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后一百年——曾经有过却永远不会再有的时代》
第36节

作者: 王者世袭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孙鞅让秦国社会出现小康局面确实不是吹嘘,有历史记载为证,况且这个证明公孙鞅做法正确的、还是当时以及后来都竭力反对公孙鞅、诋毁公孙鞅的儒家学派,并且是儒家学派的第三号人物:荀子。
  这些改变都因为公孙鞅这个人。他从来不按老规矩做事,也不对你宣讲道德的重要性、诚信的价值、社会评价的利益所在;他也不在你做了错事之后,仅仅对你劝说一番,然后让你回家,去接受公众的舆论惩罚。
  这些常规的方式他都不用。
  公孙鞅的观点是,对品行高尚的人,什么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爱护国家,帮助他人,拾金不昧等等,根本不用教导,在一般情况下,他都能认认真真去做。
  对于那些本质就道德败坏的家伙,公孙鞅认为,天天教育,月月教育,年年教育,也不会起到一点儿作用,他该咋做照样咋做,该犯错继续犯错,别说你教育他们,你就是把周礼让他背会,把道德书籍挂到他的脖子里,他还是丝毫不改。
  你没有见到那些经常犯错的家伙吗?今年犯了,被逮住了,关几天,出来了;过不久,他又犯错,进去了;出来,又进去;又进去,又进去。

  最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认识了。
  (岂止是认识,熟悉的很!)
  教育者想尽千方百计,还是没有使被教育者悔过自新,重新做人。道德说教走进了死胡同。
  对这些被教育者,公孙鞅的做法很简单。他说,那些虚的哄哄一般人还管用,对你们一点儿效果都没有,这些你们明白,我也明白。以后,咱们就不用这一套了,换种新的方法。
  这套方法叫做轻罪重罚。

  犯死罪,不用说了,肯定判死刑;问题是以后犯个再轻的罪,我都让你记一辈子,不但让你记住,让你的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记住,让你的子子孙孙都记住。下面是举例说明:
  比如,你在大街上小便。
  以前政府的做法是劝说,电视劝说,报纸劝说,社区大妈劝说,街头自愿者劝说,说这样做显得你太没有修养了,不注意卫生,人要有廉耻之心,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
  可是,你听了吗?
  根本没有。
  你说,他们说他们的,我尿我的,我总不能被尿憋死吧。
  好,既然劝说不起作用,我公孙鞅就不再劝说你。

  我罚你。
  瑞典规定,在公共场所随地小便者,一旦发现,罚款800瑞典克朗,约合100美元,600多元人民币。
  瑞典罚的够重的了吧,我公孙鞅的规定比瑞典的还重。我砍掉你一条腿,或者一只脚。
  再比如,酒后驾车不是管不住吗?你不是有钱,自认为能够在撞死人后,顶多,扣几个月的驾照,赔几个小钱完事了吗?
  好,我就叫你酒后驾车。
  我既不扣你的分,也不扣你的驾照。我判你刑:也不管你是开宝马的,还是驾驶奔驰的,也不管你是官员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酒后驾车,造成人命或者重伤的,一律判死刑;然后,立即执行,枪毙。
  看还有人敢酒后驾车?

  我就不信治不了这个小小的酒后驾车行为。
  你说,法律专家说了,这交通肇事属于过失犯罪,不能判那么重;再者,人家国外都没判死刑的,我们要是判个死刑,人家会笑话我们。
  公孙鞅说,你这个书呆子。
  任何法律都是人规定的,既然能制定就能修改。现在,社会已经变了,老方法不起作用了,还照搬老一套,抱着过失犯罪、故意犯罪的划分不放,社会问题只会越来越多,矛盾只能越来越激化。再者,国外的观点和专家的观点就那么重要吗?国外的情况和我们的一样吗?国外的酒后驾车有我们这样疯狂吗?
  为了真正控制酒后驾车,我们的法律应该在交通肇事罪之外,再规定一个罪名,专门针对酒后驾车的情况。
  无论何时,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法律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存在的,是为了人民的和平生活存在的。

  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现存的法律就是有问题的,需要修改的法律。
  第二件事,公子王孙恨透了公孙鞅。
  你说,这些公子哥们能不恨公孙鞅吗?从前,他们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小时候啥活儿都不用做,啥技术都不用学,只要不是白痴,长大之后,基本上都能混个一官半职,吃香的喝辣的,想怎么风光怎么风光。
  凭啥?
  还不是家庭出身好,爹妈老子有本事。

  在早先时候,贵族子弟想当个官,容易的很。可以说,比上麦当劳吃顿快餐都简单。因为,当时的官员选拨制度是推荐。
  谁推荐?
  当然是官员推荐,啥时候也轮不到老百姓推荐。
  官员又是哪些人?
  皇亲国戚,七大姑八大姨,二舅子三外甥的,以及姻亲朋党,反正不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寻常百姓。
  推荐谁?
  这是一个想都不用想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官员,就推荐什么样的后备人员。

  相比较而言,平民子弟想当个官,那可是难多了,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你朝里都没有人,还想做个官,舒服舒服,能会容易吗?
  你说我有本事,我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
  这顶什么用!
  你再有才,再有本事,可是根本就没有人赏识你,推荐你,任用你,一切都是白搭;还不如那些没有本事,没有理想,天天一饱三倒的家伙。
  起码,人家不会感到委屈。
  当时,也不是一个国家,许多国家都是这样搞,也没有人认为不正常。越是落后的国家越是如此。秦国的官员里面,公子哥们比别的国家都要多。
  当然,这都是以前的情况。
  自从公孙鞅变法后,形势急转直下。

  贵族官员子弟再想象以前那样轻轻松松当上官,门也没有,公孙鞅把所有的道路都给堵死了。
  请客送礼,不行。
  游说忽悠,不行。
  大棒施压,不行。
  一句话,要想当官,可以,立军功来。没有军功,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当不上官。但是,话又说过来,只要你能够立有军功,即使不是贵族子弟,也能当上官。

  也就是说,根本不讲究你的身份。管你是公子王孙,还是农民,一样对待,有军功,就有官做,没有军功,就没有官。
  这样一来,公子哥们傻眼了。
  从前谁好好训练过刀枪啊!虽说周礼规定,诗书礼御骑射都应当精通,可是,实际上根本没有人把那当回事。练也练了,可是,练的并不能上阵杀敌。
  后来,他们想,我们这么些人,你公孙鞅总不能真的一刀切,一个都不让做官,你的官都从下层人里挑?
  于是,他们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拧上劲了。

  公孙鞅一看,好,咱们瞧瞧,到底谁硬过谁!我就不信,别人当上了官,你们能不眼红,你们能够晚上照样睡的像死猪一样。
  正巧,这时传来了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消息。
  秦孝公征求公孙鞅的意见,是不是趁着魏国在东面作战的机会,我们在西边干他一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公孙鞅说,还是领导高瞻远瞩,眼光比当兵的强多了。我也认为,这是个机会,打打再说,看看我们和魏国到底差多远;另外,我们变法有一段时间了,打一仗也看看我们的变法效果怎么样。
  就这样,君臣二人想到一块地里,不用赵国求援,秦国主动卷入了战斗。
  秦国进攻的地点是元里。
  日期:2011-03-05 18:27:51
  第六章围魏救赵
  1、赵国不经打
  赵国迎来了最大利好:齐国、楚国大军答应救赵,先头部队开始向赵国进发;秦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也在西线同魏国展开了战斗。
  魏国的形势却不太好。

  宋国虽然明着和魏国站在一起,实质上也就是充个数,并不真的希望赵国怎么样,赵国灭亡对宋国并没有好处。它的新国君是子罕,以前干建设部长工作。前一阶段刚通过政变,杀死宋桓侯,篡位登上宝座。目前国内局势不稳,旧贵族不甘心失败,正在伺机夺权。这个节骨眼上,子罕不希望和诸侯们闹僵。他的意思很清楚,只当是一场国际联欢会,凑凑热闹算啦。

  卫国也出了问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