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于某习武旧事0品中国武术实战的纠结》
第22节作者:
黑人黑马黑骡子 实战状态虽然变化万端,而发化用力之理却是一贯相通的。
(七)、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
由发化中来回力的打法熟练,而逐步感知劲路,由感知劲路,而达到神明阶段。
(八)、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然而不长时间的勤加操练,是不能完全身知体悟的。
日期:2010-07-29 12:35:19
六十五:
(九)、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
周身上下,皆处于是曲非曲是直非直之便于发化的调节状态,松静自然。传统说法,力由丹田发。而气沉丹田,是指腰脊松垂,便于调节传替腰腹肌肉力量。
(十)、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实战运动中,身形之变化隐现无常。然其千变万化,需在把握重心的调整范围以内。
(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周身上下,力点之处理问题,不可使其发力着实。
(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
运动中用力用劲,在于引动彼之重心,使之有或凌空失重,或如临深渊,或触之不及,或甩之不掉的感觉。这就是把握一动,随动知拍,得机得势。
(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如我,我独知人 "
触力感觉轻灵,随动而变,在实战中必是人不如我,我独知人。
(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搏斗的英雄没有敌手,都是这么来的。
( 十五)、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
太极拳的门派很多,虽然招式,套路不一样,有区别,都不外乎体重大的,欺负体重小的,力量大的,欺负力量小的,做师傅的,欺负做徒弟的,动作慢的,退让动作快的。
(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 ( 为)也"
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自然本能,学与不学都是如此。不是熟练掌握人体力所表现的东西。
(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 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 为"
仔细研究四两拨千斤之句,显然不是凭力量取胜,看到高龄老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说明也不是凭快决定的。
日期:2010-07-29 12:38:01
六十六: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实战运动中,无论形体怎么变化,然其重心如称准一样中正平稳。发化之力同在,固执一隅,需陪形而为。一味地只知进攻或者防守,没有调节和变化,则出现顶撞,淤滞的现象。两方相抗,力大者胜。
( 十九)、 "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数年,而不能运用自如,自己为人所制的人,都是双重的毛病没有体悟到罢了。双重,就是运动中化发之力不同在。
(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 离阳;阴阳相 济,方为懂劲"
要想避免顶撞,淤滞的毛病,就要身知阴阳同体是太极,化发同时亦是太极。局部力点处理和把握力距之整体位移是统一的,是一致的。化力和发力也是统一的,是一致的。能感知同时化发与何处,才是懂劲。懂劲,是陪形中,在触力一碰之间,体感身知其力,劲的变化而变化。是本能的反眏,不是反应。
( 二十一)、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随其动而变而就,多练多想,琢磨其中奥妙。逐步达到触力发化,从心所欲。
( 二十二)、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 详辨焉。是为论"。
此本来是舍己从人之技,按客观现实办事,毫无固定招式,套路可循。若自以为是,丢掉力与力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按图索骥,标准的手法,标准的身法,标准的步法,条条框框,再带上自娱的音乐,把自己都捆成粽子了,就进入了舍近求远的误区,成了传说中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标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