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年》
第2节

作者: 南枫老潘程铭
收藏本书TXT下载
  面试的过程就是我们的身心备受打击的过程,在毕业生中经常“谈面色变”。有一次我们去在吃火锅,老潘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鱼丸,正颤颤巍巍地往嘴里送,程铭忽然对他说:“面试!”老潘立刻浑身哆嗦,口吐白沫,送到嘴边的鱼丸掉在了桌子上。面试之所以这么可怕,是因为在面试中我们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歧视。首先是性别歧视,总得来说,我们新闻专业的男生找工作比女生要容易些。我估计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记者总是要出去采访,整天风吹日晒的,男生在接到紧急任务的时候只需要一瓶“大宝SOD蜜”就可以奔赴祖国各地,而女生则需要整理满满一包化妆品和换洗衣服才能出发。接下来是相貌气质还有身高等歧视,这些尚在我们可容忍的范围之内。最令我们不能容忍的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歧视:比如年龄,近视,地域歧视(某省人比较倒霉,由于害群之马太多结果全省人跟着遭殃)等等,再比如去我们班一位去某公司应聘营销员的女生因为姓“裴”与“赔”谐音,惨遭out!还有一个同学因为属相与公司老板的属相犯忌讳,out !跟老板死敌是同乡的,out !喝酒不行的,out!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就如同一堆摆在地摊上的商品,任人家翻来捡去,这个时候什么“天之骄子”,什么“未来主人”这些罩在我们头上忽悠了我们十几年的头衔全部被丢在一边,我们的理想从“建设祖国”瞬间变成了“找碗饭吃”。

  我们宿舍的六个人决定了要一起留在北京。因为每个在北京生活超过一年的人都会对这座城市产生依赖感,而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年,早就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不想再去重新适应一个陌生的城市。尽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一再给我们宣传说其他城市生活压力小,空气新鲜,适合生存云云,但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只要能够毕业后还混迹在北京的版图以内就是一种胜利,所以很多外省市的好工作都被我们错过了。

  3
  有了好简历并不能够一定找到好工作,因为简历里面还有一项硬指标谁都无法更改——那就是大学成绩单。大四上半学期,我们学校开设了一门“就业指导”选修课,目的是教会那些毕业生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并且卖上一个好价钱。我觉得这门课程不错,可以在每周上课的时候认识一些其他系的待价而沽的毕业生,了解一下就业行情,能够知道给自己最低打几折。只是我忽略了这门选修课的结业方式是“考试”而不是“考核”。开设这门课的老师觉得既然是考试,就一定要有人不及格才行,而在学期末这门课考试的时候,我已经去了一家单位实习,被派往天津进行采访。当我接到这门课的考试通知后,询问老师能不能延期考试,指导中心的老师用坚定的口气告诉我,不行!这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考试。然后她又换上一副温柔婉转的语调对我说,参加了这门考试会对你的就业大有帮助。好像我参加考试时发给我的不是考卷而是就业合同一样。于是我从天津一路狂奔回到了北京,而回到北京后正好赶上周末堵车,因此冲进考场时已经开考十五分钟。下面我对这门“对我的就业大有帮助”的考试内容举例如下:

  问: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电话号码是?
  答:8233XXXX,(我们宿舍的电话号码)
  问:你是否已做好就业准备?
  答: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学校是否会同意我在宿舍里继续住下去?
  问:你认为学校在就业方面还需要给同学们提供哪些帮助
  答:需要给每位同学提供一份比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年薪高的工作。

  问:简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答:可以给学校的老师们多提供一个打牌吃零食和上网聊天的场所。
  这样的回答是因为我对学校不能通融我延期考试而产生的满腹怨恨所致。而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我的成绩单上多了一个“不及格”科目,结果因为这个“不及格”而最终没能获得北京户口,也就没能和那家单位正式签约。这很幽默,我因为上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而最终没能顺利就业。四年来我一直在调侃着学校,毕业时学校用这样的方式调侃了我。

  临近毕业时,我才找到一份工作,给宣武区的一家小有名气的杂志社当娱乐记者,从此我成了一名“娱记”。这份工作没有户口,没有保险,甚至连合同也没签。程铭由于没有通过英语四级,所以不奢望能够拥有北京户口,反而放手去搏,找了一家待遇不错的房地产公司,负责统计拆迁面积,公司的地址在昌平区。我们三个人中只有老潘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如愿地拥有了北京户口,只是单位的位置离我们较远,在大兴区。这样加上我们宿舍另外已经留校读研的三个人:浩子,超人和小兵,我们寝室的六个人全都留在了北京。

  准确的说我应该是漂在北京。

第一章我们毕业了(2)

  4
  在毕业的前一个星期,我们班所有同学一起吃了散伙饭。散伙饭的气氛很伤感,那天下着很大的雨,酒店包厢里的音响不停地放着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听着听着我们全都抱头痛哭,女生们也不再是掩面低泣,而是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哭泣理由,为逝去的岁月,逝去的青春,逝去的爱情。最后所有的人一起用眼泪祭奠自己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日子的逝去。每当有人来跟我碰杯时,我都会一饮而尽,并且努力地将眼前的这个人的形象定格在头脑里,因为喝完这一杯酒,再想要见到眼前的这个人就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后了,有的人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再也见不到了。散伙饭过后的第二天,班里的人就开始陆续走掉,每天早上醒来时我都会发现有人已经离开,班级的几个宿舍逐渐变得空荡荡的,我的心也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因为我的大学生活已经分散在这些同学的身上,被他们带到了天南海北。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别人的一段回忆。
  六月三十日是我们离校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真正的毕业日。我和老潘,程铭先帮助浩子,超人,小兵把他们的东西搬到学校的研究生宿舍。由于他们读的都是本专业的研究生,所以他们三个又被分在了一个宿舍,这一点让我们三个羡慕不已。帮他们搬完东西,我们六个人又回到寝室,老潘我们三个开始把自己的东西打包,能带走的都带走了,不能带走的像电脑桌之类的东西就都送给了他们三个。收拾完东西后,我们打电话找了搬家公司来帮我们把东西运到我们的新住处。在搬家公司派车来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又各自坐在空荡荡的床板上开始聊天,一如四年前我们走进这间宿舍刚刚相识时的情景。

  大学生活就像一阵带着清香的微风从我们的身上轻轻掠过。微风过后,我们愣愣地站在原地,意犹未尽地回味着风中的气息。
  5
  毕业后,我在宣武区天桥附近的某个胡同的某个四合院内租了一间很小的屋子。那个四合院坐落在一条巷子的深处,四合院里面又盖了很多间房子,形成了很多更小的胡同,这些胡同非常之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行。有一次两个哥们儿吃完午饭尝试在小胡同里进行侧身交汇,结果这俩哥们儿被挤在原地,半天动弹不得,一度造成院子里的交通堵塞。

  小胡同两侧住着许多租房的人,大部分都是和我一样北漂的年轻人。我的那间屋子坐落在四合院的最深处,面积只有几平米大。因此屋子里只能够放一张床和一张桌子,而桌子也很小,只能勉强放下我的电脑和几本书。屋子小得像个帐篷,因此我称它为“小帐篷”,不过还好我不需要把鞋放在“小帐篷”外。其实这院子里的大多数人都住着这样的房子,如果要自己做饭,就必须把煤气灶放在外面的屋檐下,每天在门口做好饭,端到屋子里来吃。下雨的时候有的房子还会漏雨,这时住在这屋里的哥们儿就要在床的中央放上一个盆接水,而人要像蛇一样绕盆而睡。久而久之,这哥们儿的睡姿便逐渐变成了C字型。

  虽然在这里居住有着诸多的不便之处,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里。看惯了外面的高楼大厦,现在我才觉得这条小胡同里才是最纯粹的北京。这里有狭窄而悠长的胡同,有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下雨的时候,整个巷子就像是一幅水墨画。四合院的门口会有须发斑白的老人倚门而望,有的四合院内还会有参天的古树(那大树会从某一家的房子里长出来),抬头望望房顶上,偶尔还可能看到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兽脊。秋高气爽的时节,参天古树的树叶会一片一片的随风飘落,古树上面的天空中有成群带着哨声的信鸽飞过,消失在远处的楼群间。这时候,我就会想起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北京的秋天的确让人陶醉。这里距离陶然亭公园比较近,我专程去了一趟那里去寻找那篇散文中的陶然亭。

  6
  每天清晨,我从“小帐篷”里面钻出来,穿过一条被我称为“一线天”的小胡同,来到院内的自来水龙头旁洗漱完毕,然后推着自行车七拐八拐地从四合院内出来,到巷子口买一份煎饼果子,然后边骑车边吃,到报社时刚好将那个煎饼果子消灭完。途中我要经过菜市口,这是清朝的罪犯们被批量问斩的地方,所以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下意识地缩缩脖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