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锦帕引发的地下八千米寻宝》
第4节

作者: 简称DD
收藏本书TXT下载
  《山海经》的记载如下:中山第十二列山系总称洞庭山,这列山系首座山叫篇遇山(今湖南桃源县西南20千米,一座小山,海拔2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曾被大洪水长时间淹没)。山中有很多黄金。
  桃源的朋友,现在轮到你们发了。你们那里是不是有一座小山,叫篇遇山呀?这座山虽然很小,但藏有很多黄金!快找呀!黄金就在你的脚下,却没有发现,真可惜啊!
  我在百度地图上把这条路线的十五座山全部标示出来了,做法很简单,用百度标尺以直线距离每里五百米算,东南、东北方向,呈四十五度角,进行标注。做完之后,您会为古人测量的精确度感到惊讶!图如下:

  日期:2012-3-8 10:07:00
  二
  “湖南桃源县西南20千米,一座小山,海拔200米,山上没有花草树木”,这个关于篇遇山的描写,与“天坑密语”里天坑的所在地高华山,确实非常相似。
  这也太巧了!难道向老前辈几十年前发现的那个天坑,果真是一处自然宝藏不成?这不禁让我对这个天坑的好奇又陡增了N倍。
  天坑密语被成功破解之后,我立马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赶回家。
  日期:2012-3-8 10:09:00
  ﹡
  高华山,就座落在我们村子西北面的深山里。

  这是很有特点的一座山。平地之上,两块近两百米高的石柱,突然拔地而起。陡峭如斧削,一块稍高一块稍低,紧紧偎依在一起,耸立于众山之中。
  允许我啰嗦一下,关于这座山,还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说是其中稍高一点的石柱,是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土著石头。另一块稍低的,则是从遥远的华山飞来。
  在那块华山的石头还没有飞来之前,本地的这个土著石头在我们这里可谓是孤傲群雄,甚至还放出去了“在石头界我孤独求败”的大话。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到后来传到华山耳里。
  作为“天下奇险第一山”的华山,听到此话后自是不悦,即匆匆派一名弟子前来踢山。在出发之前,这名自傲的华山弟子也兴冲冲地向师傅立下军令状,说是输了就不会再回华山之类的豪言。
  结果,这名倒了八辈子大霉的华山弟子,本来是比我们这里的土著石头高出一点的,可是我们这里土地公公的地方保护主义意识严重,心想,我们决不能输给外地人啊,于是使了小伎俩,帮助土著石头赢了华山弟子。当时,当华山弟子飞抵我们这里的土著石头上空,经过目测,发现自己比这个土著佬拥有绝对的优势,就意气风发地在土著石头旁边降落,准备让土著佬臣服时,没想到的是,土地公公早已施法把华山弟子脚下的土弄松了。结果,华山弟子刚刚落稳脚跟,正一脸得意不屑地看着身边比它矮一丈余的土著石头,突然,脚下像陷入伪装的泥泽地一样,还没来得及反应,就一下子陷了进去。这一陷下去,就是两丈。结果,比土著石头还矮了好几米。

  华山弟子始料不及,使劲想抽出脚来,但是为了地方荣誉,土地公公是使出了吃奶的劲,死死地把这可怜的华山弟子紧紧抱住,使它丝毫动弹不得。结果,这位倒了八辈子大霉的华山弟子,这位本来前途无量的名山之后,就这样输给了我们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草根石头。
  我想,其实,当年土地公公如此帮这位土著兄弟,除了有维护本地的荣誉之外,也还有个人的想法在里头。你想啊,这一比武,草根击败名门,此地一定一夜成名。顺势借名人效应炒作一下,最好再刨出个华山弟子昔日的艳照啥的(没有也可以补拍),这下不火也难。名头打响之后,开发起来就好办多了。这样,土地公公的土地庙自然也会分得一杯羹。

  故事继续。华山老头见弟子许久不归,便派人来看情况。当得知弟子一扫华山之尊严后,那是非常愤怒,结果一气之下,不仅不让这名倒霉的弟子回去,还把它逐出华山门下。
  日期:2012-3-8 11:25:00
  这位倒了十八辈子大霉(前后加起来)的华山弟子没想到师傅会如此绝情,非常伤心。这时,身边的土著石头开始安慰它,说你的师父这样没有情义,不如就和它一起留在这里,它会像对亲兄弟一样对它。
  华山弟子本来很看不起这位土著石头,也很恨它使诈,但一想到自己现已无处可去,而且仔细一看,这个地方还不错,气候宜山风景秀丽,丝毫不比华山差。而且,留在这里,还可以与土著石头兄弟一起傲视群雄,称霸一方,比在华山做小喽喽逍遥多了。一段时间消消气之后,也就同意留了下来。
  这是土地公公没有想到的结果,他非常高兴。从中,他又想出一条好计。他对土著石头和华山弟子说,土著石头虽然在本地一览众山小,但是一直未有名字,现在华山和土著石头比武,结果土著石头赢了,现在你们俩合在一起,就更加傲视群山,以后不如就叫“高华山”好了,这个名字即响亮,又有气势。

  土著石头有了名字自然很高兴。华山弟子开始不同意,但稍一考虑之后,也就同意了,而且也很高兴,这样会让它感觉报了被逐出华山的一箭之仇。
  自那之后,这两座紧紧偎依在一起的石头山,就开始叫做“高华山”了。一时名气大噪。
  哎,真长的一个故事,歇会儿,喝口茶。
  继续。后来,这两块石头兄关系越来越好,越挨越紧,最后就形成了现在这样几乎融为一体的石头山。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高华山上建有茅庵,庵跨建在高华山的两块耸立的巨石上。清乾隆九年,武陵桃源县的小桃源、辰州沅陵县的辰州坪等地殷实之户,捐钱捐物,折茅庵重修高华庵,建有祖师殿、观音殿、玉皇阁、罗汉堂、一天门、二天门,凿有数百级石阶,由山脚一天门经二天门直达庵堂。清同治七年再度扩建,建成两殿、两厅、两厢。每年设三个观音会,成百上千善男信女来庵中朝拜。一年四季香客不断。那土地公公是天天乐得合不拢嘴。

  可最后的不幸结局是,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华山上的庵堂惨遭拆毁,无一幸免。现在,山上已没有大的寺庙,只一个小庙。加上上山之路又很陡,很不安全,又深处深山之中。所以,现在这里用“人迹罕至”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日期:2012-3-8 13:39:00
  在高华山的西面山脚,有一条石缝,是土著石头和华山弟子没有完全靠拢形成的缝隙。
  缝隙里,土著石头的石壁是竖直的,华山弟子的石壁是向土著石头斜靠着,所以这个缝隙里面的空间是下面宽,越往上越窄。下面有近两米宽,到顶上就只有二十厘米宽了。人在里面,抬头看,只能看到一线天。所以,当地人就把这条缝叫做“一线天”。
  一线天的地面是斜着的,朝华山石头那面石壁斜着向下,坡度大概十度左右,到华山石头的脚下后就向下嵌进去,漆黑,不知道有多深,反正手电筒是照不到底,扔石头下去,由于里面不是垂直下去,也无法听音辨深浅。所以,人在里面,只能贴着土著石头的石壁走,可不能滑到华山脚下的地缝里去,卡住脚就不好了。
  一线天里,能进人的地方只有十多米,再往里缝隙就越窄,人只能侧着身子进去。
  石缝里土著石头的这面石壁上干干净净,而华山石头的那面壁上则爬满了青藤,密密匝匝,看不到石壁。做孩子时,我们常去这一线天里面玩。尤其是夏天,里面凉快得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