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年轻时代的风流往事》
第26节

作者: 丁英学园
收藏本书TXT下载
  就在人们急操心的时候,上面给调来了一个新的社长兼书记。新来的干部叫前光高,铁匠出身。四十六七岁年纪,个子瘦长,背稍有点弓,横嘴巴,直鼻梁,眼睛圆溜溜的有点小,看起人来骨辘辘转个不停,仿佛定要在你身上找点什么毛病。
  日期:2010-08-20 01:53:28
  前光高才到麦桥村就提议在二道桥跟前修起三座十万担粮仓,第三天就动工了。动员了全村男女劳力一千两百多人,还号召麦桥村完小停课支援。建仓工作一开始,人们的积极性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几乎刚刚学会走路的儿童和主着拐杖的高龄父老,他们竟然每天大清早出发跑到陈南村南面的小乌江边,每人抱回两块青砖,而且每人抱着这两块砖差不多要到半下午才能回到二道桥工地。这种令人赞佩的场面,常常把前来采访的记者感动地热泪盈眶。他们不由地喊出发自内心的赞叹:“啊,有了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何愁达不到‘人间天堂’呢!”

  日期:2010-08-20 01:54:54
  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几乎在同时,前光高又提出把朱家湾辟为‘万头猪场’,着手砌造砖石墙基,架设棚舍。还在观音庙左侧建立一座青砖瓦顶的幼儿园,接着又在三座十万担粮仓东南面修建一座容二千人就餐的大食堂;这一系列令人向往的浩大工程,在偏僻的山村人们的心目中,无疑被看做伟大的壮举。砌墙的,伐木的,和桨递砖的,运砖运瓦,整个麦桥村人几乎都参加了。

  日期:2010-08-20 01:56:19
  为了加快跃进步伐,社部提出争分夺秒的号召,组织了男女劳动力,学校师生以及老幼妇孺,分两班轮流日夜施工。整个麦桥村,山歌不断,人声鼎沸;特别是夜晚,松明火炬照得通明彻亮。人们号子喧天,一个个忘我地奔忙着,如同旋风中的尘土,一个劲地疯狂流转。
  一种崭新形式的出现,同时是有它秀人的特色,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即使不被理解也能得到认可。只有两个月时间,万头猪场建成了,幼儿园建成了,大食堂以及耸立云天的三座十万担粮仓等砖木结构建筑全部竣工。社部决定并及时购置了五台碾米机,组织了六十个炊事员,幼儿园准备接受二百五十名二岁至五岁的幼童。
  日期:2010-08-20 01:57:51
  为了适应‘大跃进’的需要,又进行了劳动力组织建设——麦桥村的所有劳动力组建了十六个‘连’(每连一百至六十人不等。)
  这天,自前光高到任以来召开第一次全体社员大会。首先由刘国治宣布被任命的各连长和副连长的名单。刘国治把全部名单念完后还说了一段开场白,他说:“乡亲们,近几个月的‘大跃进’,我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我们社这些大规模的建设,全是‘大跃进’下的蛋!只要我们继续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脚步,这些蛋就会生出凤凰来。。。。。。”“杂种!”刘三寸突然大声骂道:“社员又不是老抱鸡。”他的声音还很高。刘国治一听有人泼凉水,立刻停住了讲话,厉声骂道:“谁,娘卖皮的谁在说怪话。。。。。。”刘国治一边吼骂着,脑子里突然‘嗡’地一声:“唔,唔,麦桥村就只我爹爱说‘杂种’骂人的话,他朝刚才发出怪话的地方一望,那人丛中好像空了一块。“我爹个子低,可能是他,唉……”。他脑子一转悠,忽然改口道:“噢,怕是我刚才听错了,没有人说怪话就更好。他稍微停了下接着说:“还有前社长,为了给我们麦桥村造福,日夜操劳,几个月都没回家了,夜里做梦都想他的老婆;噢,不不,”他连忙更正说:“他想家啦,也没时间回去,我们都更感激他,现在欢迎前书记讲话。”说完,举起胳膊带头鼓掌,大厅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日期:2010-08-20 01:59:15
  应着掌声,前光高慢慢移到刚才刘国治说话,他还没有开口,鼻子一歪,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他的眼睛骨辘辘转了好一会才说:“我们成立这个,嗯,十六个连,就是为的,嗯,要提高更大的跃进。怎么个搞法,社部一锤子定音。大家跟着就是了,都是为了带着大家走进美,嗯,美,嗯,美好的天堂嘛。嗯,今后哪个要说怪话,别怪我前光高的铁锤太硬,嗯,……”刚才刘三寸的怪话他听到了,他也看到了那个方向,要是认真起来刘三寸是脱不了手的,但前光高却宽厚地把事情放过去了。接着,他又说了一会。意思是说:“自一千九百五十八年十月五日,我前光高社长正式宣布麦高社完成了‘三化一公’(指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和公共食堂)的基本建设,为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更大跃进准备了先决条件。

  日期:2010-08-20 02:01:10
  刘国治曾经提出,人们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理解的‘三化一公’这个名词,现在完全懂了。
  大食堂正式开火了。男人们每天早晨起来夹着碗筷,蹲到杨柳河边用水在脸上抹一把,跑到食堂吃过饭,然后打着饱嗝抹油乎乎的嘴朝杨柳河堤上一坐,等到值日连长的哨音‘珠珠’一响,这才集合上工去。上了工,一边干活一边说笑,有的人尽量拉开嗓门打山歌。总之,两袖清风,无牵无挂,就是爬到屋顶上打哈哈也不尽兴。
  日期:2010-08-20 02:02:16
  收晚稻还要些日子,挖红薯还早,这些日子就是把初夏伐下的那一千五百八十亩山林的衫木运到食堂跟前当柴火,衫木有一人扛的,几人抬的,学生孩子们拖起一根衫木枝杈飞跑,扰起灰尘漫天,欢声鼎沸,很有一番情趣。

  在编制连队的时候,分为青年,壮年和老年三个等级,像曾一老倌,刘三寸,吴九捻鱼,沈七鸭婆,梁桂华这班年龄的人都编在一个连。他们就干捞鱼,宰猪,打米,弄菜这些杂务事。他们在几十年前就是一块在杨柳河边一块滚大的少年伙伴。一天三顿,吃得嘴角流油,又一天到晚在一起说笑。功夫不重,每日照样十分工,十分工就是两块钱,抵的上从前三四个长工一天的收入。因此,谁都乐得合不拢嘴。“这是托你儿子的福呀。”刘有林插嘴说:“没听前光高书记说嘛,‘梁平的支援队每人每天还为社里挣四块钱呢!”“哎呀,啧啧啧”,鹭鸶砸着舌尖说:“一人四块,十人四十,四百三二,哎呀呀,每天就给社里挣三百二十块,好家伙,麦桥村硬是碰上财神爷了。”

  日期:2010-08-20 02:03:37
  晚稻正在吐穗扬花,整个田野呈现一片薄雾般的淡白。微风荡漾,散发着稻花的芬芳。太阳朝后山的森林里归去,给大枫树树梢留下一抹辉煌。曾一老倌觉得好些日子没有到过梁家湾了,心想要去看望看望奶奶。便踏进了梁家山门。黑牙狗听到声音从厨房里‘嗖‘地扑了出来,一见没有陌生人,那一张龇牙咧嘴的凶样便立刻收藏起来。

  曾一老倌说得嘴干了,不由地把木板凳移到黑不邋遢的小方桌(大桌收到大食堂)跟前,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叶有股腥味,在桐油灯下仔细一看,才想起现在家家都没有以前那种精工细作的茶叶了,因为都要搞大跃进,茶棵子没时间管理,管它粗粗细细,率上把叶子,开水一烫,一晒就成。可是喝起茶来,茶没茶味,水没水味,土腥味叫人恶心。曾一老倌放下茶碗,见周郁端了两碟茶点放在桌上,半碟子炒黄豆,小半碟炒薯片。曾一老倌想起那些糖稀芝麻糕,板栗糕,蜜钱桔饼,油炸红薯片等等家庭主妇们精制的丰富茶点,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心里不由产生一种苍凉的失落感。但是他没让自己这种感情流露出来。伸手捏了一块红薯片递进嘴里嚼着,山羊胡慢慢摇动。灯光把他的山羊胡照到墙上,好像一个马尾巴在扫尘。他又换了话题吃惊地说:“大婶的起色不太好,怎么回事?是不是请个郎中看看……”

  日期:2010-08-20 02:05:01
  梁桂华躺下后,周郁心里总觉得一阵阵惶惑不安,仿佛丢失了什么贵重的东西,又像是预感到将要发生什么不幸那样。吹灭油灯准备睡了,在床头站了片刻,轻轻打开侧门,仿佛流动着朦胧的月色,院子中间两棵桔树,红桔压弯了枝头。“唉,就只两棵树了,猪也没东西味了,给社里收去吧,没有现钱,不给社里吧,又催了好几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