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照进现实:中国古代那些稀奇古怪事》
第35节作者:
魇之侠 一队装备精良的军士很快包围了崔府,严阵以待捉拿磨勒。磨勒手持匕首,飞过高高的院墙,身姿如雄鹰一般,军士们张弓引箭,箭矢如雨,但没有一支箭命中的。磨勒顷刻之间已经飞远了,不知所踪。崔家举府上下惊骇不已,都不知道磨勒有此神技。
一品元勋听说磨勒逃脱,既后悔又担心,懊恼不已,日夜令军士严加看守,阖府上下人人自危战战兢兢,但过了一年也没事发生。
十几年后,崔家有人看见磨勒在洛阳集市上卖药,容貌未改,依旧那么英武雄健。
昆仑奴,不愧真英雄!主人背叛,一品元勋加害,返回去杀之易如反掌,但就是仁义,不愿意或者不屑于伤他们分毫!身怀绝技却宁肯卖药为生也怡然自得,境界之高令人叹服!
此一篇,不愧唐传奇经典之作!
唐裴铏《传奇》
日期:2010-4-7 21:35:00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土了唐代黑人俑,20世纪40年代,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唐代黑人俑被不断发现。为了查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葛承雍教授遍查了各种史料,并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几个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库房进行了仔细的辨认,与同行讨论磋商后,提出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新解释。这一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上。
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当时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葛承雍教授说,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许多人知道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叫《昆仑儿》: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许多人不知道在中国唐朝时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艺人很多。“唐代还有黑人?”当我和许多朋友谈到葛承雍教授关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的研究成果时,他们的脸上马上显现惊讶怀疑的表情。他们似乎并不关心葛承雍教授研究的“从哪里来”这个主要问题,而更关心唐代中国有很多黑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我和几位日本人谈起这个问题时,他们更是难以相信,一再问:“有什么证据吗?”葛承雍教授是国家文物局下属的文物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他说,确实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甚至连他的同事都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也难怪,我们学过关于唐朝的历史,看过关于唐朝的电影和电视剧,读过关于唐朝的小说,但是似乎从未发现唐代黑人的影子。
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有一段情节表现了这个事实:
太平公主与韦氏浏览于街头,旁边叫卖的商贩吸引着她们。最终,太平公主拉着韦氏来到一处卖面具的摊位前。
太平公主:这是什么面具?黑如锅底,鼻子这么宽……
摊主:公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小姐何不趁过节也买两个面具,赶赶时髦?
当时许多人在看过这段后向葛教授请教关于昆仑奴的问题。原来唐朝人所称呼的昆仑奴就是黑人奴仆。在唐代各类史书和笔记小说中,“昆仑”二字甚至作为形容词用来描述脸面乌黑的中国人。
日期:2010-4-8 13:24:00
115、元稹烹鲤得镜
丞相元稹曾镇守江夏(今属武汉),秋日傍晚,登黄鹤楼远眺,遥望江汉汇流,浩浩荡荡,依稀间,远处水面上有星星闪光,若隐若现,不禁狐疑。元稹唤来亲随,令他前去查看查看。
亲随赶紧下楼,驾一叶小船径直向闪光处行驶,走近一看,却只是一艘小渔船,闪光已经不见了。亲随问船夫:“可曾看见附近有闪光出现?”
船夫说道:“没有啊,刚才我抓了一只鲤鱼,别的什么都没看见啊。”
亲随无奈,只好花钱把那只鲤鱼买了回去。
返回黄鹤楼,元稹令厨子把鲤鱼剖开,鱼肚子里居然掏出两面小铜镜,都只有古时候的大铜钱那么大,两面小铜镜还能扣在一起合二为一,镜子背后凸现两条龙来,虽然很小,但是龙的鳞甲、爪子、胡须、龙角都惟妙惟肖非常精致。打开来,又分成两面,就会闪耀熠熠光芒。元稹视其为珍宝,白天随身携带时时把玩,晚上放在卧室内存头巾的盒子里。元稹去世之后,这两面小铜镜也就不知所踪了。
关于铜镜的传说很多,古人认为铜镜日日照人,就能吸收人的精气神,逐渐也就有了灵性。前面我写到的《敬元颖》的“夷则之镜”出自谷神子的《博异志》,也属名篇。还有《破镜重圆》的故事,乱世儿女飘零之后重逢,也实在令人感慨。而本篇的小铜镜,则另辟蹊径,虽小却精致灵动,再加上和大诗人元稹息息相关,无疑增添了它的浪漫传奇色彩。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
日期:2010-4-8 18:12:00
116、杜子春
杜子春,北周末隋朝初人,自幼父母双亡,自己又不会经营,躺在遗产上肆意挥霍,整日里酗酒闲逛,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十毒俱全,转眼之间家产散尽,穷困潦倒之下,投靠亲戚过活,但他依旧恶习不改,谁家也不愿养一个好吃懒做的大少爷,纷纷厌弃他。
时值隆冬,数九寒天北风呼啸,杜子春无家可归,衣衫褴褛地走在长安街道上。眼看天色已晚,不但好几天没吃饭了,晚上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踌躇彷徨之间,不禁仰天长叹。
有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者拄着一根木杖款步而来,笑道:“君子何叹?”
杜子春说道:“想我杜子春好歹也是富家子弟,命数不济父母双亡,虽然年少轻狂放荡不羁,但也算风光多年不虚此生了,现在家财散尽了,落得个亲朋好友避之不及,人憎狗嫌流落街头的地步,难道还不该仰天长叹吗?”
老者说:“哦,不就是缺钱吗?你要多少钱才够用啊?”
杜子春说道:“哎,有个三五万就够活命了。”
老者道:“那哪儿够啊?”
“十万吧。”
老者又道:“也不行,你就这点出息啊?”
杜子春有些傻眼了,干脆说道:“一百万,怎么?你给我啊?”
老者笑道:“我给你三百万!”
杜子春哪里肯相信:“你这老头儿,干嘛逗我啊?”
老者掏出一缗钱来,递给他,说道:“这一千文钱你先拿着,足够你今晚找个落脚地方大吃一顿了,明日午时,你到西市波斯邸来找我,我一定给你三百万,切记啊!”
第二天,杜子春半信半疑地来到西市波斯邸,老者真的给了他三百万,却不肯告知姓名,就扬长离去了。
腰里有铜就能横行,有了钱,杜子春故态复萌,自认为这三百万够他一辈子花天酒地的了,也就没想那么多。整日里穿金戴银,乘坐高头大马,聚浮浪子弟酗酒聚赌,悠游于青楼楚馆,吃喝玩乐好不快活。一二年后,钱已经不大宽裕了,衣服车马开始减低档次,后来干脆改骑驴了,最后钱财散尽,只好安步代车。
彷徨无计之下,杜子春再次街边流浪长吁短叹。那位老者应声而来,拉着他的手惊讶地说道:“你怎么又成这副模样?真奇了怪了!我再给你些钱吧,你再说个数,别客气,千万别怕吓着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