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保姆所经历的风花雪月》
第32节作者:
如鱼得
日期:2007-12-3 11:53:32
当晚,宁医生回到家里一直没说话,她一放下饭碗就给我换手,将孩子抱出屋子,到了院子里.赵老师随后也跟了出去,口里不停重复那句:娃子乖,娃子乖.屋子只剩下我一个人吃着饭.
我见过不少夫妻吵架后的冷场,感情好的,一般事不过夜便重归于好了,大都是男人主动示好,不管谁对谁错,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个态度,给女人一个台阶下;感情本就有裂痕的,情况就严重了,谁也不理睬谁,有的甚至火上浇油,拿出一张离婚协议来,逼对方签名,结果往往因为孩子归谁,又引发新一轮的争斗;也有女人主动向男人认错的,这样的女人一般性格比较懦弱,经济又不独立,完全依赖自己的男人生活.
我说赵老师只适合拿教鞭,也体现在家庭矛盾处理方式上.宁医生对男人无端猜疑确实属于无理取闹,但引爆火药的焦点在于赵老师的辞职,宁老师无法忍受男人的武断决定,在为不定的将来而担忧,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将男人辞职生硬地加在欧姓同学身上,引申出男女之事来,结果自然触发了男人容忍的底线,代价是两记耳光.
耳光可能让宁医生恢复了理智,反思之下,她没再追究出是非对错来,这是宁医生高明之处,大凡对自己女人出手伤害的男人,都会忏悔,除非他对这女人毫无感情了.从他追随到院子里跟孩子说话,可看出他想主动言好,想跟老婆套近乎,孩子在夫妻间充当缓冲的媒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宁医生也一样能接受这种方式,所以回到屋子里时,两个人对着孩子很快就说上话了.可问题是,执拗的赵老师竟然还是辞职了.
宁医生一听赵老师说已交辞职,明天就去办理手续后,彻底傻眼了,不哭不闹的,可眼里全是泪水,最后将孩子交到我手里,无声地回了卧室,过了很久,里面传来压抑的号哭声:往后可咋活啊......
我忙向赵老师使了个眼色,让他赶紧去里屋.
赵老师不情愿地念叨一句:不就辞职吗?教师有啥好的,吃不饱,饿不死.
里屋传来赵老师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一定在公司闯出名堂来,干好了,一个月就能挣来教师一年的工资.
男人的誓言总是很动听,恋爱前为规划两口小家,结婚后为规划三口大家.都让女人怀揣着期望,过起平淡却又不失奢望的平凡生活.
日期:2007-12-3 13:23:37
生活在平淡中一天天过着,在这下小四合院子里,住着10口人,每个人都按部就班地打发着每一天的节奏,就如同房东大爷手里的弹球,在循环中旋转,有摩挲,也有响声.
北屋多了点笑声,孩子会走路了,也会叫出爸妈了,只是妈妈的尊称也套用到我的头上,尽管是个赝品,我也时刻专心履行一个保姆的职责,赵老师的变化最大,一改过去不修边幅的习惯,每天夹着公文皮包,穿着西装,皮鞋也擦得很亮,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在院子角落休眠了,他也挤公交上班.同样的变化是:赵老师戒了烟,而键盘的敲击声更加悠长了,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
赵老师早出晚归,宁医生更是没时间,卖菜的任务落到我身上,好在不远处有个零散的卖菜地摊,菜样不多,可比较新鲜,有时候实在没空,我会提前一天跟老乡小吴打声招呼,让她去菜市场卖菜时顺便代劳.虽说赵老师改头换面了,赵家的生活也没大改善,有时候宁医生会讥讽一句:到年底我看你挣不来以前工资的一半.
院子的西屋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有天早上大爷从西屋揪出一个秃顶男人来,小舒和阿月搬走了,小舒临走时让我交给赵老师一张字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说自己北漂几年太累了,准备回家了,说她看好赵老师的,一定能成功,并说成功后,别忘了她小舒,让导演给她一个角色.字条的后面留了地址和电话,是杭州的地址.
那个夏天对赵家来说,真是祸不单行,先是赵老师的母亲在老家发病悬梁自杀了,赵老师接到噩耗后,整整哭了一宿,骂宁医生害死了母亲,母亲在北京就不会有事了,宁医生也哭了,说自己请保姆是没办法,担心婆婆带不好孩子,孩子本身就有病.
我在隔壁听了也流泪,为赵老师而哭,我从没听到一个男人那样撕心裂肺的痛哭声,因为我的进门,赵老师母亲回了老家,我也觉得自己也成了老人家自杀的原因之一,心里很不是滋味.
赵老师请假一个人回了陕西奔丧,回来后话变得更少了,仿佛把自己变作了键盘,只靠黑夜里的键盘声诉说心声.
接下来的9月初,不幸再次降临了这个家庭,宁医生下岗了.宁医生的下岗代表着我的下岗,尽管宁医生为工作之事奔跑了一段日子,可最终还是徒劳,到了她这个年纪,一旦下岗,想跟年轻的女子竞争,重新戴上护士衣帽,已经不现实,有天她道出一句:莲子,我也想找份保姆做做.
听了这话,我明白自己该走了.我主动提出后,赵老师夫妇觉得很对不起我,说让我跟他们家受累了大半年,孩子恢复了正常都是我的功劳,这时候让我走,有点过河拆桥.
我说,在他们家几个月里,自己成熟了许多,至少让自己学会了带婴儿.我才如实告诉他们,自己过去根本没带过这么小的孩子.听我这么一说,夫妇俩的脸上都浮出惊讶之色,有点后怕的样子.宁医生笑着说,刚开始见我抱孩子的样子,确实怀疑过,后来倒是没再怀疑了.
那是个周末,赵老师下厨做了可口的牛肉拉面,我和他们吃完最后的午餐就要走了.赵老师执意要给我9月份的工钱,我没收下,自己也困难,可我实在没有理由收下赵家解雇的工钱,他们和我一样,也难.跟房东老俩口道别后,赵老师夫妇抱着孩子一直把我送到巷口,就在我转身要离开时,那娃子忽然叫了声:妈妈
我将孩子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滚烫的热泪落到他的小脸蛋上,泪水沾满了我对孩子的祝福:愿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健康康地长大.
日期:2007-12-4 11:42:18
80年代里,随着农村土地包干到户,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了自由,家乡首先兴起了第一轮保姆潮,那时候城市家政市场也处于雏形,很少家庭有请保姆的观念,只要家里有老人,老人还能带孩子,大都是自己解决,而没想过请个外人进家门,帮忙张罗家务.但大城市对保姆开始有了需求,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责任田少的人家,开始想到进城务工.
那时候进城做保姆的,一般是辍学在家的女孩子,当时不光考大学是独木桥,就连高中的门槛也很高,很多人都考不上高中,初中一毕业就失学在家了,女孩子早早地随从父母耕耘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男孩子大都要学会一门手艺,木匠或是瓦匠,为将来谋生做准备.
因为过去家乡老一辈人人就有"代奶"一说,意思是奶孩子,也算是保姆的前身吧.80年代前,就有些大妈进城帮人家"代奶"了,"代奶"并不是奶孩子,而是带孩子,先前是在附近的大城市上海,南京一带,后来转移到北京是因为从家乡闹革命出去的老干部们落户京城后,对家乡仍怀有难以割舍的情结,逢年过节回家乡探亲时,就想到带个家乡人回北京带孩子.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很多还保留着家乡的传统,家乡人进了家门,既能做出地道的家乡餐桌风味,又能给后代人灌输祖籍习俗,这在他们固有的怀旧思想里,不失为两全其美的好事儿.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到了80年代,越来越多的乡村妹子开始涌向北京城,开始了保姆务工潮流.
90年代中期,这批保姆中有不少功成名就之人,因为她们所进的家门都是有身份的人家,在那样的人家里,即使是个保姆,只要你有上进心,同样也能抓住机会,洗头换面,有人出国深造,也有人成了实业家,她们成功后,将自己在外多年拼搏出经验和财富又带回到家乡,这就是当年"凤还巢"之说,"凤"就是保姆,"巢"字是双关语,既符合"凤还巢"的说法,也借指家乡巢湖.自此,人们对新时代下的保姆职业有了新的看法,有了彻底革新,不再是所谓的奶妈,也不再是所谓的帮工,而是自立图强的职业.
只是成功者寥寥无几,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从家乡出去的老干部能有多少啊?随后的保姆潮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中,也汇入了参差不齐的劳务市场中,我也正是在这种无序浪涛中的一个水花,随波逐流,到处乱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