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第46节作者:
望于江湖 “龙”这一形象和概念的形成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当我们的老祖宗刚从猿进化为人类时,面对的是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这才发现直起腰来走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想再退化回去当猿,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恐惧、敬畏和崇拜。人类最初一边靠狩猎活着,一边还得躲避一些凶猛野兽的袭击,依赖和恐惧并存,就把一些动物看成神了,逐渐产生了原始人的祭祀活动,感谢神的赐予。这种活动慢慢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最初的龙图腾。这时候的龙,实际上就是与后来的龙形象相近的蛇、鳄、蜥蜴等动物,这些动物在祭祀中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在形态上也被慢慢被神化。
到了商代,“龙”开始长角了,只是那时的龙角形状总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鹿角,有的是羊角;还有是羚角,还有像龙卷风一样的螺旋角。为什么到了商代龙才长角呢?因为角多为雄性动物所特有,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因此商代人很重视角。《诗经》有这么几句:“杀时惇牡,有俅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大意是:杀了那头公牛吧,谁让它的角长得不错呢?就拿它来祭祀吧,我们可以得到祖先赐给的力量。
龙自从有了角,就和以前的简单原型动物形态有本质区别了,俗话说“狗长犄角——净整洋(羊)事”,龙有了角也开始洋气起来了。商代人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大象、老虎、野猪、鳄鱼等动物的不同器官拼凑到龙的身上,从而使龙的形象更为神奇。如果当时能举办奥运会,这个充满创意的形象肯定能成为奥运吉祥物。在准备揭晓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的前夕,有一位网友曾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奥运吉祥物备选方案,真让人拍案叫绝、前仰后合。他提到的奥运吉祥物的是什么呢?答:芙蓉姐姐。
龙的形象基本确定了,剩下的工作是给它增加一些诸如呼风唤雨之类的法力和本领,使其更加神奇。《山海经》中记载说: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的章尾山上,有一条“烛龙”,人面蛇身,体长千里,两眼立生,就如两条直缝。它以眨眼来控制昼夜的变化和时光的流转,闭目为夜,睁眼力昼。够厉害吧?哪有这么厉害的东西呢?所谓“烛龙”,实际上就是北极光。
龙这么厉害,龙的儿子也不赖。但“龙生龙”的说法好像不大对,因为传说龙生九子,都不成龙,各有所好。龙的九个儿子都是什么,说法不同。《中国吉祥图说》中说龙的九个儿分别是:老大囚牛(是位音乐爱好者,就是琴头上蹲着那位)、老二睚眦(是位杀人爱好者,刀环剑柄上刻的那位很凶恶的家伙)、老三嘲风(是位探险爱好者,蹲在宫殿飞檐上的那位)、老四蒲牢(是位高音爱好者,用以作为大钟提梁上的兽钮)、老五狻猊(读“酸泥”音,是位香烟爱好者,倚立于香炉脚上或刻在香炉盖子上那个狮子似的家伙)、老六赑屃(读“必细”音,是位负重爱好者,就是石碑下压着的那个大龟)、老七狴犴(读“必岸”音,是位正义爱好者,常被放在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的那个长得像虎的家伙)、老八负质(是位斯文爱好者,常盘绕在石碑顶部)、老九螭吻(读“吃吻”音,吞咽爱好者,殿脊两端象征防火消灾的吞脊兽)。当然,还有其他说法,比如有说最贪吃贪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或在桥梁外侧正中象征防水的“饕餮”,还有那个只吃不拉、象征聚财的“貔貅”(读“皮羞”音),都说是龙九子之一。也有人认为九是表示多的,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龙既长像奇特又神通广大,所以从春秋时期开始,龙的形象被统治者所觊觎。后来随着五行之说与瑞符之说不断完善,龙就成了吉祥物,可以表明统治的合法性,于是君主哭着喊着要与龙扯上点关系,最好是血缘关系,成为龙的亲儿子才好呢。从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到“真龙天子”汉高祖刘邦,终于皇帝和龙攀上了越来越近的关系。《史记 高祖本纪》中说:刘邦父太公,母刘氏。刘氏在大泽坡上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此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太公去看视,见老婆身上附有一条龙。不久刘氏就怀有身孕,生下刘邦。(刘邦旁白:“为了攀这层关系我容易吗我?不惜让老爹戴顶绿帽子才给老娘编造了一个真龙附体的故事。”)
此后历代帝王都学会了这一套,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还发明了一些皇帝专用词语,如龙颜、龙椅、龙辇、龙床、龙马桶、龙丨内丨裤等,还真把自己当龙了,实际上充其量是个叶公。龙纹,就是龙的图案,也是皇帝专用的,违反规定乱用龙纹将被视为妄图颠覆现政权,是对皇权的最大挑战,会遭到严惩。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少提、最好别提龙字,否则可能招来杀身大祸。明代画家盛著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洪武年间盛著在皇宫为皇帝服务,奉旨给一座寺院画影壁,画的是“水母乘龙背”,朱元璋看了之后二话不说,直接下令将盛著杀掉。盛著说为什么杀我啊?朱元璋说:龙是用来骑的吗?老虎拉车——谁敢(赶)?你这不是想造反吗?还有一位倒霉蛋,是乾隆时期的内阁学士胡中藻。乾隆二十年,胡中藻主持广西学政,以《易经》中“乾之爻不像龙说”一句做为考试题目,结果被指控为影射皇上,因为乾隆的“隆”与“龙”同音,居然敢说皇上不像龙?你给我上小号里蹲着吧。此后又查出胡中藻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一句,胆敢说我大清朝是“浊”的,真是活腻了,数罪并罚,胡中藻被判处死刑,剥夺呼吸权利终身。
关于中国龙的话题,说上十天十夜也说不完,挑选了一些自己知道的这些咸的淡的乱说了一通,还有诸如宠物龙、拉扯龙、肉龙等故事,在此就不再多讲了。唐代诗人张志和在《和渔夫词》中写过这样一句:“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后来“鱼龙混杂”就成了一句成语,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关于龙的话题也是“鱼龙混杂”,而且鱼多龙少,很多都是说不清的。龙行天下,谁也不怕,传说难考,最终虚化。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在我们的文化内核中日趋模糊,渐行渐远。
日期:2007-6-22 22:17:51
第十九句 龙师火帝(3)
火神印迹遍天地
前面提到远古掌管火种的官员叫祝融。《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中说:“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那么火正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呢?火正的具体职责为:取火、出火、纳火、改火和保留火种。《汉书 百官公卿表》中也把祝融作为官职名称:“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但是诸多历史记载中对祝融的描述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五个主流学派,除了上面的官职派外,还有以下四派:
一是御用杀手派。祝融作为杀手,主要业绩是替最高统治者干了以下三票:一是杀了禹的老爸鲧。《山海经》中说:“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二是帮助成汤伐夏。《墨子 非攻下》:“天命融隆(降)火子夏城之间,西北之隅”;三是杀了共工。《史记 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二是古帝派。《山海经》中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视融。”就是说祝融是炎帝的后代。但在《山海经》的另一处中却说祝融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可能《山海经》的作者自己都搞不清祝融到底是谁的后代,反正是高干子弟。南宋罗泌在《路史》中说:“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更有人认为祝融应该在古时的三皇五帝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火神派。《吕氏春秋》中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后来祝融就成了中国的火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