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
第14节作者:
李幺傻 日期:2010-12-22 12:09:02
【22】
鄂西会战中,国军将士的斗志不可谓不旺盛,作风不可谓不顽强,地势不可谓不险要,可是,在总体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依然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只能步步后退,因为武器太过低劣。
反观日军,他们天空中有飞机大炮,江面上有舰艇巨炮,地面上有坦克重炮,尽管他们处在进攻的一方,依然能够步步紧逼,因为他们的装备太精良了,武器太先进了。
交战双方,武器根本就不能等量齐观,同日而语。
这是第一次远征军失败,滇缅公路被截断之后,中国远征军组织第二次远征大反攻之前,这段时间是中华民族最为艰苦卓绝的日子。中国仅有的武器装备,是依靠驼峰航线穿越飓风肆虐的喜马拉雅山从遥远的印度空运而来。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一共几百万军队,依靠空运来解决战略物质,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不久后的常德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中,中国军队照样打得极为顽强,弹尽粮绝而至死不降。有些无聊无耻的文人编造什么蒋介石不派一兵一卒,对着耶稣像喊阿门,让守城官兵自己想办法;还有文人编造什么守城将军投降,转过身来打国军,这简直是极不负责任。这些文人的脑袋被门扇夹了,被毛驴踢了,这样信口雌黄,颠倒黑白,岂不让抗日英雄九泉之下心寒齿冷?国军以如此简陋的装备,在鄂西会战中,依靠雄关天堑坚守,尚且步步后退,而在衡阳和常德坚守孤城,国军救援和突围,又如何能够冲破日军的铁甲包围?以后,我会详细写到常德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还历史一个清白,还抗战英雄一个公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鄂西保卫战中,当日军进犯至渔洋关一带时,为了配合正面战场,活跃在敌后的新四军也来“帮场子”,他们趁日军后方空虚,主动出击,开辟了襄南根据地,牵制了部分日军。
鄂西会战中,日军的战斗意志也同样顽强,他们欲毕其功于一役,从炮火连年的中国战场抽身出来,去支援已经焦头烂额的太平洋战场。冉宏图说,当时在战场上,日军的飞机从头顶上飞过,鬼子从山谷中冲锋,守卫山峰的战士们只看地面,顾不得看天上,有一架飞机被高射炮打中了,冒着黑烟撞在了对面的山峰上。山谷中的鬼子受到两面夹击,面临绝境,就把军旗烧毁了,集体自杀。
鄂西会战中,整团整营国军壮烈殉国的战斗非常多,他们忠勇的故事流传在那些现在已经落光了牙齿的嘴巴里。再过几年,这些故事将会陪伴着他们被深埋在土层里,后世的人们只能依靠想象来回望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全民抗战。当地的老人说,在一个木樨桥的地方,有国军一个营与鬼子接战,枪炮声响了一夜,天亮后,没有一个人从山上走下来,全部牺牲了。有一个地方叫馒头嘴,这里曾经经历了一场大战,日军3000多人进入了国军的伏击圈,一直到了100米以内,国军才突然出击,打得鬼子晕头转向。而且,那一天天还下着大雨,国军穿着草鞋,行动方便;鬼子穿着皮鞋,行走笨重。鬼子向两边的高坡攀爬,没有爬两步,就会摔跟头,成为国军的活靶子。大雨过后,空中飞来几架飞机,鬼子的伞兵跳下来,漫天都是降落伞,像礼花一样。一部分国军射杀山谷中的鬼子,一部分国军射杀这些空中的伞兵。这一仗,日军死亡了2000多人。日军有战场上焚烧死尸的习惯。2000多具日军尸体,光焚烧后的骨灰,就有三米多厚。日军来不及将这些骨灰全部带走,就仓皇逃遁。
抗击这股鬼子的是国军第五师,属于是杂牌军中的赣军,师长刘云瀚,作风强悍,此战过后,刘云瀚深得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器重,将他调入自己的18军,后来,胡琏担任18军军长,刘云瀚继胡琏之位,担任11师师长。再后来,刘云瀚又一起跟随胡琏守金门,让解放军三个团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然而,局部的胜利仍然不能抵挡日军如潮的攻势,1941年5月下旬,日军还是一步步抵近了石牌。
国军只剩下了最后一张牌:天堑石牌。
这张牌在11师师长胡琏的手中。
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胡琏。胡琏如何出牌?
日期:2010-12-22 16:55:36
【23】
1943年5月27日,这一天永远定格在了石牌村村民冯学佑的记忆中,记忆中的这天霞光满天,风和日丽。
这天早晨,已经预感到大战即将爆发的第11师师长胡琏起得很早,走出军营,面向东方,在晨曦中一连写了5封诀别信,连同遗物托人一起转交给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家属。
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两封信件,一封是给父亲的,一封是给妻子的。
他写给父亲的信是这样的:
“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
胡琏在石牌的猎猎江风中写这封信,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成功或者成仁,再没有别的选择。他只能孤军奋战,已无别人可以依靠。在他之前,国军的各支部队已经竭尽全力,仍然没有阻挡住日军疯狂而残暴的脚步,而他,则是最后一关。日军要占领石牌,进逼重庆,除非从他的尸骨上踏过去。
成功成仁之间,战死成仁的几率更大,11师,8000子弟兵,面对日军最后的嗜血疯狂,胡琏将军能做的,就是以死相拼。为了安慰父亲,他说,有儿子能够为国尽忠,父亲大人您一定感到欣慰。
胡琏是一个孝子,只有至纯至孝的人,才是至善至忠的人,只有孝子,才能成为忠臣。他在书信的最后,恳求父亲按时吃饭,天冷加衣,他即将与凶残的日军同归于尽,却连这样的细节都替父亲想到了。
他写给妻子的信是这样的:
“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战争胜利后,留赣抑回陕自择之。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穷而乐古有明训,你当能体念及之。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支,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亦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
尽管担任师长,然胡琏秉公为国,家境贫寒,身无长物,能够留给妻子的遗物,只有一块手表、一支钢笔和一本日记,可谓清苦至极。
胡琏托付给妻子的后事只有一件,就是让儿子长大后当兵,为父报仇。此一役,胡琏根本没有想到会活着回来,我生国亡,我死国存。
写给父亲的信中,多少还能看到一点胜利的希望,那是为了安慰年迈的父亲,而写给妻子的书信,则是安排后事,这已经分明就是一封临死前的遗书了。
60多年过去了,每次读到这两封书信,我都热泪盈眶。
抗战时期,曾有记者采访战场上的国军军人,问:“那抗战胜利后,你打算做什么?”那名军人回答道:“那时侯,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1938年武汉“4.29空战”中,国军飞行员陈怀民的战机在击落一架敌机后受到5架敌机围攻,他的飞机油箱着火。当时他本可跳伞求生,但他没有,而是撞向敌机,与日军“红武士”高桥宪同归于尽。陈怀民说过:“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
抗战时期,有多少中国军人就像他们这样,为了中华民族能够生存,万死不辞。每每想到这些,就泪如泉涌,再没有什么比从容蹈入死地更令人感动和震撼的了。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勇士。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千年而不倒,穿越千年而不灭,就是因为每逢民族危难之际,就有这样忠肝义胆的勇士挺身而出,以死报国。中华民族,英魂永存,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那天中午,遗书发出去后,胡琏将军依照古例,沐浴更衣,祭拜山神,对天盟誓。他换上崭新的军服,带着师部全体人员,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凤凰山。这一幕,永远定格在了冯学佑的记忆中。
中午12时,烈日当头,将军带着所有人员跪倒在山巅,跪倒在苍天之下,跪拜在列祖列宗的灵位之前。
将军朗声祭天盟誓:
“陆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谨以至诚昭告山川神灵:
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饮,决心至坚,誓死不渝。
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犹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
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这一幕,我相信也会定格在读到这段文字的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中。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乃祖宗披荆斩棘历尽艰辛而留给我们的,任何人也不能从我们的手中夺走,我们捍卫自己的土地,天经地义,名正言顺,列祖列宗的神灵会保佑我们痛歼顽敌,保卫家园。
千钧重担,千钧一发,胡琏和8000子弟兵的肩膀,承担起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他们要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枪林弹雨,庇护风雨飘摇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让这个在战火中饱受摧残的民族,免于万劫不复,免于亡国灭种。
祭天完毕后,胡琏走下凤凰山,来到了距离前线咫尺之遥的一个叫虫客蚂包的地方,坐镇指挥。8000子弟兵坚壁清野,扼守山经,挖掘战壕,凭险据守,等待日军来犯。
大战即将爆发。
暮云低垂,树丛屹然,群山不语,大战前的夜晚竟是如此寂静,空气中充满了愈来愈浓的硝烟气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