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泥人——那些与鬼相随的日子》
第1节

作者: 老八路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4-4 19:46:11
  首先声明,我不是个高明的故事讲述者,我只能搜刮自己的记忆,把那些令自己战栗的部分写出来,给内心的恐惧一个略带阳光的出口,我鼓足勇气去晾晒那些发霉的、甚至是伤痛的过去。回忆是感谢生活的最好方式,所以,请不要问我这个故事哪里是真的,因为,我宁愿你相信它都是假的....。
  小说中所涉及到的符咒,我会根据记忆画出来,随文发到帖子里,但是并不代表那些东西还具有实用意义,我会略作修改。由于您的轻信而草率的使用它所造成的后果,是本人所不愿意见到的,别说谁来承担后果,因为谁也承担不起,特此声明。
  日期:2012-4-4 19:48:00
  小文是一名大学老师,主讲一些绘画类的课程,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艺术家就等于是半个疯子,所以,即便是性格内向腼腆的小文,也总能给人以“神经兮兮”的感觉。小文是不折不扣的凤凰男,在农村长大的他,带着不可改变的执拗,和那些听起来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故事,闯进了大城市….。

  这个大城市就是赵本山所说的全国“比较大”的城市——铁岭的邻居,吉林省最南端的城市——四平。其实四平比铁岭先“出名”的,在赵本山装疯卖傻的假扮农民代言人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之前,四平这个城市就已经名声在外了。不单单是因为在四平发生过惨烈的解放战役,还因为这里很特别。附近城市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座很有名气的精神病医院,所以附近城市的人要想贬损谁的思路不正确,就说:“你是从四平精神病院跑出来的?”。久而久之,就简化成:“你是从四平跑出来的?”。为了这个影响市容形象的叫法,四平市几届领导班子不知开了多少个会,讨论是否该把这个精神病医院迁移到郊区。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小文说起这些的时候却总是一脸严肃,他常带着一个“秘密持有者”的得意发问:“你知道当初为什么在四平这个地方建起一个这么大的精神病医院吗?”。然后他就很享受地看着你一脸的疑惑,之后他肯定还是那句:“算了,不说这个了,我还是给你讲讲我小时候的大杨树村吧”……。

  日期:2012-4-4 19:49:00
  大杨树村属于四平市管辖范围内,离四平市区约100多公里。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子,之所以叫“大杨树村”,是因为村口有一棵非常粗大的杨树。长了多少年没人知道,就像外地人不知道这个小村一样。村民们吃完饭休息的时候经常几个人围拢着那棵大杨树,看究竟多少人在一起能抱住它。直到一个算命瞎子从此路过,用手摸完那棵大杨树,吓得惊慌失措的逃走后,大人们才远离了那浓密的树阴。并且疑神疑鬼地呵斥在那里打闹的孩子们离开。

  孩子们可不怕这棵大树,反而觉得离大树旁边两百步左右的一座破庙很让他们害怕。这种害怕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害怕。从它旁边经过都要一路小跑,不敢回头。小文的家就在村头,他只要站在院子里就能看见那棵大树、只要站在房顶就能看见小庙。确切的说,小文家只有一个邻居。他们两家被一条形状像汉字笔画里面的“横折勾”一样的河流半包围着。剩下的村户都零散的分布在河流的另一边。

  小文说起他小时候生活过的这个“大杨树村”的时候,总爱用“兔子不拉屎”这个恶心的修辞。他说,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兔子。有的只是一些生活上很邋遢的乡亲们。能有多邋遢?这么和你们说吧,那里家家户户的酱缸是常年敞开口的,基本上不用什么东西遮挡,什么灰尘啊,雨水啊,人们根本就不在乎,要是遇到大暴雨,也只是用一些没有经过清洗的农用塑料布一挡,就算完事。小鸡因为站在酱缸口吃里面的蛆,掉进酱缸里面淹死是常有的事情,通常处理办法就是,把鸡捞出来吃了,然后接着吃酱。但是村里人对逢年过节的祭祀却是非常讲究甚至可以说铺张,掉进酱缸的鸡自己吃了,上供一定要杀大公鸡才行,村里人叫它“歪脖凤凰”。直到在供案上摆放烂了,也绝对不允许人来吃一口。但是这里有一点让人欣慰的是鱼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吃不完的程度。随便一个小水坑里面都有鱼,听说缺衣断粮的饥荒年代,村民为了填饱肚子,想尽了各种办法捕鱼,用网捕、用丨雷丨管儿炸鱼、把河水淘干了抓鱼,可是鱼的数量丝毫没有减少。无米下锅、无菜上桌的时候,吩咐家里的孩子拿着网出去,一袋烟的工夫回来,就能靠炖鱼充饥。

  日期:2012-4-4 19:54:00
  小文是在七岁那年,也就是1970年,举家搬到大杨树村的,那天,下着大雨。大马车拉着锅碗瓢盆叮咣乱响的穿行在村中土路的时候,偶尔有人从路两旁的土房中伸出脑袋探望了一下,又缩了回去。村长史万财披着雨衣在前面带路,一边满脸堆笑地向小文的爸爸杨平介绍这个村子的情况,一边时不时地强调快了、就快到了。几乎是从进村口沿着一条村路横穿到村子的另一端,村长才伸手帮忙拉住了马缰绳,并一脸歉意的指着前面的一座破旧不堪的草房说:“这回真的到了,就是这儿,你们等着,我马上叫几个人过来搬东西”。一会儿的工夫,村长的身后跟着一老一少,朝着马车这里走过来。村长吩咐说开始搬吧,大家就开始往这个破草房里拿锅碗瓢盆、瓶瓶罐罐。东西并不多,在大家齐动手抬完两个大木柜子之后,马车上已经空无一物了。小文的妈妈曾贵英赶紧取出来毛巾说:“多亏大伙了,这么大的雨,快进屋擦擦”。

  村长和那一老一少进屋后,坐在了小文家的炕沿上。小文这才仔细的打量着脱下雨衣露出完整的一张脸的村长。史村长中等身材,大概40岁左右的样子,人看上去很瘦,颧骨很高、皮肤蜡黄,眼睛总是无法在一个位置停留,滴溜溜乱转。接过小文的妈妈递过来的一碗热水后,表示感谢的一笑,露出几颗残缺不全的黄牙。小文的爸爸杨平不善言谈,在说了几次相同的感谢话之后,面对这三个陌生人就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史村长就没话找话的逗起了小文。

  日期:2012-4-4 20:02:00
  “这孩子几岁了?长得可真带劲,上学了吗?”。
  小文的目光和村长的小眼睛对视的时候,一下打了个寒颤,他觉得那目光很让他害怕,这种恐惧感对于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子来讲,是无法说清楚的。
  “快说你七岁了,这孩子,和他爸一样见生人就不会说话”,小文的妈妈曾贵英在一旁为这个早已吓傻了的孩子解释着,小文的爸爸杨平听到这里也只是憨憨地陪着笑脸。
  “哈哈哈,有文化的人就这样,听说老弟是识文断字的大学生,怎么就到俺们这个小村子当教书匠了呢?”。村长点燃他的烟袋,一边猛吸一边问坐在旁边的杨平。

  “服从分配,服从分配”,杨平很不自然地笑着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