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第49节

作者: 望于江湖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凤鸟真是既勤快又善解人意啊,碰上有人当老大就飞来助兴,不用接送,不讲吃住,不要出场费,比现在搞个什么庆典时候请走穴的演员、名模都容易。你知道什么是牵强附会了吧?为了烘托出吉祥喜庆的气氛,正史也摆脱不了这些虚招子。用虚构的凤鸟来烘托气氛,可比那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之类的形容高级多了,又透着那么有档次。

  其实以后的朝代也有以鸟来表示官职的。前面说过“衣冠禽兽”这一成语,明代官员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鸟,品级不同,绣的鸟也不同: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读“希翅”音,一种形似鸳鸯而稍大的水鸟,多紫色,雌雄偶游,亦称“紫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谁是几品官一看衣服就知道了,不像现在,开会时候还要弄些牌子,写上“某某某局长”、“某某某副处长(主持工作)”之类的,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几品官。

  山东的郯子说他老祖宗以鸟作为官名,而同样在山东,从宋朝开始,“鸟”作为骂人的粗话就开始广泛使用了。《水浒传》中描绘的诸位梁山好汉,一不高兴就骂“鸟”:讨厌对方的言谈,就说“闭上你的鸟嘴”;厌恶对方的行为,就说“做什么鸟乱”;遇见倒霉事,就说 “鸟撞着许多事”;没什么了不起的,就说“怕他甚鸟”;瞎说八道是“胡鸟说”、“放鸟屁”、贪官污吏是“鸟官人”,皇帝也不过是个鸟,“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瞧不起你,就说“没你娘鸟兴”……鸟来鸟去,全都是骂人的,没个好鸟。但用鸟骂人,既不过分粗俗、可以骂得出口,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还不会被网管或斑竹删帖,更透着那么一股豪爽之气,真是快哉啊!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官多了,也会有“鸟官”。今天我们说的“鸟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如果勉强给个定义,就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官。
  不过也有人把“鸟官”笑谈为负责管理鸟的官,这种真正的“鸟官”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多着呢:首先可以享乐,成天处在莺歌燕舞的办公环境里,什么也不用干,真是心旷神怡,修身养性。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动烟和酒,活到九十九;老婆长得丑,活到九十九;工作不动手,活到九十九。”其次可以贪污,通过购进假冒伪劣鸟食或拿回扣的方式,可以把银子弄到自己腰包里去;第三可以提拔,找个会说话的鹦鹉或八哥,教它说“领导万岁”然后送给上司,领导一高兴,肯定提拔你;第四可以公款旅游,乘鲲鹏展翅九万里,考察游玩世界各地,不用自己掏银子;第五可以树立个人权威,鸟肯定比人好管,很轻松地摆平内部关系,谁不听活就不喂它鸟食、拔它鸟毛;等等。

  由于人民不满意的鸟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所以搞得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房价在飞涨,有官员说:很快就会降价的,别慌别慌。但好几年过去了,房价一直在涨;猪肉价格飞涨,有官员说:不会涨多少的,别怕别怕。但现在很多人得算计着吃肉了;股市疯涨,有官员说:不会调整印花税的,别跑别跑。但话音未落就提高了印花税率。山西的黑砖窑像买奴隶一样把童工弄去做苦力,就是由村里“鸟官”办厂,乡镇“鸟官”包庇,县里的“鸟官”分脏。东窗事发,“鸟官”们大难临头各自飞,作鸟兽散,相关责任官员也不见一个主动引咎辞职或投案自首!

  有人感叹如今“鸟官”太多,一砖头砸过去,能砸到一大片。但是我们无法选择,因为有人替我们选择。只要上级领导满意,“鸟官”就还能当下去,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有个鸟用?而其上级领导也可能是个更大的“鸟官”。想起五十年代除四害的时候,全国人民到处敲脸盆、放爆竹制造响声,吓得麻雀到处乱飞不敢落脚,最后力气耗尽活活累死,这个办法是否更适合对付“鸟官”们呢?如果人民群众对“鸟官”的仕途具有控制权,那么“鸟官”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日期:2007-6-29 15:14:48

  第二十一句 始制文字(1)
  始,起头、最初。清代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中是这样解释的:“始,女之初也,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庸,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
  有个成语叫“始作俑者”,本来是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现在常被用来指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用法,但是以讹传讹,也就一直这么用下来了。俑,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偶或陶偶。这个成语出自《孟子 梁惠王上》,其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是一句诅咒的话,意思是说最先搞殉葬这一套的缺德鬼,让他断子绝孙、生孩子没屁眼!

  制,这是个会意字,左边是“未”字形,指有滋有味,右边是一把刀,表示拿刀干活心里还挺美,这就是一种创造的状态,马上就要制作出好东西了,心里能不美吗?
  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也就是我在这写、你在这看的东西,没什么好说的。但在先秦时期“文”就表示文字之意,而当时的“字”(会意兼形声)是指在屋内生孩子。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带领手下文武大臣四处耀武扬威,到山东登上了琅琊山。国家领导人来了,怎么也得留个纪念吧,那时候也没有照相机、摄象机、拍照手机,想在石头上刻个“秦始皇到此一游”吧,又有失身份、太掉价,我堂堂大秦帝国的皇帝,素质怎么也比那些到处乱写乱画的缺德游人要高吧?于是就让立块石碑,刻些纪念性的文字。《史记》上是这样说的:“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就是在琅琊山的这个石碑上,才第一次用“字”表示文字(够绕的!)。最初“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后来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笼统都称为文字。

  始制文字,就是开始创造文字——这样的解释还不如不解释,全当一句废话吧。
  仓颉是位好同志
  有人去过西安吗?
  反正我是没去过。上学的时候有打把的时间可以出去玩,但我哪也没去。为什么,兜里没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没钱的滋味真难受啊,不敢谈恋爱,不敢出去旅游,只能看着别人谈恋爱、旅游,自己像只抱窝的老母鸡一样趴在图书馆里看书。好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旅游图。好不容易上完学工作了,单位是个清水衙门,每个月仨瓜俩枣的薪水,饿不死也撑不着,还要省吃俭用还房贷,想去一趟比较大的城市旅旅游,真是舍不得,于是又恢复到抱窝的老母鸡的状态,趴在家里趣解千字文。

  如果你去过西安,是否到长安区去看过仓颉造字台?据说此台原是个夯筑的土台,台高有十多米,周长六十多米。当地人曾在夯土中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物件,因此断定这可能是一个上古文化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近年来,这个土台被文物爱好者和有识之士修葺一新,在土台外面包了一层青砖使其美观,更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在台的南面是一个斜坡,中间水泥抹面,上书五个两米见方的隶书体大字:“我到此一游!”——对不起,看错了,那是旁边的小字,大字是:“仓颉造字台”。旁边的小字是缺德游人写的,而那五个大字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写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