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照进现实:中国古代那些稀奇古怪事》
第52节

作者: 魇之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洞庭君因出碧玉箱,贮以开水犀;钱塘君复出红珀盘,贮以照夜玑,皆起进毅,毅辞谢而受。然后宫中之人,咸以绡彩珠璧投于毅侧。重叠焕赫,须臾埋没前后。毅笑语四顾,愧谢不暇。洎酒阑欢极,毅辞起,复宿于凝光殿。翌日,又宴毅于清光阁。钱塘因酒作色,踞谓毅曰:“不闻猛石可裂不可卷,义士可亲不可羞耶?愚有衷曲,欲一陈于公。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足下以为何如哉?”毅曰:“请闻之。”钱塘曰:“泾阳之妻,则洞庭君之爱女也。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不幸见辱于匪人,今则绝矣。将欲求托高义,世为亲戚,使受恩者知其所归,怀爱者知其所付,岂不为君子始终之道者?”毅肃然而作,欻然而笑曰:“诚不知钱塘君孱困如是!毅始闻夸九州、怀五岳,泄其愤怒;复见断金锁,掣玉柱,赴其急难。毅以为刚决明直,无如君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奈何萧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岂仆人素望哉!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怖之微旨,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况江河灵类乎?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服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钱塘及逡巡致谢曰:“寡人生长宫房,不闻正论。向者词述疏狂,妄突高明。退自循顾,戾微不容责。幸君子不为此乖问可也。”其夕,复饮宴,其乐如旧。毅与钱塘遂为知心友。明日,毅辞归。洞庭君夫人别宴毅于潜景殿,男女仆妾等悉出预会。夫人泣谓毅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愧戴,遂至睽别。”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夫人又曰:“此别岂有复相遇之日乎?”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情,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宴罢,辞别,满宫凄然。赠遗珍宝,怪不可述。毅于是复循途出江岸,见从者十余人,担囊以随,至其家而辞去。毅因适广陵宝肆,鬻其所得。百未发一,财已盈兆。故淮右富族,咸以为莫如。遂娶于张氏,亡。又娶韩氏。数月,韩氏又亡。徙家金陵。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有媒氏告之曰:“有卢氏女,范阳人也。父名曰浩,尝为清流宰。晚岁好道,独游云泉,今则不知所在矣。母曰郑氏。前年适清河张氏,不幸而张夫早亡。母怜其少,惜其慧美,欲择德以配焉。不识何如?”毅乃卜日就礼。既而男女二姓俱为豪族,法用礼物,尽其丰盛。金陵之士,莫不健仰。居月余,毅因晚入户,视其妻,深觉类于龙女,而艳逸丰厚则又过之。因与话昔事。妻谓毅曰:“人世岂有如是之理乎?然君与余有一子。”毅益重之。既产,逾月,乃秾饰换服,召亲戚。

  相会之间,笑渭毅曰:“君不忆余之于昔也?”毅曰:“夙为洞庭君女传书,至今为忆。”妻曰:“余即洞庭君之女也。泾川之冤,君使得白。衔君之恩,誓心求报。洎钱塘季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惟以心誓难移,亲命难背。既为君子弃绝,分无见期。而当初之冤,虽得以告诸父母,而誓报不得其志,复欲驰白于君子。值君子累娶,当娶于张,已而又娶于韩。迨张、韩继卒,君卜居于兹,故余之父母乃喜余得遂报君之意。今日获奉君子,咸善终世,死无恨矣。”因呜咽,泣涕交下。对毅曰:“始不言者,知君无重色之心。今乃言者,知君有感余之意。妇人匪薄,不足以确厚永心,故因君爱子,以托相生。未知君意如何?愁惧兼心,不能自解。君附书之日,笑谓妾曰:‘他日归洞庭,慎无相避。’诚不知当此之际,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乎?其后季父请于君,君固不许。君乃诚将不可邪,抑忿然邪?君其话之。”毅曰:“似有命者。仆始见君子长注之隅,枉抑憔悴,诚有不平之志。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无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洎钱塘逼迫之际,唯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一不可也。善素以操真为志尚,宁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纷纶,唯直是图,不遑避害。然而将别之日。见子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终以人事扼束,无由报谢。吁,今日,君,卢氏也,又家于人间。则吾始心未为惑矣。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妻因深感娇泣,良久不已。

  有顷,谓毅曰:“勿以他类遂为无心,固当知报耳。夫龙寿万岁,今与君同之。水陆无往不适。君不以为妄也。”毅嘉之曰:“吾不知国客乃复为神仙之饵!”。”乃相与觐洞庭。既至,而宾主盛礼,不可具记。后居南海仅四十年,其邸第舆马珍鲜服玩,虽侯伯之室,无以加也。毅之族咸遂濡泽。以其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南海之人靡不惊异。洎开元中,上方属意于神仙之事,精索道术。毅不得安,遂相与归洞庭。凡十余岁,莫知其迹。至廿元末,毅之表弟薛嘏为京畿令,谪官东南。经洞庭,晴昼长望,俄见碧山出于远波。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指顾之际,山与舟相逼,乃有彩船自山驰来,迎问于嘏。其中有一人呼之曰:“柳公来候耳。”嘏省然记之,乃促至山下,摄衣疾上。山有宫阙如人世,见毅立于宫室之中,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毅词理益玄,容颜益少。初迎嘏于砌,持嘏手曰:“别来瞬息,而发毛已黄。”嘏笑曰:“兄为神仙,弟为枯骨,命也。”毅因出药五十丸遗嘏,曰:“此药一丸,可增一岁耳。岁满复来,无久居人世间以自苦也。”欢宴毕,嘏乃辞行。自是已后,遂绝影响。嘏常以是事告于人世。殆四纪,嘏亦不知所在。


日期:2010-4-18 13:05:00

  138、僧道悬案
  河北献县城东有一个双塔村,名虽叫双塔村,可是却没有佛塔,只有一处寺院两个老和尚,在此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与世无争。
  有天晚上,两个年迈道士叩门借宿,老和尚有些高兴地说道:“道长,你搞清楚没有?我这里是佛门清净之地,你们却是道士,道不同不相为谋,你们来这儿借宿,不方便啊!”
  道士甲说道:“大师这话可就不对了,佛曰众生平等,我们虽是道士,可也是出家人啊!当年老子出函谷关一路西行,入西方化身佛陀,这才有了佛教。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一生以老子为师,因此,儒释道三教原为一脉相承啊!还谈什么僧道之别?”
  道士乙又说:“对啊,再者说来,哪里不是行善积德的地方?这荒郊野外黑天没日头的,我们也没地儿去啊!我们就住一宿,明早就走,大师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呢?行个方便吧!”
  老和尚琢磨再三,挠挠头,尴尬地笑道:“我是和尚,可是识字不多啊,二位仙师一通忽悠,看来是没少读书啊,我说不过你们,就请进吧!”
  于是,两位道士被安置在东厢房歇息,一夜安然无事。
  第二天,从早至晚,寺院大门始终紧闭,附近村民来上香,觉得很奇怪,敲门也没人答应,就觉得出事了,翻墙而入,见寺内空无一人,两个和尚还有借宿的两个道士全都不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僧房内一物不失井然有序,东厢房还放着道士的行囊,内藏数十金也都安然无恙。村民疑惧,立即报官。

  县令粟千钟清廉明断,很快来到寺内仔细查看,没有发现任何争斗迹象,也没任何蛛丝马迹。一个牧童来报,说村南十余里外枯井内发现尸体,可能是和尚道士。粟千钟率众顷刻赶到,见和尚、道士四具尸体重重叠叠被弃之枯井之内,忙令人搬出来,仔细查验,却没发现任何伤痕,仵作银针验毒,针插进去丝毫无恙,显然也不是毒死的,案情就跌进死胡同。

  粟千钟说道:“一物不失,显然不为劫财;四人年老力衰,也不可能跟人有奸情;道士偶然留宿在这儿,一夜之间跟和尚成为仇敌也不可能;身上没有伤痕,腹中没有毒物,显然也不是他杀。那么,何以四人同时死了呢?他们是怎么死的呢?四具尸体是怎么移到枯井的?寺院明明是反锁的啊!这案子太不合情理了,我能断人,不能断鬼,只能以悬案结案了。”

  说罢,粟千钟也怅然若失,觉得一世英名毁于此案。把卷宗上报按察使司以及刑部、大理寺备案,上官也觉无可辩驳。遂成千古谜案。
  这案子显然是真实的,纪晓岚就是献县人,他备述此案但也没有结论。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两僧两道同时死于枯井之内,太诡异了!
  清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日期:2010-4-18 17:55:00

  最后一句:
  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者,别斯见矣。人,裸也,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愚义之,为斯文。”
  翻译应该是:陇西的李朝威写完这篇故事后感叹道:“五虫之长,必须是有灵性的动物,其他就司空见惯了。人是裸虫之长,龙是鳞虫之长,人和龙也能以信义相交,因为皆有灵性。洞庭龙王胸怀广阔正直宽仁,钱塘君火爆冲动光明磊落,兄弟二人虽然性格各异处事方式也不同,但也是一脉相承啊!薛嘏是这件传奇故事的亲历者,经常和别人传颂此事,却没有动笔把它写下来,很是遗憾。我听闻此事,很是感慨,所以才将它写了下来。”

  古人把动物分为五类,即羽虫(禽类)、毛虫(兽类)、甲虫(后多称介虫,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如贝类、螃蟹、龟等))、鳞虫(鱼类及蜥蜴、蛇等具鳞的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倮虫(也作蠃虫,倮通裸,即无毛覆盖的意思,指人类及蛙、蚯蚓等),合称“五虫”。古书上说:人是裸虫之长,麟是毛虫之长,凤是羽虫之长,龙是鳞虫之长,龟是介虫之长见《大戴礼记•易本命》。


日期:2010-4-19 13:11:00

  139、打你小人头
  书生李某,家贫如洗,人又窝囊倒霉,屡试不第才智平庸,既不会种地又不懂营生,手无缚鸡之力,家无隔宿之粮,简直活着都多余。
  更郁闷的是,老父亲也病倒了,三亩薄田卖了也没治好他的病,眼看就要一名呜呼了,老爹记挂儿子,说道:“你读书不成,种地更不行,我要死了,你可就麻烦了!幸好你爹我以前有个至交好友,我们情同手足八拜之交,他如今在京城做尚书,你去投奔他吧,也能有口饭吃。”说罢,李老爹撒手人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