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
第39节

作者: 西门杏庵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5-04 20:13:05

  《酒暖回忆思念瘦 ——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 第二部(连载)
  [卷一]白居易和关盼盼之死有没有关系?
  白居易劝关盼盼殉夫守节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宋本《白氏长庆集》)
  这首词的作者是白居易。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和元稹齐名。他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影响非常大。
  白居易是个大诗人,词写得不多。但他对后世词人的影响极大。一般来说,词人都写诗,都有诗集留下来。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词不好理解的时候,有一个办法可以参考,那就是看他写的诗,以此来互相参证。一个人的诗风和词风大体上比较接近。词坛大家夏承焘和吴熊和所著的《读词常识》(中华书局2000年4月第1版)第92页有这样一段话:如温庭筠与韦庄,并称温韦,同是晚唐人,同生当词体在文人中初流行的时候,用调亦大半相同,但两家风格大同之中确有小异。如韦庄“陌生谁家年少族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这一类决绝的句子,在温诗中很少有;温庭筠“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菩萨蛮》),这一类含蓄的句子,在韦词中也不多。若参以二家的诗风:温诗出于李贺,又与李商隐同为“三十六体”,好为密丽;韦诗出于白居易,乐于平淡,跟他们的词风正相符合。

  也就是说,韦庄师从了白居易,他的词风是从白居易那里学来的。
  这里选的《忆江南》,原作共三首,分别写的是忆江南春色、忆杭州秋景和苏州胜事。
  忆江南的时候,白居易已经是一个67岁的老人了。白居易是北方人,他在青春年少时曾经去过江南,后来又到苏州、杭州做过父母官。穆宗长庆二年(822)当过杭州刺史,敬宗宝历二年(826)做过苏州刺史。
  一直到他退休了,还念念不忘江南的美景。他在词中这样赞美江南:江南好,风景我不是听说,而是过去曾经亲眼见到:太阳出来,江畔开着满是鲜花,红得像喷火。而春天来的时候,水碧绿如蓝。春暖花开的江南多么多美好。怎么能不回忆江南呢。
  白居易出生在今天的山西太原,他的家景并不好,还是在少年时代就开始了颠沛流离。他出生的时候,大历七年(772),安史之乱刚刚过去,国家还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
  白居易少年就显露出超人的才华,被传说为小神童。五六岁就开始写诗,十一二岁,正在发育的时候,他写的诗就已经够收成诗集了。无奈当时社会动荡,生活不安定。11岁的白居易,就离家逃难,常常吃不上饭,“衣食不充,冻馁并至”。
  15岁左右,他已经在家人的催促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了。16岁那年,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进京,拜访当时的文坛老前辈、至德年间进士、60岁的著名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一个16岁的小子也想来长安混饭吃,就开玩笑说,你就是白居易?我告诉你,长安这地方米价是很贵的哦,恐怕居住大不易啊。
  说完这句玩笑话,顾况低头翻了白居易的诗,其中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愣住了,收起了笑容,而是感慨地说:凭你这样的才华,别说居长安,就是居天下也不是件难事。
  顾况是当时掌握文坛话语权的权威,他这一句话,很快就在圈内传开了,白居易声名鹊起,一夜成名。29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
  一个人的成功真的不是偶然的,没有合适的机遇,人才就可能一直是一颗永远被掩埋在土里的珍珠。比如,钱钟书,纵然是“人中之龙”,如果不是清华大学的校长罗家伦慧眼识珠,他根本就进不了清华大学,那么他的才华也就无法展示,这个人也许就这样被埋没了。因为,当时钱钟书在高考时,虽然英文和国文成绩都很优异,但数学只考了15分,不到最低录取分数线,按规定,不能录取,但是,校长罗家伦爱才心切,对钱钟书的英文和国文答卷欣赏备至,坚决打破常规,破例录取了钱钟书。

  所以说,个人的才华固然重要,可是发现自己才华的伯乐同样重要,否则天才也有被埋没的可能。宋代有个小郡的寺户参军,名叫卢秉,不知道在哪堵墙上写了一首诗:
  青衫白发病参军,旋粜黄粱换酒樽。
  但得有钱留醉客,也胜骑马傍人门。
  王安石看后,非常喜欢。就打听是谁写的,说这个人诗写得这么好,不能埋没,应该给个官做。我们知道, 王安石这个人最受宋神宗的宠信,他的自信到了狂妄的地步,甚至声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在权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话,没有人不给面子。卢秉这个小郡的寺户参军,因为王安石的举荐,到了重要部门当官,后来,当到了侍郎。
  想当年,李白何其风流、自负,可是如果没有贺知章的引荐,他连皇上的面也见不着,让皇帝给他封官也就无从说起了。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结识了诗坛老前辈贺知章。当时贺知章已经80多岁,如果仅仅因为年纪大、威信高,这样的老前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问题还在于,贺知章手中有劝,他是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这样的身份,诗写得怎么样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说的话有人买账,尤其是在“作协”之类的文人圈中,政治地位和文坛地位都高,他的话谁敢不听?他说谁的文章写得好,那就是好。

  贺老看过李白的诗,非常喜欢,尤其是《蜀道难》,一见李白,就“呼为谪仙人”。有了贺知章对他的称誉,文人的江湖上李白马上成了一匹黑马,长安城写诗的没有人不知道李白的大名。这李白又在贺知章见到了唐玄宗,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直接被皇帝任命为供奉翰林。其职责就是专门写诗逗皇帝开心。
  顾况之于白居易,就像贺知章之于李白。
  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诗人已经没有了盛世美梦,社会如此战乱,哪里还有心情去豪迈去奔放呢?“醉卧沙场君莫笑”那是盛唐才有气魄与豪情,能不能不像杜甫那样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患就已经很不错了。虽然,安史之乱之后官方一度宣称进入了“中兴”局面,但“中兴”是他们的,诗人们的信心很难再回复到初唐时李白那样。韦应物、刘长卿虽然也写山水诗,也想延续陶诗的传统,但是,已经没有了那份从容。

  社会贫富分化,各阶层矛盾加剧,内忧外患集中到一起,诗人们纷纷开始关注现实、正视现实、批判现实。新乐府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这场文化界和思想界的运动是由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这个词就是白居易提出的,其主要用意就是借助于汉代乐府诗的样式或者说形式,然后大胆创新,用新题来关注现实中最迫切的时事,不回避当下的热点话题。
  白居易晚年信佛,经常到龙门的香山寺,因此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一直到74岁,去世。死后就埋在香山寺的琵琶峰。
  白居易退休后定居在洛阳,这位乐天先生晚年不甘寂寞,专门成立了一个九老会,即由由他牵头成立的一个洛阳九个退休老年士大夫会,定期聚会。后来,宋朝的富弼在宰相位置上退休后,到洛阳自己建的豪宅中召集众老人,置酒为欢,效仿晚唐白乐天的九老会,名字就叫“洛阳耆英会”,聚会时以年龄而不以官职排座次,司马光还专门为这个“洛阳耆英会”写了序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