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的奋斗历程:搏浪者》
第29节

作者: 别境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4-27 15:34:39

  (36)
  =================
  (十三)回家杂感

  古往今来,中国男人的赌性始终如一,喜欢赌博的人都或多或少带着点不安分的情绪,希望通过赌博获得一些改变,而且是快速改变,毕竟很多时候生活就像一潭死水,缺乏乐趣,赌博无疑成了增添乐趣的最佳办法,而赌徒之中绝大多数人对生活很不满意,社会底层的人占了多数,精神空虚的时候有3种办法可以缓解,一是找女人,二是喝酒,三是赌博,从古到今,烟花之地往往是三者具备,所以,尽管是违法的生意,却永远昌盛,经久不衰。

  君不见,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无人为。
  从我炒股票的那一天起,我就无时不刻在琢磨着赌徒的心理,我试图将其层层开剥,然后逐一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的目的当然是要掌握它,克制自己也克制别人。股票的的确确帮助我加速走出人生谷底的过程,收益是最有说服力的,尽管很多人并不看好它,宁愿在麻将桌上堆长城也不愿意参与股票投机,而我恰恰相反,我总觉得麻将也好,扑克也罢,这种赌法太低级,村夫村妇,贩夫走卒皆可为之,我若参与,和他们又有何区别?这种自降身份的事情我是不干的,而且我也不相信运气之说,只有那些失败的人才会用“运气”来作为失败的借口。

  股票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赌博,但是这种赌博是有迹可循的,毕竟K线,均线和那么多指标摆在那里,公司也实实在在地在经营着,只要你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一定能有所作为。而扑克和麻将这一类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技术只能占三分,还有七分是随机流动的。从风险的角度来讲,股票是可控的,牌一类是不可控的,股票输到差不多你可以选择认输,也可以选择当长线投资,打牌就不是,输了就没有了,100%的波动,风险和利润成正比充分体现出来。所以说,虽然同是赌博,本质上却有天壤之别。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我套现部分中金岭南,这是入市以来赚取最大的一笔利润,离5位数不远,中金岭南的确对得起我,买的时候6块出头,卖的时候已经9块多了,也就是说,这里面有近50%的利润,相当可观了。我套现了利润等额的股票,一部分打进信用卡,连本带利一起还清。这点上我依然保留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不想把钱欠过春节,迷信的说法是那会给来年带来不好的兆头,我当然不是全信这个,只是过春节的话信用卡的欠款又多了不少,毕竟每天万分之5,弄不好还有滞纳金产生。

  我痛恨算小帐的生活,但是我不得不算小帐,如果我连小帐都对付不好,我以后又如何能对付大帐?
日期:2010-04-27 15:36:27

  回老家过年最怕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爸妈一定会问起方瑜,因为我们在拍拖时他们都知道,并且要求过年带回去给他们看看,现在我到哪弄人去?我提前想了个可以说得过去的分手理由,告诉他们我们已经分手了,并且不是他们儿子的问题,是不得以的,我当然不能告诉他们实情,让他们知道儿子被人耍了,那多丢人啊!
  我不会在他们或者任何人面前贬低方瑜,很多恋人一分手总是习惯性把对方贬得一文不值,其实贬低对方也是间接贬低了自己,这种愚蠢的事情我可做不出来。相反我会说对方更好,这样一来自己的身价也跟着抬高些。
  爸妈自然免不了安慰我一番,也勉励我再接再厉,既然不能在一起就认命吧,一切都是上天早有安排。他们这一代人也许经历太多挫折,而且这种挫折不是自己个人能力所能左右,比如阶级斗争,文丨革丨等等,所以他们遇到自己没法左右的事情时习惯性地听天由命,也许这也是个缓解心理压力的办法之一,不然又能怎么样呢?

  在老家,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大多数不务实,整天做着发财梦,却每个月都成月光一族,工作无心做,整天想着做老板。我回家过春节的时候,闲聊中爸爸告诉我哪家亲戚的儿子工作不干了,要求父母给钱开小工厂,父母如果不同意就每天睡觉抗议,直到父母将家底全部拿出来投为止。可是小老板毕竟不好做,20岁左右的人,一拿到钱就花天酒地,拉帮结派玩乐,没多久生意垮了,钱也折腾光了,又开始冬眠。

  我听到的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好多个,父母辛苦赚来的十几二十万没多久就折腾个精光,这些小年轻人读书成绩很烂,打工尚且对付不了自己的开支,看别人做老板就坐不住,而且是成气候的做派,哪个家族都出那么一两个人。我真为他们感到担心,我跟爸爸说“这些人如果能成功的话就神了,一个连打工都打不好的人就能做老板,那天底下就没有失败者了。”
  爸爸觉得我在外多年,应该有些见识,所以问我对家乡这些家庭作坊怎么看?毕竟其中有人做成功了,规模慢慢在壮大。我回答他说这些小鱼小虾用不了一个大风浪就全垮掉了,现在没有经济危机当然能行,一旦有经济危机,崩溃起来速度会很惊人,他们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羊群。
  离家比较远,平日难得一见,所以我每星期都会固定时间和父母亲通电话,不能承欢膝下我已算不孝,如果我连陪他们唠叨都做不到,那真是枉费他们培养我的一片苦心。就算没话找话,我也要坚持着,因为我越来越发现,人随着年纪的增大,对儿女的依恋就会增加,心也越来越软,斗志逐渐减退,印象里父亲就是一把遮风挡雨的伞,但是当侄儿会叫叔叔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我和哥哥已经是家里的保护伞。我将侄儿视为己出,给他起名字,送他玩具,买好吃的东西,逗他玩,以前我并不喜欢小孩,但是他完全改变了我,家里添了他之后,我突然喜欢小孩了,觉得也蛮可爱的。我想,当一个人开始喜欢小BB的时候,说明真正长大成人了。

  我给他红包,他拿过手就死拽住不放,除了他妈妈,谁也别想动。我很奇怪,为什么他那么小就懂得喜欢钱?小孩子对妈妈似乎有一种无条件的眷恋,他可以不相信任何人,为了捍卫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可以与任何人为敌,但是,只有妈妈是例外的,他不会认为妈妈是外人,这种情感令我产生研究的兴趣。为什么这种情绪仅限于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复制到他人之间?
  在家的时候无非吃吃喝喝,我不太喜欢逢迎送往,但却必须如此,这是保持良好关系必须作出的让步,我也愿意作出妥协,在精神上我可以傲视一切,但是绝不表现出来,我会对任何人表现出亲热友好的姿态,这多少有点违心,但是人活着就必须违心。空闲的时间我就陪侄儿玩,我像研究股票一样研究他,想着如果人生如同一只股票,那我该投资哪一段?培养人才其实也是一种投资,我想到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到GDP的2%,比人家非洲国家还不如,而我们培养一个小孩却花掉家庭收入一半甚至更多,为什么两者之间的差距会如此巨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