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不能going到这个温柔腹黑冰山男?》
第40节作者:
痴情司SS 日期:2010-10-23 18:09:21
嗯,那个,谢谢
因为报了一个班
周末也要上课了
还要做作业:(
所以不开心的MM都来抱一抱吧
热裤MM啊回帖MM啊钱夫人啊
还有众多因为杂七杂八原因不开心的MM
真是累死人啊
我知道有很多MM跟我一样
工作不顺心的时候都会大叫要辞职(哈哈我看见抱怨了)
但是说和做往往是两回事
第二天一早小Q还是会去打卡上班
跟大家分享我认识的几位媒体人的故事吧
他们是我真正尊重的记者
无论是从专业上还是性格上
也许大家看了以后
会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有更多的考虑
每个光鲜者的背后
都有不为人知的磨难
因为这两位都很熟悉
又是正面写他们
所以可以写得详细点
大家根据线索上网搜也许能知道是谁
喔对了
不能说我认识大活人
也不能说某大活人认识我
前面说华贸的MM
你犯嗔戒了
小Q不能存于华贸
小Q不能存在于CBD
小Q不能存在于地球上
原来小Q必须得是一团空气
一团空气的小Q可以不要脸地恶心人了
小Q好可爱小Q好美丽
……
切!
写个帖子
还真是头疼啊
第一个
有一次活动认识一个圆头圆脑个子不太高的摄影记者,看不出年纪,又很喜欢开玩笑,我以为他就一普通人。过了一会儿,开始清场给摄影记者拍照了,一屋子摄影竟然看着他,问:老G(这是他的姓,表想歪了),这个怎么拍?
他想了一会儿,开始指挥那几个模特,摆拍。其他记者纷纷效仿,甚至选取跟他一摸一样的角度。
我觉得这太离谱了,忍不住问旁人他是谁。旁人很震惊:你连他都不认识!
后来知道老G做了十多年记者,先文字后摄影,走遍了国内、非洲和美洲,出了好几本摄影集,据说曾经有一段时期,京城媒体圈的摄影记者拍照片要唯他马首是瞻。他拿了无数奖项,奖项止于2007年。
07年后呢?
旁人摇头。
黔驴技穷了?后浪把他拍死在沙滩上了?
再打听后知道,2007年,他从北京某早晨出的报离职,到了北京某南方报系出的报。记者跳槽并不奇怪,有人甚至跳得很频繁,但他不一样,因为,他是被“逼走”。
他原先在的那家报社,以率先在媒体推出“首席制”闻名,他是当之无愧的首席摄影,摄影部主任也是。但一山不容二虎,在他风头过劲时,有人按捺不住了,先是摘下了他“首席”的帽子,而后一连串措施,终于让他忍无可忍辞职。
讽刺的是,那家报社自从他走后,再也没人得到过摄影上的奖项。
我觉得还是很奇怪,因为听说过他是汶川地震中赶赴现场的第一批摄影,神X发射的时候他也是指派的特约记者,某矿难的时候他也在现场,我们都很清楚,中国新闻奖项最垂青灾难报道和大事件报道,他既然能力如此卓越,没理由被忽视。
答案是:他再也不申报任何奖项。
赌气也没那么赌的,我觉得很好笑。于是,跟他熟了以后,一次边看他的新摄影集一边问他原因。他想了想,换了另一本摄影集给我看,是他的第二本摄影集,拍的是乡村邮政,他和一个晚间出的报纸的记者那三个月走遍了中国西南地区,记录下一群不为人知的邮递员。
铁索桥、独木筏、一线天……这些都不算什么了,有的地方的邮政员甚至要用滑竿和锁链荡过去。
但我还是不明就里。
老G说,就在那个要用滑竿和锁链过路的山区,他遇到一位老乡,肩上扛着两根毛竹去“赶场”。老G跟他面对面碰见,随手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老乡听说拍照不要钱,很高兴,停下来歇息,两人就聊开了。老G问,你这毛竹拿去卖啊?卖多少?
老乡:两块五。
老G噗哧一声笑了,觉得老乡不开窍,建议说,你可以多扛几根去卖。
老乡笑笑没搭腔。
那个地方,交通极其不方便,老乡来回一趟大约要一天,既然都走了一天了,干嘛不多弄几根竹子多卖点钱?
2007年,老G从原报社离职了,郁闷得无法排遣,正好中国邮X想再出一本画册,于是,他重返旧地。
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了,他在山里游荡的时候,竟然遇到了那位老乡正在砍竹子。老乡记性很好,看到他扛的“长枪短炮”便认出了他。老G不敢说早就把他的照片删了,于是没话找话,问:你又去卖毛竹啊?
老乡:对啊,现在可以卖到四块钱了。
他依旧是只扛两根竹子去卖。
但这一次,老G没再建议他多扛几根了。
老G讲完了。
我觉得他在跟我说一个寓言故事,当时明白了一点,又似乎什么都没明白。
后来我发现老G拍的东西很复杂,他拍他觉得“讲良心”的东西,比如他09、10年每年5月都留给了汶川,但那些照片一辈子不会用来发表;他拍他觉得“值得”的东西,比如刚刚从南非回来,那些照片真叫漂亮;他拍他觉得能“养活自己”的东西,比如我们这种没营养的商业活动。
但没人能否认,老G从骨子里到表皮,是位值得尊重的专业摄影记者。
有时候我们忽略一些东西,反而能轻松自由地得到另一些东西。
也许几年以后我对于他的寓言能有不同感悟吧。
日期:2010-10-23 18:10:39
夜行衣MM出去玩了啊
好羡慕
小Q被F骗了
白白浪费了5天带薪休假
只能等下一次了
心碎MM也来过
抱一抱好久没见你了
在野之风MM啊红棉袄MM啊
其他的MM都一起笑一个:)
前面有MM问“会虫”
“会虫”是媒体圈和公关行业内的一种说法
就是有的人冒名顶替记者去参加新闻发布会
借此拿那个啥和礼品
这就叫“会虫”
还有问自我公关的那位MM
另一位MM解释得很清楚了
谢谢
顺便八卦一下
那位曾经的中国首富的千金
据说老爸很不待见她
到现在偌大的家族产业只拿针尖大的一点给她玩票
还没有实权
估计有男士想借此做接班人也很不自在吧哈哈
嗯 接着说第二个
小Q从来不买彩票,所以对彩票的规则很不熟悉,不知道帖子里的MM买不买,如果买的话,也许应该感谢这位记者,在她的努力下,中国彩票的兑奖期限去年起从30天延长到了60天。
有一次吃饭,F说,请的人中,有一位已经不在媒体圈的,但可以聊一聊。楼主很奇怪,公关和媒体人的关系,说得不好听点,有点“人一走茶就凉”的意味,所以,我们很少跟已经脱离这个圈子的人打交道。
饭桌上见到这人,也是看不出年纪,后来知道她比我大好几岁,华丽丽的毒舌,言语间把一堆人讽刺了个够,但是,并不令人讨厌。
当天一起吃饭的都是熟人,都有共同的朋友,于是,不断有人提起某个专家,说至今还在念叨小Z(她的姓),或者是某个被采访对象现在还在跟小Z联系。
我以为她一直风光惯了,才得到这么多人的记挂,但我错了。
她曾经在她就职的那家报社,坐了整整两年的“冷板凳”,部门一个口都不给她。
大家知道记者的收入构成,基本工资很低,主要是稿费(奖金)+那个啥,没有口,就意味着发稿没有保障,公关也不会邀请没有口的记者,她的收入可想而知。
据说在某些特殊时期,比如两会期间,她没有口,所在的版面又是时政要闻的,结果整整一个月一篇稿子都上不了。后来她翻了身,不喜欢她的部门主任还会拿这件事来刺激她,当面在会议上帮助她“回忆”。
但就是在这两年的“冷板凳”中,她什么口都关注,什么新闻都涉猎,以致后来开始报道“WLJ彩票案”的时候,律师以为她是专业学法律的。
“WLJ彩票案”一开始是条热线新闻,就是说一位叫WLJ的安徽农民工在北京买了一张体彩,买了以后回老家了,错过了28天兑奖期,后来回北京才知道,错过了500万大奖。
因为热线部主任可怜小z,加上当天他们部门的热线记者都去跑重要线索了,于是随手把这个线索给了她,让她跟一下。
没人想到,Z姐姐采访完的第二天,就找了两名律师,要利用法律为错失大奖的WLJ打官司,讨说法。于是,一条本来只能热一时的新闻线索热了三年,一审、二审,无数主流媒体跟进,终于迫使彩票管理条例修改案中把兑奖期限改成60天。
就在一审的时候,主任找到Z姐姐,让她放掉这个新闻,交给其他人跟,因为她不是跑法制口的记者。
据说z姐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但法制口的记者很快就又找到了她,因为那两位律师不接受他的专访,声明“只跟小Z打交道”。
再后来更熟悉了,知道了Z姐姐的众多奇闻异事:她的一个报道曾经帮一群维权者追回千万元损失,但因为某些原因,媒体上没了下文;又比如她曾经第一时间联合了国外专家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了系列报道,无人关注,但时隔几年再重看,竟然多数言中。
我有点明白为何她是F口中“可以聊一聊”的记者了。但还是好奇,坐“冷板凳”那么长时间,又不是没本事,干嘛受气的时候不甩膀子说“老娘不干了”一走了之?
Z姐姐笑:我这一辈子又不是只跟一个领导,我做的事,又不是给那SB领导看到,是给同行和对手看的。
所以,即便她不做记者了,但至今媒体圈的很多聚会仍然会邀请她,很多人都记得她,尊重她。
一个无能无德的领导,有时对一个人漫长的职业生涯来说,真的是无足轻重。
好了
祝所有看帖的MM新的一周快乐顺利
小Q去做作业了
做完了再来更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