课有人可以随意发言,偶尔一面吃着薯片和教授讨论问题。在这里。。。。。。。


日期:2010-05-27 01:13:48

  这么多的冲击之后,大部分人都经历了出糗吃亏小小破财,接着细细消化,逼着自己勇敢坚强,学会独立思考,适应新的环境。也有人在各种欲望的煎熬中,郁闷无法发泄,用中文骂娘老美听不懂,用英文骂娘又不自信,受美国人欺负不敢还手,憋的不伦不类,每天的最大乐趣就是在网上找茬,找到同胞的帖子就骂,找回一点平衡。也有人,皈依宗教,找回安慰和救赎。也有人,走上极端绝路。寂寞和压力下,世间百态,一览无遗。而其实经过这些洗礼之后,其实那些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

  那容我细细道来,来到美国之后,这些人和事。

日期:2010-05-27 01:19:00

  1 台湾同胞
  初中时候,央视名嘴水均益说日本是离我们最远而又最近的国家。可是,我却感受到,现在离我们最远而又最近的是台湾和那些台湾同胞。刚到美国之后,给我冲击最大的是台湾同胞,他们大部分和我们同龄,可是当一个不知情的美国人问他们are you chinese?他们会大声回答: nowe are taiwanese.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从我身边一个台湾女生冒出事,我脸色铁青,眼睛充满阶级仇恨的盯的别人花容失色。自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台湾的教育是不consistent的。两蒋时代的教育和李登辉之后的教育明显方向在改变。这样造成的变化就是70s以及以前年代的人对中国的感情更亲,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的人更多。可是和我们同龄的80s,大部分都是接受台湾本土化教育。看看网上流传的70s的林志颖和80s的SHE组合对国家认同的言论就能看出本质的区别。台湾人大部分由外省人,客家人和台湾原住民组成,真正的台湾土著只是那些少数民族的原住民而已。每次听到关系还可以台湾人说自己是台湾人,我都会很犯嫌的冲上去问一句,“那你爷爷呢,是原住民吗?”还好,他们都还算诚实,不是死硬分子,都承认自己的爷爷从福建或者别的沿海地方来到台湾。每个刚来美国的大陆留学生都似乎经历过我这个过程,从气的脸色铁青,到有些心情平复,到开始深深的思考。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像海绵一样,从不明真相的接受外界的教育,到开始有些自己思想,有选择的接受,到后来可能变成自我封闭的什么都不接受。而来到美国,我们原有被灌输进去的思想被摆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互相fight,公说公有理,各执一词。

  我们说着差不多的普通话,我们用着基本一样的文字和语言,我们长着相似的面孔,可是,我们用不同的护照,台湾的绿皮护照来美签证及其宽松,不需要返签,我们暗红色护照,visa保质期一年,每次回去都得被美大使重宰一刀,费钱费时;我们的文字是出自一个祖先,我很喜欢繁体字,觉得写的很有感觉,可是我的台湾室友看不懂很多简体字,简得太厉害,猜都猜不出来。我们都一样过春节,中国学生会经常和香港澳门学生会合作办晚会,可是台湾同胞都喜欢搞自己的一场。我们都喜欢看中文电视音乐消遣,我们知道周杰伦,一堆台湾偶像剧,可是我花了好大时间,给我台湾室友推广超女,解释谁是赵本山,雷锋。我们对日本还有很重的民族情绪,可是台湾人对日本人民很有重的亲热感。我们看上去那么的相同,可是文化观念上的gap无法忽略。

  除去历史文化因素,接触的台湾人民大部分素质都不错,懂礼貌。人民普遍相对富裕,大部分留学生都是工作几年,攒够钱出国,或是自费。读商,读文科,学音乐的居多,读理科突出的台湾同胞很少。经常 听我台湾室友宣传台湾的各色小吃,让我心痒痒的。听着台湾室友和她朋友聊天,后悔没录下来卖给国内某些主持人当学习材料,绝对有让人身临台湾偶像剧的幻觉。


日期:2010-06-02 23:47:31

  港澳同学
  相对于台湾同学,港澳同学似乎让我们顺心多了。毕竟由外国人统治的地方和台湾这种case相差太远。很少有港澳同学能和自己的英国或者葡萄牙统治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港澳同胞也是自费的居多,大多读硕士,很少抱着书本一阵啃到博士。这几年,说普通话的港澳同学开始慢慢居多,就像是香港电影,TVB电视里面大陆元素增多一样。每每听着重口味的港澳普通话,都让我忍俊不禁。港澳同学大部分都少些台湾同胞的文静和书卷气,却多了很多热闹,自然熟,喜欢和人搭讪,交朋友。


日期:2010-06-02 23:57:03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