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叔,如何才能走进你的心里》
第17节作者:
遥远的水晶球 日期:2012-04-16 21:00:43
清明前就已订好了去重庆的机票,昨天晚上,一高中同学电话我,希望五一陪她去成都旅游。想也没想就拒绝了。我内心是希望此次的重庆之行可以一个人走,可以在一路行走的过程中找到过去的自己。今天下午回到市区,本来不想再用QQ,但因为工作同事的联系,必须要使用QQ收发文件。将QQ切换到 “请勿打扰”状态,打开邮箱,想起之前给大叔发过一封邮件,可是在发件箱里怎么也找不到。删了吗?什么时候删的?或者我根本就没有发过???我不知道,也记不清了。记得那天决定不跟大叔联系的时候确实在键盘上敲打过,因为当时心痛的手直发抖,根本没法回他的信息,所以选择了邮件的方式。但是,今天,现在,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发过那封邮件,我不记得自己说了些什么。脑子里一片混沌。。。。
日期:2012-04-17 19:38:44
早上和朋友一起散步,她问我为何抗压力如此之好。记得以前做老师时,有个学生某段时间学习很不理想,我跟他说:你现在已经跌到谷底了,就像弹簧一样,已经压到了最底,是时候该反弹了。看似一句玩笑,事实上确实如此。当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再输时,便是收获的开始。而现在的我,虽然看似没有输掉全部,至少在朋友看来不用为生活所担忧。然,精神和内心的状态却已匮乏之极。我一面自我安慰着会有更好的工作在等待着自己,一面又害怕就这样把自己的未来定格在这个城市。朋友开玩笑说,当你不得不和别人一样,为了生活去工作时,那你就不会纠结这些了。细想之下,发现她说的确实正确。若是每天忙碌于工作,为了生活奔波,那再多的才情,心思都像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可感而不可触。就像自己目前的状态,在悠闲和不安中焦灼。这样的状态是病态的,这样的病态只会恶性循环。下午去银行查了所有的存款,我想我需要把它们都消费了,我想我需要让自己变得真正的一无所有,我想只有跌到谷底的人才是最有战斗力的!!!!
日期:2012-04-17 20:03:18
很喜欢重庆那座城市,那里有我最开心的生活,有过属于自己的家,还有一群惦记的朋友。自从离开后,每年都会回去一次,今年也不例外。很多人问我,出去旅游去哪里比较好。我总是回答:去重庆吧,她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是最有特色的,非常值得一去。整理电脑里的文字时,发现了很多年前写过的一些关于重庆的描述。贴出来吧,重庆也曾是大叔和我之间经常会讨论的话题,那次见面时,大叔也问了很多关于我在重庆的事情,只是当时说的话太多,遗忘了这些攀枝细节。
日期:2012-04-17 20:05:56
重庆,华丽而忧伤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之西南,城中有嘉陵江和长江穿流而过。
重庆,又名“山城”。顾名思义,城中的建筑依山而建。延绵的山脉簇拥着这座古城。弯弯曲曲的台阶通向山上的人家,拾级而上,鸟瞰周围的山峦,别有一般韵味。正应了那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重庆,还被称作“雾都”。重庆的天空浑浊,压抑。空气中凝结着大量的水分子,随时寻找着机会想要穿入你的肌肤。烦闷的阴雨天总是没完没了,闲时,总是让人有种无所事事的错觉。仿佛整个人都变的庸懒起来。
华丽的重庆有着“小香港”之称。数不清的长江大桥和交错穿插的立交桥连接着这个城市的南北。夜晚的重庆,在霓虹灯下,肆意地彰显着她的妩媚,挥霍着她的青春。迷离的灯光使得这个城市更加娇翘,迷人。
然而,作为中国四个直辖市中的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短暂的直辖时间使得她还过于年轻还无法和其他的直辖市相提并论。
因依山而建,重庆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便是公交车,因而在这座城市里,很少可以看见自行车徜徉的身影,总感觉缺少了那份惬意。年轻的重庆自然无法和上海,北京,天津相比。她没有北京的丰厚底蕴,也没有上海的高速发达,和天津也是相去甚远。
俗话说“看景不如闻景”。很多人抱着过多的期望来到这个城市,却往往带着些许失望。两江交汇的城市不够大气,雄壮;潮湿的气候让人心生烦躁;拥堵的交通让人感到头疼......尽管作为中国的直辖,重庆却有着自己的忧伤和苦涩。
欣赏重庆的摩登,现代,宽容她的相对落后,只因这是一个年轻的直辖市,一个才直辖十年的重庆。
说起重庆,自然要说起重庆的美女和火锅。众所周知,重庆的美女享誉国内。大街上,重庆的美女自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你的眼球,标榜着城市的时尚风向。不能不说是种美的享受。也许重庆,四川本是一家,重庆的美女也带些四川辣妹子的泼辣。那性格,估计重庆的男人更有一番体会。
火锅,重庆的又一特色,其中又以麻辣著称。红红的辣椒油加上麻麻的花椒,对味觉绝对是一种另类的挑战。对于初来重庆的人来说,麻而辣的火锅是他们首先需要适应的。时间久了,相信都会爱上它。
重庆,太过独特的城市;重庆,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正快速地增添自己的华丽,褪去曾今的忧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