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的女儿讲那些来自大海边的神奇事儿》
第13节作者:
玉容妍妍 2011-3-24 10:32:00
这是一个很真实的故事,因为故事中的那个男孩还活在人世,虽然当年的男孩如今已年过70,并且事儿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但他的内心一直在受着煎熬,一直在痛苦着……
60多年前,在我们这里,海分开了在海岸边上的许多小渔村,我生活的小渔村在海南面,我们这里称北面的那些渔村为北海岸的,他们则称我们周围的小渔村为南海岸的。
南海岸的最北边和北海岸的最南边相隔不过二里路,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因为海隔着,在那时,那就像一座无法跨越的洪沟,如果两边的人想走动的话,都得绕非常远的路,几乎绕了半个小城,都能到达。所以,如果没事的话,通常南海岸和北海岸的人来往的很少。
2011-3-24 10:39:00
这一天,我们邻村的李三爷要到北海岸的一个村里办事,那时李三爷刚满十四岁的儿子李刚争着吵着要跟三爷一块去,李家的家境很好,李刚是三爷家的宝贝,三婆生了四个女儿,一直到第五个才生了个儿子,也就是李刚。所以李刚一出生就是李家的宠儿。李三爷想想也不是见什么重要的人,而李刚也从没出过门,于是就带着李刚一块去了。
早晨天刚亮,三爷带着李刚就从渔村出发了,穿村绕庄的,一直过了晌午才到了北海岸,三爷带着李刚来到要办事的村子,一进村子,一种熟悉感涌上了李刚的心头,心中却还夹杂着莫名的恐慌。
2011-3-24 10:42:00
李三爷看着心神不定的儿子,问了一句:“想什么呢?”李刚这才惊醒,摇了摇头,跟着父亲向前走去,可是越往村子里边走,那个熟悉的感觉就越来越明显,好像自己以前在这里生活过一样,这个念头从头脑里一闪现出来的时候,李刚也被自己吓了一跳,长这么大的李刚还从未出过渔村,怎么可能在这个地方住过呢?
正在这时,村子中间小破房前一个正在推磨的老女人引起了李刚的注意,只见这个老女人衣衫褴褛,白发苍苍,满脸的皱纹,推一会磨就要停下来,一阵猛烈的咳嗽过后,老女人这才直起身来,大口大口的喘着气,又弯下腰来使劲的推着磨。
脑子里像突然炸开了一样,前尘往事在李刚的头脑里放映出来,一景一幕,接连不断,清清楚楚,李刚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哗哗的一个劲的往下流,李刚看了看老女人身后的小破屋子还是那样的破,房顶有些地方已经坍塌了,怪不得自己对这个村子这么熟悉,怪不得感觉自己曾经住过,原来前生李刚就是这个村子的人,而这个推磨的老女人就是李刚前世的娘啊!
2011-3-24 10:47:00
还什么也不知道的李三爷一见儿子突然哭起来,不免有些莫名其妙,于是问李刚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李刚摇头不说话,只是一个劲的哭。
在李三爷的再三追问下,李刚才说出前面那个推磨的老女人是李刚前世的娘,三爷吓了一跳,心想儿子是不是被鬼附身了,才这么胡言乱语起来。于是事也不办了,赶紧拖着李刚离开了这个村子,李刚在回头中,看到自己前世的娘在那扶着石磨不住的咳嗽着,李刚的心都碎了。
回到渔村后,三爷让李刚把事儿跟他说一遍,于是李刚就把这些事儿细细的跟三爷说起了:
原来,李刚前世叫杨建,出生在北海岸的那个小渔村里,而遇到的那个推磨的老女人是杨建的娘,杨建爹死的早,只有杨建和他娘相依为命,可是祸不单行,杨建在18岁那年得了一场病,杨建的家非常穷,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给杨建治病,最后杨建在19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临死前,杨建的娘拉着杨建的手痛哭着说:“下一辈子一定投生个好人家里,不要再像这辈子再受苦了。”最后,杨建永远的闭上了眼。李刚又接着把村子里都有谁,都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详详细细的跟三爷说了一遍。
2011-3-24 10:52:00
听完儿子的话,三爷沉思了很久,相信吧,儿子能记前生,这也太有点不可思议了,不相信吧,儿子长这么大,从没离开过家门,不可能对那边的事那么清楚。李三爷决定哪天再到北海岸的那个渔村里打听一下。
这一天,李三爷又专门来到了北海岸的那个渔村里,正好碰上了村口有人在闲聊,李三爷凑上去说了会话,那时的人也实在,三句两句就熟了起来,李三爷就问道村子里是不是有叫这叫那名的人,并且都是干什么的。村里的人一听李三爷的话,对李三爷道,“你说的一点不假,怎么对我们村的人这么熟悉?”三爷心里想着,原来儿子的话都是真的!李三爷说他是这村里一家人的远房亲戚,于是把话题就引在了杨建家,一提杨建家,村里的人叹了口气就开了话匣子,原来正和李刚说的一样,杨建的爹早就没了,他娘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就在杨建能帮着他娘撑起这个穷苦的家时,杨建却得了病,后来杨建因病重死了,杨建死后,杨建的娘快哭瞎了眼,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气管也不好,成天的咳嗽,重活一点也不能干,家里穷得都快揭不起锅来了。
2011-3-24 11:03:0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