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戒备:军工厂灵异笔记》
第1节

作者: 东方抱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10-8 10:30:23

  读这本书的朋友。
  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尝试地读一点。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点击一下就越过去。
  我不会像别的作者,包括我在其它书的前言介绍里,在这里推荐自己的这本书。
  这是一本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书。

  也是一本随时准备太监掉的书。
  可能因为涉及到的一些高度隐秘。
  也可能是当事人的一些指责。
  或者,是冥冥之中,无形的压力。
  我写这部书,是想到哪写到哪,没有大纲,也不会有人物列表。
  因为,那一切,都在我的脑子里。

  你不知道和你知道,我知道和你不知道。
  这两句看得像绕口令的语言其实是这本书的根基。
  但是,文字,在某些时候,都已经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我写的,是我想写的。
  我想写的,是我所经历过的。

  故事,不,我应该说,不是故事。
  那么,我的开头,就应该说:事情是这样开始的。
  就像一趟列车。
  一趟很慢很慢的蒸汽列车。
  缓缓地进站一般。

  我的眼前,最先出现的是这样的一个场景。
  像电影,也像电视剧。
  不过,导演是生活本身。或者说,是冥冥之中的不知道的主宰。
  而我们,扮演的是我们自己。
  没有主人公。
  不过,这是群戏。

  或者说是情景剧。
  我不能控制剧情。
  也,无法中途退出演出。
  我只能够,坚持!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无趣。
  那我,请你,轻轻地,关上网页。

  因为,下面的,更加无趣!
  生活本身,不是很有趣。
  但是,我还是把自己要写的简介,发在前面,恭请各位选择性阅读!
  这部书的名字:
  《高危戒备:军工厂灵异笔记》

  可能写到的内容:
  一部全新视角的新书!作者20余年厚积薄发,点滴积累!绝密单位,军工厂灵异事件全程揭秘!
  地下档案室的神秘老人临终时的忏悔;日本关东军的旧照引出的灵异事件;会唱歌的陵园石碑;禁地,交织在清王朝初期的惊天秘闻,引发盛京定都迁都之谜;锅炉房的红衣鬼影;上丨访丨老人的阴文蛛丝;青白石和压邪镇纸;雕在人皮上的神秘宗教符号!
  人生总是有不同的走向。
  这仅仅适合广告一下,不一定都写。
  或许,这也是一种广告。

  第一卷:冰冷的血
  第一章:无名墓
  我在回忆。
  其实,在小说中,写到会忆的片段。我会觉得好笑。
  我在看任何书的过程中,凡是看见回忆的字句,都会有一种可笑的感觉。

  我在以往的写书过程中,也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回忆的字句。
  小说是假的。是虚构的。
  哪怕,有百分之九十的真实事件作为素材。百分之十作为虚构。
  也是难以说服读者的。
  当然,历史总是那样,即使是亲历者,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真实的历史与生活。

  我,是亲历者,但是,我的全部精力在这组文字中,是在与真实做相应的抗衡。
  因为,在这样的故事中,最可怕的就是读者在里面,找到真实的基因。
  或许,不经意中流传出去一组数字或是相关的文字信息,都能令读者猜想到真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的发生地。
  进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当年,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否是灵异事件,都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骚乱。甚至,危害国家利益。

  我在进入这个一生为之奋斗的地方时,我的信仰和生命就坚定地站到了一起。
  尽管,由于不确定因素,我离开了这里,但是,我还是会用我的生命来捍卫我的信仰与选择。
  我亲爱的读者,等得不耐烦了吧。
  请原谅一个在生活中跋涉得已然疲惫的中年人的絮叨与琐碎。
  让我们开始,进入22年前的那个秋天。
  我的回忆,即将开始。
  我最先想到的,居然是一座无名墓碑。
  这一点不奇怪。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亲与母亲两地分居。
  他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
  当时,我的父亲与母亲年纪已经不小了。
  是在组织上的帮助下才走到一起的。
  我的父亲,建国前参加过学生运动。

  后来,被组织上派到专业的学校,对了,应该叫大学,去学习军工技术。出于保密手册的要求,父亲一生中很少对人讲述起自己的这段经历。
  我只是在他老年时零星的回忆中,知道,那是我的父亲青春热血沸腾与飞扬的一段日子。我至今还保留着父亲这一时期的几张老照片和相关的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
  一张是父亲和几位昔年的同学的合影。一张是修建十三陵水库时,父亲和中央机关的同事们劳动的场面;还有一张,则是,国家领导人接见他与同事时的照片。
  和这些照片在一起的是一张建国十周年大庆,天安门广场入场时的请柬。
  我写下这些的文字,是因为,我最终进入这处高危戒备的军工厂,百分子九十是因为,父亲的历史与经历。
  那百分之十是,我母亲在军工厂刚刚建立时,就来到了这里,作为地下组织的秘密成员。

  直到,解放,军工厂为中国***全面接收。
  但是,我的故事最先出现的是一座无名墓。
  我五岁前,是在北京生活。
  住在现在的甘家口一带。
  确切的目标我说不清了。
  但是,甘家口、六号门、木樨地等字眼,在我的记忆中,是一种温暖滚烫的。就像一种冬天里的热汤面。想一想,就是一种热热的感觉。
  五岁以后,我和父亲离开了北京。
  来到东北。
  也就是这处军工厂的生活区。
  那也是一个秋天。
  我后来才发现,我的命运始终是和秋天相密切关联的。

  秋天的东北,已有了凉意。
  我们家住的附近是一所大学。
  只对内部招生的大学。
  招收的一般,都是系统内的子弟。
  我们家住的是专家楼。

  这不是指我的父亲母亲是专家。
  那是因为,这几栋楼最初是给苏联专家准备的。
  苏联老大哥是当时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
  可是,中苏友好破裂时,苏联的专家全部撤走,留下的是无尽的债务。
  从我们住的楼,向窗外望去。

  能看到的是,校园的后院。
  种着说不出姓名的高大乔木和白桦林。
  在这庭院中间,有一座始终看不清的建筑物,静静地矗立在那儿。
  好像一副油画。
  这种感觉,我在刚到新家后,特别强烈。
  我问父亲,那是什么?
  父亲摇了摇头说,小孩子,不要乱问。
  不该知道的不要知道。

  我没有做声。
  真的。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座墓!
  【我开始写作,但是,并未想写成灵异小说。这些文字背后,是我们的父辈的一生和我们热血沸腾的青春。有时候,我在静静地秋天的午后,坐在高高大大的白桦林中,回想一生中经历过的场景时,还是会有抑制不住的冲动,间或,会有为之仰止的崇敬。
  真不是简单的小说,更是,献给父辈和我们自己的一段历史的颂歌。

  我们在回忆那段历史时,不能简单地刻薄时间的流逝,更应有一种尊敬与郑重!
  这是一段,如果拍成影视剧,绝对不会令人失望的故事。在同样的题材里,我没有看到相似的篇章。我的文字不是最好的,但是,我的故事,是最能打动人的。】

日期:2010-10-8 10:57:00

  那是一座墓。
  一座建立在校园里的幕。
  这不是我的虚构。
  在我写作这篇文章前的2010年国庆前,我还打电话,问过仍旧在那里生活的一位朋友。他至今仍然在那所学校里工作。
  我问,那座墓地还在那儿么?

  他的回答是:当然在了。我现在正在吃午饭,推开办公室的后窗,就能看见墓碑。在秋天的午后,还是和我们当年一起在这边上玩时一样。
  我的心一紧,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