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于某习武旧事0品中国武术实战的纠结》
第18节作者:
黑人黑马黑骡子 其二,实战发力多种多样,然其形均以幅度小,隐蔽性强,力大极速,来回不定,组合连击著称。不知其陪形应力,格挡无用,躲闪亦无用。
其三,实战形体飘忽不定,然其发力均受重心调整,基点运动,死角倒换,力距控制之影响。不知其运动中力之调节,爆发力无用,整体力亦无用。
其四,实战中之力点,无论其作用大小,一碰即逝,一碰即变。其若闪电,仅有一触之应力机会。不知其发化同步处理力点,绝技无用,神功亦无用。
其五,实战中体力消耗之大,非走万式套路可比。唯一击而中尤可弥补。然一击而中,必以力透彼身为前提。以前四症痊愈,医此症方可有效。
知我者,拍案一叹,怨气可出。不知我者,余喝多了,胡说八道,权且一笑了之。
日期:2010-07-10 21:02:27
五十四:
师曰:欲实战,先得明白,如何制约对手。不能制约对手,就得明白如何不被对手制约。
世上没有无敌的功夫,只有无敌的变通。当武者实战有一模式可循时,其必败矣。虚实不定,阴阳不可捉摸,随遇而变,才是胜者之道。
依死法可胜,然只能胜比你还蠢的人。
余有武者自问六条,可供借鉴:
其一,死物好捉,活物难打。有率可循之活物亦为死物。实战中我是什么?其发化之动,可是对手死物?
其二,都知贵在善变,劲路可变,形体亦可变。此变我可在对手对手制约之内?可在对手打击范围之内?
其三,要发力迅捷,在于人不知。此不知,为身无感知而中。力之来回,劲之来回皆如此。我之发力如何?
其四,要化力虚无,在于力点内动。此动,不可以损害发力调节为代价。化发同步即由此而来。我之化力如何?
其五,起手成拳,抬腿是脚,遇力成桩。中则即回,不中亦回。撑架以待,摆成桩样,非以静制动,是亮开拳架,等对手瞎撞上来,我再发力,此守株待兔之举。我亦如何?
其六,实战,且不可我非用什么发力,招式胜人,只宜一动成力即可。浪费发力空间,浪费调节时间,浪费体力之举,非善战者所为。我亦如何?
六问做的齐整,事事皆备,则实战就简单了。
日期:2010-07-13 23:06:19
五十五:
余常思索,散打为何了了三五年训练,就可一扫传统武术的威风?理由甚多,答案亦甚多。为求得贴身感受及第一手资料,余曾与九十年代初,和在多个武术院校任教的几个学生联手,亲自或指导性的带散打班的教学。经过两年努力,对其学生发化力系统及触力感觉与反应的训练与调整,其中也出了一批省,市级的散打,柔道,跆拳道冠亚军的人物。再经过成十年相互间的研究,探讨,总结式的教学与实践,发现真正的武学,毫无因现代科技的发展,而陈旧和退化。相反,其若有现代科技的支撑,武学的理论与实践,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并散发出往日的魅力与风采。
若将自己,当做拳谱中的画像,以动作,招式,套路的相似,神似为标准,而忽视力与力之间的关系。那就能把一个武圣人,教成一个嘴把式。
如果以徒弟之规定发力化力,当做解释师傅之应力功夫的话,那就成了武侠片的动作设计了。说这个是功夫,简直是糟蹋武术,污辱武学。
以自身一人表现之发力,当做两力相互作用后之发力;以自身一人表现之化力,当做两力相互作用后之化力;以自身一人之感觉与反应,当做两力相互作用后之感觉与反应;以静止状态之力,当做运动状态之力。这些问题,正是套路武术和传统武术所犯的通病。
后来将此实践经验,用于对一些传统武术者的纠正训练,发现,最长训练时间七个月,最短训练时间一个月,最大年龄五十四,最小年龄三十二,只要将其缺失之部分补充齐整,其原有之功力,劲路,亦可在实战中发挥自如。其身手与那些专业选手相差不大。
其中亦有专业出身的学生,通过三个月的套路训练,参加媒体组织的拳种擂台赛,竟也获得了年度总冠军。亦有朋友,对业余学有两三年传统套路的学生,进行纠正训练一个月,竟也获得了前八名的成绩。简直是笑话,难道我中原武林无人了?
但对套路武术者的训练,我等无计可施。须得从头训练
日期:2010-07-14 22:31:21
五十六:
余一家兄,幼时顽劣,不喜静坐学堂读书,爱好舞刀弄棒。初中辍学,混迹社会。其常与人打架为乐,备有三尺长,近一寸粗之藤条,端正无节,紫红光亮,软硬合适,轻重趁手。几乎每战必用,从无败局。其最辉煌战绩,是上世纪末在黄河滩与人抢地时,独身一人,打退十四人之围攻。因而名震乡里。
问其所用之法,笑曰:和拳一样,一挡一打。只是身子不要死在哪里,要不停地走。如果停着不动了,就有被人拉住抱死的可能。那就只好拼力气了。
余问:若别人用铁锨,又长又重,兄感觉吃亏吗?
家兄答:硬挡硬打必然吃亏。只是力大在他,轻接在我,他力大与我何干?锨长在他,抢身在我,他锨长又与我何干?
余问:若别人用砍刀,尖刺利刃,兄感觉吃亏吗?
家兄答:硬挡硬打必然吃亏。只是执刀刺砍在他,旁敲侧击在我,我的藤条不碰到刀劲上,他尖刺利刃又与我何干?
余问:一根藤条能有多大力,可以伤人么?
家兄答:藤条无力,只是看你怎么用它。能把一人之力用到藤条头的不及方寸的地方,戳断几根肋骨,还是绰绰有余的。至于一棍打掉的长短手刀,那就更多了。它不在于力的大小,而在于你怎么用它。
莫要笑我那家兄不是我们那些拉帮结派的武林中人,不是那家的颁过证书的,四处炫耀的正宗传人,没有国家武协承认的武术段位,没有和媒体上宣传的,唯恐人们不知道他是个什么玩意的宗师大师们合过影,也没有看过什么装潢漂亮,自己也说不清楚的,糊里糊涂的武林秘籍。
家兄不会拳械一招一式,一个套路。平日里只是将三尺藤条玩的手熟,简单的几个发力,在那碰撞了若干次之触力感觉中,变的运用自如,平淡亦有神奇。如此经验之谈,虽用力用劲之感觉粗犷些,细微之处有待商榷。可藤条之用法与武学短兵之理,竟不谋而合。
可见,他是个真正的武者
日期:2010-07-16 22:33:20
五十七:
余同窗好友白生,学生时代曾陪余训练陪形功夫。人高马大,喜打篮球。其将陪形功夫用于篮球场上,抢篮板,防守偷球。多在对方运球时,不经意插一手,将球转为己有,又传给擅长进攻之投篮者。
白生年轻孟浪时,刚正率直,亦几件轶事有可圈可点。
其一,白生不懂武林传说中点穴挫骨之法,常于自身试手摸索,渐知何处疼痛不适。其乡下老家村中,有张家亲弟兄五人之老三,老四,借家族人多势众,多横行欺邻。白生二嫂因一小事,与之论理,被张家老四打伤。白生二哥与之论理,又被弟兄几个打了回来。白生放学回家,看到家兄嫂的惨象,没有言语,直奔张家门去。白生二哥知道不妙,忙起身追出。
刚出门不几步,迎面撞见张家老四,白生无话,上前一拳击在脖颈,欲再打,却见张家老四毫无反应,软绵绵的瘫倒在地。白生二哥一把将白生拉回。劝其安顺些,莫要惹那张家。二嫂亦劝,一边用弹尘摔子(与拂尘样子,作用一样,只是木把布条。)弹去白生身上尘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