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寻迷——我所遇到的千年不死的神仙和菩萨》
第25节

作者: _地儿_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很多修行人,都采取的是淡定和随缘,也就是佛陀在《阿含经》里说的两个偈子:
  一
  舍离恩爱,出家修道。(修道人,心不执著人间恩爱,心出家而修行)
  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收摄、驾驭身和意识及等诸根,不染外在的欲望之境)
  慈心一切,无所伤害。(慈悲对待一切,不伤害众生乃至环境草木等无情)
  逢苦不戚,遇乐不欣。(遇到苦,不悲伤哀怨,遇到快乐,不欣喜自得)

  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坚忍不拔,如同在何种情况下都安然不动的大地,此叫修道人)
  二、
  欲调伏心意,永离尘垢。
  慈育群生,无所侵娆(烦,扰乱)。
  虚心静寞,唯道是务。
  长阿含经卷一

  因为他们知道,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心与物交织出来的幻影,看起来很实在,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特别是临终时,回眸望去,一切等似梦幻空花,为这些浪费时间,不值得。因此,大都采取“勉居红尘暂安身”的方法,随缘消旧业,不更造新殃,努力修行,永离轮回烦恼,一劳永逸地把痛苦的根源切断。
  日期:2011-5-15 13:54:00
  作为有些祈求世间幸福的人来讲,也有采取三种方法合一的。通过修行,改过,诵经念咒,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可行的。佛经中,就有不少例子。这个,佛教也是允许的。“欲令入佛道,先以欲勾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佛陀想了很多方法,如增福法(用于财富、官位等的增长)、敬爱法(用于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和睦)、息灾法等等。《药师经》《普门品》等经典中,专门介绍有此类方法,读诵这两本经典,无论婚恋、事业、身体等都会得到很好的加持。在今后的故事中,我会逐渐讲到。

  印光大师和历代大德推荐的《了凡四训》、《俞净公遇灶神记》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案例。
  其实,这些先贤的很多做法,也是修行的基础。在后边还要谈到。
  有人说,佛不能改定业。站在时空某一凝固的点上来说,很对。一颗树长成了,结果了,再改变既成的果实,不可能。但站在时空流转的高度来看,这只是佛陀的不了义之说。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曾谈到这个问题。如果加上时空,给一点时间,定业也可以转。一个薄地凡夫成佛都可以,更何况生活得好一些呢?因为万物都在变化,在变化中,顺势加入一些外缘,结果就会改变。譬如一颗树结的果子不好吃,这批果子是没办法了,但你嫁接一下,下一批果子就会改变。

  这或许就是中国的《周易》所探讨的变之道吧。也是儒、道都把《周易》奉为经典的原因。因为儒家也主张命运在我,在变。因此,佛教传入后,同样主张命运可变的佛教,与《周易》和儒、道一拍即合。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佛经时和后世的许多大德翻译佛经时,往往借用周易和道德经的词汇。也因为佛教见地更为超脱,后世的道家大成就者和儒家修行者习惯于从佛教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修行高度,于是出现了三教合流的洋洋奇观。

  可惜,现在的很多学佛者,学道者,学儒者,抱残守缺,互为沟壑,不亦悲乎?
  日期:2011-5-15 14:22:00
  世尊临涅槃时预言,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我的教法将会在那里弘扬。中国的大乘气象,是谁打的基础?是道家和儒家。有了这个文化基础,佛教才能顺利在中国得到弘扬;佛教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接受?那是因为,他的见地高超,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课程。世尊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更高的教育,帮助人们得到究竟解脱。

  道理就是如此。
  作为我的师兄,他当然知道,这位姑娘此生不属于他,他们分别有各自的命运轨迹,有自己的使命。红尘相遇,只是偶然一会。因此他顺缘而行,利用这段缘分,帮助了别人,也磨练了自己的定力,增长了自己的功德福报。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放下所有的贪婪,自在生活,这是随缘的另一层深意。
  从三世因果的角度来讲,如果他此生没能修成,或者修成后,再来这个世界随缘教化时,会有缘遇到这个转身再来的美丽姑娘的,如果遇到,就会结为一对恩爱的,和谐的,相敬如宾的鸳鸯伴侣。因为,他们心中,都埋藏了这样美好的种子,行为上,也是这样。
  有种子,就一定会发芽。
  而我的另一位女师兄,学识、相貌、家庭都是一流,可惜,她总是遇人不淑,痛苦不已。后来,老师告诉她,她前世曾是富家公子,虽然学佛,爱布施,但在情爱上,总是移情别恋,伤害了不少女人的心,因此,此生富足,端庄,但情感上总是受伤。她听了,幡然醒悟,奋志修行,改过自新,终于开创了一篇新天地,家庭日趋和美。
  后边,我们会写到。
  这是题外话,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故事吧。
  日期:2011-5-15 21:51:00
  厉鬼现身
  师兄给“月朦胧鸟朦胧”的那位姑娘用外气治病后,还治了几位疑难病人,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但气场都没给老师治疗这次强。

  我谈了自己的感觉。师兄所,我也感觉气场格外强,是不是阵法的作用,有天地能量的加入?
  大家都不明白,毕竟修为有限。他的老师听了,若有所思。
  日期:2011-5-15 22:00:00
  第二晚,再去时,老师拿出一副古图,是陈抟先生流传下来的天地人组场法,说不妨试试。
  老师说,陈抟老先生曾根据周易和道家理论,创绘了太极图,先天方圆图,恢复了隋炀帝时代因战火毁灭的河洛图(又叫龙图),并融合儒释道思想,提出了天地人相互因应的天地人图,在他所著的《龟鉴》明言:“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 提出了“天地人”相互辅佐,人借用天地的资源信息,人不妄想,不妄为,三者的协调一致,可以到达人的全相、贵相、富相、寿相的重要标志等思想。并留下了一副天地人修炼图,我们不妨试试。

  图中,那个人静静地站着,天在上,地在下,左右各有一道人,一起修习,五彩的气在他们周围盘旋。我们把那个图形研究了半天,最后,师兄决定他布气,效法天,老师坐在中间,效法人,我坐在下手,效法地。
  我说,我这个地没用。因为我功力有限。
  师兄说,你不是会练功吗?你进入气功态,不动就行了。大地安然不动嘛!并叮嘱老师保持心境无波的状态。效法人不妄想的情形。
  说干就干,于是,我们开始修习。气场有所变化,但不明显。
  静坐中,我忽然想到,何不运用六字大明咒试试。虽然我不懂布气,但我是地,念六字大明咒,回向给老师就行了。于是,我提前加了个意念,想象六字大明咒的能量进入老师体内,然后开始心无旁骛地念。

  气场越来越强,一个小时后,师兄收了功,老师说,很奇怪,这次好像觉得有一种清凉的味道。
  日期:2011-5-15 22:25:00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