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大学,陈佳一直是别人羡慕的对象,他不仅长得英俊而且成绩好,并且文艺、体育上也能捧上几个大奖回来。毕业后,陈佳被聘到一家跨国企业做总经理助理。第一天工作时,陈佳发现原来经理助理并不只是他一个人,还有另外一个同事,从总经理介绍看来,这个人绝不逊色于自己,一向十分自信的陈佳感到了压力。虽然对方总是笑眯眯地对自己说话,但陈佳总会感到一丝寒意。虽然总经理有两个助理,但是并不意味着陈佳的工作就会轻松许多,带着对同事的“寒意”,陈佳开始了职业生涯。
一次会议结束后,总经理对两个助理说:“最近和外商有一个谈判,你们之中有个人要和我一起去,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决定谁可以胜任。所以现在进行一个小型的资格考核。题目是,在一周内了解这几个人的性格和家庭情况。我会把你们安排在两个不同的部门之中,前提是你们不能“泄密”自己是总经理助理,并且不能向你已经了解的人打听你想知道的人。”很快,陈佳被安排到市场部,而那个人被安排到财政部。一向自信的陈佳被这个题目难倒了。因为他始终找不到一个叫林云的人,更无法去了解他了。一周的考核时间很快结束了。总经理看完两个人的调查结果,吃惊地问陈佳:“你怎么没有找到林云?”陈佳一时无语。“他就是我们公司门口的保安,我记得他还带着你的朋友去市场部找过你。这次考核的主要目的是考查你们的交际能力和信息总结的能力,所以,这次你落选了。”陈佳十分懊恼。
为什么陈佳没有找到这个叫林云的人?因为他根本没有料到一个公司的保安竟然和许多公司经理级人士一起排列在名单之上。而没有想到的根本原因,是陈佳骨子里存在那点不合时宜的“孤高自傲”。陈佳开始审视自己的性格,他打电话问朋友们——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得到的结果几乎一致:有点清高。这时,陈佳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尝试让自己“俗”起来,于是他发现原来自己的眼界是多么狭隘!
没有谁比谁高雅多少,每个人都是俗人。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即使是神仙下凡也注定无法躲开世俗的追击!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身居高位,即使拥有万贯家财,即使声名远播,即使众人仰慕……我们都应该记住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世俗之人,没什么了不起。
世界上几乎所有具备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不动声色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一代思想大师孟子,拥有无穷的智慧。尽管如此,他仍是平凡依旧,看起来跟一个老农没什么区别。一次,齐国的一个人与孟子相遇,问孟子说:“国王总打发人去探视先生,想必您一定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吧?”孟子回答说:“我能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即使尧舜禹也同一般人一样啊!”
每个人都是大同小异,我们没必要把自己搞得过于鹤立鸡群、清高孤傲,这样做的后果只有被世人孤立,从而无人与你交朋友,真正变成孤家寡人。《菜根谭》中有这样的话:“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让自己表现得与一个常人无异,哪怕你身怀绝技以及兴趣爱好都很突出,也要做出一副混混沌沌的俗人模样。这才是悟透世间三味的聪明人!
从今天开始,千万不要因自己的那点优点而对人“另眼相待”,否则只能让你成为一个自负的孤独者,被排斥在众人之外。长此以往,你的人脉就会被自己束缚,出现沟通的障碍,所经营的事业自然也是进展缓慢。因此,你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跟人一样,人跟我一样,圣人和我也没什么不同。一个人只有在平凡之中保持纯真本性,进而才能显出英雄本色。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对于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采取宽恕的态度,而如果错误在自己那么就不能宽恕;对于自己遇到的困境和屈辱应当尽量忍受,如果困境和屈辱在别人身上就不能袖手旁观,忍心不顾。
记得我上学时候,教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幅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时每天见它那样挂着,并没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以后的成长中,我发现这幅字就像神奇的法宝,运用得当,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都恪守这一处世法则。
某著名IT经理,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八个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许多事情就能豁然开朗!”这位经理所说的,正是《菜根谭》所推崇的处世之道——待人要宽,律己要严。
待人为什么要宽?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律己为何要严?因为不严会放松自我约束,让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这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也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它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对事物的标准,要有一个超然的体悟,对是非的判断,要有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把握。一个具备这种高贵品格的人,他的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
明王朝的建立,大将军徐达功不可没。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牛,长大后一起打仗。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严。
徐达处处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填不饱肚子,他主动少饮少食,把口粮节省下来分给他们;大军还没扎好营寨的时候,他从不提前进帐休息,一定会等到大家都安顿好了,他才放下心来;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端药治疗;如遇上兵士牺牲,他会更加重视,筹集棺木葬之。所以,明军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面,他也无声色酒财之好。史书记载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经赐给他一块好地皮,但正好处于农民的水路必经之地。家臣看到有这个好处,于是用这块地皮谋取私利,向农民征收“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却得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之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并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大明第一功臣”。能逃过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说,这跟徐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又是怎样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采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们把这句话颠倒了一下,变成了“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对自己很宽松,什么都能做,做了坏事也从不感到羞愧,但对别人却要求极严,犯一点错误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点小事对不起自己就喋喋不休。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像这样的人,他交不到几个朋友,做起事情来,也很难跟别人顺利地合作。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用最宽松的标准对待自己。这是一种严重自私自利的体现。为什么不想想,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要求别人?又有什么资格如此放任自己?
一个这样的人,往往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一旦境遇不顺,就会抱怨别人对他怎么不好,社会如何不公。受到一点委屈,就会大呼小叫。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全世界都是凶手,全都对不起他。他们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眼睛盯在别人身上,从来不反思,到头来吃亏的,肯定还是他自己——长此以往,将没有任何人喜欢他。即使是一个深爱他的人,也终将离他而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