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规高校考古系毕业生的考古生涯》
第21节

作者: 我与堂姐手牵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8-04 10:51:28

  爱岗敬业,实现自我超越
  我们正在进行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我认为很好,很扎实,很贴近实际。实现自我超越,在我通俗的理解中,就是一种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一颗努力拼搏永不言败的上进心。下面就结合我的工作,谈谈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体验。
  我98年上大学,02年毕业,大学生扩招是从99年开始,我还不是扩招,那时的大学生都想留在大城市,尤其是我们这个专业,一般回不到地市。当时,咱单位向我表达了莱芜有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当时我想,与其到一个我需要的地方,不如到一个需要我的地方。我这么说不是说自己多高尚,我是认为,在需要我的地方,我更容易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在很多人的惊异中,我毅然回到了莱芜。这次选择,我认为我实现了心理上的自我超越,更实现了我人生选择上的自我超越。

  我们莱芜的文物事业相较兄弟地市,工作相对薄弱,野外考古工作的机会很少,正规的考古发掘机会至今也没有。加上周围没有我这个专业的人,我不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感到孤单无助。事业找不到方向,人生也陷入了不知所措的迷茫中。我把我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我喜欢的诗歌中去。
  由于生活没有其他内容,我又是一个对事情很投入的人,喜欢一件事情就会全力以赴。我对诗歌的热爱到了近乎走火入魔的地步。那时候,诗歌成了我生活的唯一标准。如果我要去做个什么事,我先问自己:这个事情能给我写诗带来灵感吗?如果能,那就有意义,就去,否则就不去。很可怕,是吧。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的生活也可谓触目惊心。我说话狂妄而不自知,我脱离现实而无法自省,爱文学过了头,诗歌之刃开始伤害到我自身。那些夜晚,我的身体就像一些干燥的麦秸,我心高气躁,狂热的火焰让我自己熊熊燃烧。我组织诗歌义学堂,和写诗的人整天在一起高谈阔论。
  直到有一天,我厌倦了。我从厌倦那些所谓的诗人开始,厌恶了那些不切实际,高蹈空泛的论调。扪心自问,我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成了一面镜子,照到了丑陋的自己。
  我开始停止写诗,一切都那么自然。与此同时,境内的一个遗址:汶阳遗址闯入了我的生活。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史前遗址,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汉代、宋、金至明清,简直是一个历史的资料库,一个大地上的天然博物馆。这个遗址离城区不远,还有公交车直达,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史前陶片和宋代瓷片。2007-2009的三年间,我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给了它。我去了不下200次,采集抢救那些珍贵的标本。冬天寒风呼啸,夏天烈日炎炎,有时大雪覆盖,有时大雨倾盆,朝阳洒满金辉时候我雀跃而去,黄昏华灯初上时我满载而归。

  这段时间,诗歌就如故乡,我暂时忘记了她。我挥汗如雨,我皮肤晒爆;我十分劳累,我脸膛黝黑;我亲近泥土,不再高蹈务虚。每拣一个陶片,我的内心都沉静一分;每洗一个陶片,我的灵魂都透亮一点。有了重要发现时,我也会欣喜若狂,可是,那样的开心相比之前的疯狂,是多么健康!我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在爱好与工作的结合点上,又一次超越了自我,我很开心。
  可想而知,我的事业与人生在经历过短暂的偏向后,回到了我的专业与工作的正途上来。我前面说过,我是一个一旦投入就很专注的人。在对汶阳遗址进行长达三年的抢救工作同时,在郭主任的指导和支持下,文物办与《赢周刊》合作进行了“嬴牟文化探索之旅”大型文化调查、研究与宣传工作。对我市的文物资源在全面了解、全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对老文物点重新研究,并新发现了一些遗址。其中,《北魏嬴县迁址考》等文有一定独创性,校正了传统史学观点。该项目共发表图文并茂的论文70余篇,每篇3000字左右,共近20万字,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深知,我们的单位是文博事业单位,重要任务是文物保护,但是我的专业是考古学,同时通过汶阳遗址,考古也成了我巨大的兴趣所在。虽然没有机会,但既然是工作职责又是兴趣爱好,我就不能等不能靠,自己去寻找机会干工作。
  在08年-09年一年半的时间里,除了正常上班时间恪尽职守外,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休息了不超过三个周末。由于对文物考古工作的喜欢和热爱,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田野的调查、勘探与抢救性发掘中,用在了陶片的清洗、资料的整理、历史课题的研究与学术论文的撰写中。正是带着这种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对自己岗位的珍惜的心态,所以我婚前还在嬴城遗址蹲点进行了为期近一周的田野调查,当时正在红石公园拍结婚照,单位的车等在路边,我脸上的粉彩来不及清洗就去了;汶阳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中,我光着膀子,与身怀六甲的妻子在烈日下抢救珍贵陶片;孩子出生不到三天就参加了南水北调山东段高青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该遗址分别入选了09年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和十大考古发现)。三普中,我被分在了一组,独立承担起跟乡镇上的文化站接洽、安排生活以及到村里联系当地村干部的任务。独立带队开展工作,这对我来说,又是个挑战。我与各级当地政府积极协调,把后勤保障工作做到了前头,圆满完成了任务,使我们的普查队员能心无旁睹地开展工作。

  在文物普查中,单位领导跟我们强调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和建功的好机会,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也要无愧于这次机会。因此,我们所有的同事都不惜力气,不仅做到了村村到,而且一些大河的主干区域,一些符合古代遗址存在条件的高台地等我们都实地勘察,在寒风中踏着冰雪走整整半天是常事。
  在对鲁长城的调查过程中,我也是单位的主力,不管刮风下雨,不管自然条件多么恶劣,我们跋山涉水,风雨无阻。
  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我又独自承担了徒步考察齐长城的课题,对齐长城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进行前期的GPS数据测定与相片信息采集。这项工作前后历时半年,尤其是2010年整个四月份全部沿线跑,每天保守估计10公里,行程200公里,全是徒步完成,成为独自徒步考察完齐长城莱芜段的第一人。
  可以说,今天我当着文化系统领导的面,当着这么多同事,我敢问心无愧地说一句,这几年在工作上,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样,做到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我感觉在工作上,虽然机会少,没有开展我这个专业的条件,但我一样可以自己去做,一样可以做出贡献,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我在工作上,实现了自我超越。我将以这次学习活动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为莱芜的文物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